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斤澜先生是温州籍作家,出生于1923年

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在这一年的8月21日,由胡景瑊(温州革命青年,后任温州市人民政府第一任市长)组织下,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简称战青团)成立,莫洛、林斤澜、唐湜等人担任团员。战青团的成员们通过出墙报、印传单、编书刊、办画展等形式,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们还上街头演讲、歌咏、戏剧公演等,将抗日救亡的信念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话剧公演是战青团宣传工作的主要形式,温州五马街中央大戏院成为当年演出的重要阵地,几乎场场爆满。林斤澜在《卢沟桥之战》《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他大多饰演进步青年。与他同台演出的女学生谷玉叶(后改名谷叶),也以真情实感的表演赢得观众好评。演出结束,他俩在月光下结伴回家,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却不敢对心爱的姑娘吐露隐秘的情愫。

1937年秋天,14岁的林斤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年底,他告别了家人,与谷叶、唐湜等几十位男女同学,先坐小火轮航船,再爬山走夜路,在晨光熹微时到达平阳县山门镇凤岭山,成为第一批到达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简称抗日干校)的学员。学校开设四门课程:游击战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时任闽浙军区司令员的粟裕兼任校长,亲自讲授游击战术。

有一天,通信员突然来找林斤澜,说粟裕司令要与他谈话。林斤澜跟着通信员来到一个小庙里,见到住在庙里的粟裕。粟裕温和地对他说:“过两天我要带一支部队去皖南,打算带走三十来个男学员,你愿意跟我走吗?舍不舍得家?”林斤澜有些意外,心中却交织着兴奋和激动,郑重地说:“愿意跟着您走,舍得家的。”粟裕问:“身体好不好?”林斤澜连忙挺起胸,绷紧胳膊,说:“身体好的。”1938年3月,粟裕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从平阳山门街开赴皖南。部分学员跟随粟裕奔赴抗日前线,林斤澜却留了下来,坚持地下斗争。这是干校领导班子考虑到他文化水平较高,集写作、编报、表演等才能于一身而研究决定的。

林斤澜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抗日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个例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林斤澜开始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他被安排在新四军驻闽浙边后方留守处抗日流动宣传队里,在国民党统治下的平阳、泰顺、瑞安等地进行抗日救亡巡回宣传。浙南一带群山逶迤,溪涧幽深,林斤澜背着行李,跋山涉水,把脚趾走烂了,腹股沟淋巴结发炎,导致大腿肿胀。他忍受病痛,意气风发,每到一个地方,与队员们一起忙着发放传单,刷写标语,召开群众大会,演出一些短小的文艺节目。他们的抗日救亡宣传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也遭受一些国民党顽固分子和地主豪绅的刁难、破坏。

林斤澜(1923年6月1日-2009年4月11日),原名林庆澜,曾用名林杰、鲁林杰,出生于浙江温州,籍贯浙江省,中共党员,毕业于重庆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影戏剧专业,作家、诗人、评论家。他的文学作品风格独特,被称为“怪味小说”,主要描写温州市井生活的变迁和民间传说的叙说 。

在他的生平中,他曾经担任过苏南新闻专科学校的校长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组主席等职 。

林斤澜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诗人、评论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剧本集《布谷》,小说集《惹祸》、《第一个考验》、《春雷》、《飞筐》、《山里红》、《石火》、《满城飞花》、《矮凳桥风情》、《草台竹地》、《林斤澜小说选》等 。

您提到的“林斤澜短篇小说奖”是由温州市文联主办的,旨在表彰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