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热点地区,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等处,英国人的印记一直存在。尽管他们已经离开,但这些地区的局势仍然不稳定,各种争端依然存在。然而,要解决这些矛盾,仅从历史中寻找根源是不够的,还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帝国斜阳》记录了大英帝国旗帜从各殖民地落下的历史情景,讲述了英国人为何会去那些地方,以及如何离开。该书作者布赖恩•拉平是英国著名记者,曾服务于《卫报》、《金融时报》,并为电视台制作过电视片集。《帝国斜阳》既是电视片的题目,也是一本书的题目。作者表示,电视剧需要讲述故事,因此需要生动有趣的逸闻趣事。为了完成电视采访任务而收集到的资料被整理成书。

作者说:“写作这本书和制作相关电视系列片的动机是不想错过机会。许多在大英帝国衰落时期担任重要职务的人正在默默无闻地度过退休生活。记录他们的经历,听取他们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是一件值得做的工作,因为他们的故事都以降下英国国旗为结局。”

《帝国斜阳》将印度和巴基斯坦放在第一章进行讲述。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一章节和整本书一样,或许并没有提供太多新鲜的观点或史实。但在100页的篇幅中,印巴分治所占比例达到了四分之一。蒙巴顿、真纳、甘地等人物自然会出现在书中,如同其他正经的历史书籍一样,草根百姓的经历只是点缀而已。

然而,另一本书《沉默的另一面》则有所不同。印度记者布塔利亚•乌瓦什在序言中明确表示,尽量不提那些大人物,而是记录小人物的故事。她表示,促使她研究印巴分治的是两国紧张关系的长期存在。这种紧张关系自1947年分治开始就已经存在了。尽管政治家们曾试图促成和解,但印巴分治的故事并不像历史书中所记载的那样简单。它更多地存在于那些经历过分治的人们的记忆和叙述中。

布塔利亚•乌瓦什的故事从自己开始讲起。她的家庭原本住在巴基斯坦一侧,分治之后,她的母亲去了印度,而她的舅舅则留在巴基斯坦那边。多年后,布塔利亚•乌瓦什前往巴基斯坦拜访舅舅。这位老人回忆道,他当年改信伊斯兰教并留在巴基斯坦一方,仅仅是为了老家的房子。但真正留下来后,他觉得这个房子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充满了愤怒。

布塔利亚•乌瓦什采访了70多位当事人,探讨了印巴分治导致的1200万人逃亡、100万人死亡、超过10万名妇女被强奸等历史事件。她发现,印度和巴基斯坦没有官方的纪念物或博物馆来记录这段历史,人们对于自己的兽行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布塔利亚•乌瓦什在转述别人故事时,总忍不住站出来发表一通议论,谈一谈她自己的感受,并把历史上的背景描述一番。

她认为,对往事的某些特殊探讨的根源在于对当前局势的忧虑,是当前的局势导致我们回顾和重新审视过去。撰写历史就是一种“消除遗忘和培养记忆”的技巧。她说:“正因为我希望看到在一个社会里妇女、儿童、低等公民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我才去探讨他们过去的历史,我才试图重现我所定义的他们的声音。”她认为,女性撰写历史的方法极为有效,因为这使你能倾听许多从未被人听到的声音——沉默,并且用心去理解它研究它。

在此书中译本序言中,作者布塔利亚•乌瓦什说,分享这段印巴历史可以让我们看到,同样的错误是如何发生了又再发生,在全球各地、在不同国家不同状况下发生――我们也许可以开始学习不去重复如分治事件般的野蛮和残暴。香港的刘健芝撰写的《沉默•家国历史•女人》被放到中译本序言之后,文中说:“用以反抗殖民者的诉诸宗教传统、抽象女人身体、抹杀内部分歧的民族主义,同时也播下了自我相残的种子。”

这个历史题目也许太大了,让50年前受过侵害的妇女站出来说话够了吗?阅读这本书,我们未必满足于血淋淋的残酷故事,而是想,我们能够直面自己的历史吗?大多数人的沉默是一片怎样陌生的领域?同样的残暴与非理性,是不是只要我们不去说,不去纪念,那就永远的被遗忘了,就像从来没有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