你的2017年真的是特别不平常的一年,因为读书、写字、听课和学习,你竟然拥有了许多意外的收获。其中最大的收获,我想,应该是作为一个妈妈,你逐渐划清了与孩子的“界限”,从她的生活中、她的“空间”里,一步步退回到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人生里。
如果问现在的你是什么样子,我想用由《拖延心理学》中的“平行式做事法”拓展而成的“平行空间”一词,来概括你现在已经基本达成的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这两个平行空间各有边界,但之间又有一条通道可以彼此连接。
这样的改变与成长不是凭空的,它一部分来自于实践中的教训与随之而来的焦虑,但更多的还是来自于今年读的这四本书。
《育儿基本》:任何“控制”孩子的企图都不要有。
《育儿基本: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是一对高学历高智商高情商的父母在养育两个儿子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育儿方法,其核心理念是——“让孩子自主”。他们提出四项父母守则:不断成长、充足陪伴、充分尊重、平等交流,并用大量事例详细讲述了他们是如何从生活、阅读、学习、情感方面培养孩子自主能力的。
书中最警醒我之处莫过于:莫把养娃当投资,亲子关系不是所有权、不是控制权、不可期待回报。我们会时刻提醒自己,任何‘控制’孩子的企图都不要有,能让孩子自己拿主意、自己决定的事,都由孩子自己做主。尤其是他们的自主阅读理念令我吃了一记重拳,一时让我难以消化,因为他们的每一个“不”,都是我曾经做过的:不要把书称作“课外书”,不要给孩子做“阅读计划”,不设“阅读目标”,不给孩子“讲”书等等。读了这本书后,我更深刻认识到“孩子是他自己”,“孩子不必和大人处处一致,大人也不必处处指导孩子”。我尝试了角色转变:从完全侵入的控制者角色回归到敞开胸怀的接纳者角色;从居高临下的沟通者角色转换为平等随性的交流者角色;从全能的阅读导师角色退回到旁观的阅读辅助者的角色。
这是我和女儿去某个书屋时偶遇的一本心理学书籍,作者是日本的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建。这本书以“青年与哲人的对话”的故事形式总结了阿德勒心理学观点。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人生有三大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其解决之道即是“课题分离”。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苦恼于与孩子之间关系的父母总是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孩子就是我的人生”。但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不仅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还会剥夺孩子的成长机会。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同样有种被当头棒喝的又疼又清醒之感。“这是谁的课题”逐渐成为我与孩子间的“边界”标准,我慢慢退出孩子的人生课题,将之前与孩子之间的基于干涉、控制的纵向关系调整到基于援助、鼓励的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的横向关系。具体到学习上,就是理解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不再反复命令、催促、监督其学习,而是努力帮助孩子建立学习自信、提高学习能力。
《孩子是个哲学家》:期望会阻止孩子按照自己内在的规律发展
此书作者是意大利著名精神治疗师、哲学家皮耶罗·费鲁齐,两个孩子的父亲。这本书以孩子为镜,叙述了作者在琐碎的日常育儿中对成人世界的省察,从14 个侧面深刻剖析了父母能从孩子身上所学到的“生活的艺术”。人们常说: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那么,这本书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阐释。一位读者在豆瓣上称它为“一部当代父母的精神启示录”,我认为丝毫没有夸张之意。
其中《空间》这一章节令我感触尤深,因为之前我对女儿的控制欲比较强烈,一直希望她按我的期望与想象成长。但作者说了一大段令我恨不得全部背下来的话:“期望会阻止孩子按照自己内在的规律发展。如果你过分关注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你实际上是在剥夺他们探索世界的权利。”这段话让我意识到了自己过去的错误行为,并开始尝试放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在这本书中,作者李雪从觉察、态度、关系、内在、外在五个方面深刻细腻地剖析了母婴关系的种种。她认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作者提出了许多观点,其中一些可能会让人们感到不适,但她的初衷是希望人们能够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和相处方式。
书中提到了很多标题都很有警醒的力量,例如《限制是伪造的爱》、《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只因匮乏爱》、《不期望改变》、《不评判,只确认感受》等等。这些标题都提醒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并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特点,不要强加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与孩子的关系中,父母能否保持适当的界限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未来的物质和精神世界是否充实。每一次过度的“为孩子好”的控制行为,实际上都是在削弱孩子的自由创造力,消耗孩子的生命活力。
当阅读到某些触动我的语句或案例时,我会与我的丈夫进行讨论,共同分析这些观点是否有道理。我们还会一起回忆和对照我们是如何对待女儿的,检讨我们是否对她过于“控制”,是否对她坦诚相待,以及是否经常将负面情绪投射到她身上。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控制”所带来的后果,但我们仍然无法完全放下,需要努力去戒掉这个“控制”的习惯。
与孩子逐渐建立“界限”,减少甚至放弃对孩子的控制、干涉、改变和期望,这将是一个痛苦且充满挑战的过程。而且,我们对于这一过程的结果也并不确定,缺乏信心。然而,正如李雪所言,只有当我们不断地划清界限,才能逐渐明白自己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当父母能够明确这一点时,真正有效的沟通才有可能发生。
我们的初衷是出于爱,而真正的爱应当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