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三遍散文集《生生之门》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叶浅韵的真诚与勇敢,以及作品对苦难的正视与超越。从春末到夏初,这部作品让我对生活、生命和土地产生了更深的思索和体悟。我相信,对土地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审视是会传染的,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共情或共鸣。

《周易》中有句话:“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从首篇《生生之门》到尾篇《生生之水》,“生生”成为作品的关键词,体现了对生命存在的关注与审视。我们都在生活着,但对于生命的意义却很少予以反思与表达。《左传》中有句话:“天生五材,民并用之。”木、火、土、金、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五行相生相克的结果。如作者所说,“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在有形和无形之间,都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生产生活,而且在每一个地方都有时代和个人生活交叠的痛点”。它们既给人类的生活提供了物质保障和精神寄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苦难和考验。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利用这些资源并克服伴随它们而生的诸种矛盾中前进的。

天地最大的德行是生命的赐予,有了生命,才有了生生不息的生活。意义是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诞生而产生的,跨过生命之门,才会有对存在的记录、审视与表达。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而水又常被视作生命的源泉。故而从第一篇《生生之门》到第六篇《生生之水》,整部作品可以视为一个闭环的结构。其中的每一篇都相对独立,一个个小故事如一颗颗珠子般串联在一起,述说着生生之力、生生之苦、生生之美;篇与篇之间又兼容并蓄、掩映勾连,形成一个紧密的有机体。因此,整部作品可视作一长串珠子,分层环绕在四平村人的手腕之上,一个故事是一颗珠子,一篇故事如一个圈层,首尾相连、次第转旋。

《生生之门》是一部关于作者生长之地“四平村”的新乡土写作。叶浅韵通过生命体验的在场和女性特有的细腻,展现了村庄的风土人情、时代变迁以及困苦喜乐。许多作家都努力建构自己的文学故乡,无论是沈从文的湘西,贾平凹的商州,还是迟子建的北极村,叶浅韵的“四平村”同样是他们生命的发源地、精神的成长地以及离开之后建构起来的一种文学想象。这个村庄承载着昔日生活的根系,也吹拂着新时代的风气。在“四平村”人的家长里短、俗常生活中,叶浅韵带着生命印痕的审视与反思得以蕴藏。

作者对“四平村”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对真、善、美的高扬,也有对假、恶、丑的批判。带着生命温度的真情呈现与深刻真诚的审视反思,使作品在热情与理性的激荡间增加了弹性、张力与深度。在《生生之门》中,叶浅韵选择了一种以“四平村”人讲“四平村”日常生活的叙事姿态与策略。作品中的事件大多是乡村生活中的俗常小事,如妇女的生产、房屋的修建,村庄的火灾、土地的纠葛以及吃水的困难等。民间立场的选择使作品充满了烟火气息。

叶浅韵没有以启蒙者的眼光打量和批判乡村,也没有站在离乡者的角度回忆乡村的美好,而是以亲历者、见证者的姿态记录乡村的凡常生活,于村人的哀乐悲欢中叩问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开篇二伯母生产相关的故事为例。二伯母痛苦的呻吟使家中气氛变得有些奇怪,爷爷撬了大门门槛,说是向神仙投降以表诚心;二伯没有请到接生婆却请回来了个神汉,在奶奶的责问中总算结巴着把想要表达的意思完整地表达了出来;生儿子的第二天早晨,二伯抱着一只红公鸡去给丈母娘家报喜去了。相关场景和情节既反映了特定时期农村的社会思想状况与民风民俗,也以简短文字塑造出了鲜明人物形象。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于此,全家人沉浸在添了男丁的喜悦之中时,二伯母刚从鬼门关打了一个转儿的事情却被大家冷落了。

喜与悲的反转、生与死的对比、男与女的差别以及人性美与丑、人情冷与暖等问题源源不断从中溢出,化作无声愤怒与拷问。二伯母生了儿子对于一个家庭香火传递功莫大焉,然而她在家中的地位不过高出了“一篾片”。深重苦难与单薄篾片悬殊巨大,相形之下女性的地位、价值及命运等问题引人深思。

《生生之门》是叶浅韵所著的一本散文集,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2021年12月出版。 六篇散文以“生”为起点,延展出木、火、土、金、水几个篇章。所有的故事发生在小小的四平村,出场人物都是乡里乡亲的亲人,一草一木一都是故乡。

其中第一篇《生生之门》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切身感受展示生产与生育的艰辛不易,诘问人类繁衍的现实意义。 第二篇《生生之土》则以土地为主题,讲述了土地对人们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该如何保护土地。

《生生之门》是叶浅韵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21年12月。 该书六篇散文以“生”为起点,延展出木、火、土、金、水几个篇章。 所有的故事发生在小小的四平村,出场人物都是乡里乡亲,展现了西南高原上的风土人情 。

在《生生之门》中对苦难的叙写背后,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光明的追寻与自我的疗愈。生活总会在给我们关闭了一道道门的同时,又打开一扇扇窗。女性生育的身心之痛,父亲早逝的苦痛记忆,金钱对人性之丑的催化,作者对这些故事的呈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作一种书写表达,借披露、表达与个人有关的经历与感受,来实现自我心灵的疗愈。

叶浅韵是一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她的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北京文学》等报刊杂志。她的代表作品有《陌上花开时》、《必须有那样一个人存在》和《把生活过成最美的诗句》。在写作中,她总是充满了热情与厚爱,这为写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警惕由此而来的写作惯性或惰性。回望叶浅韵近年来的作品,虽然它们在给我们触动和感奋的同时,也不免会发现一些题材、手法上的相似之处。但是,作家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也要警觉自我的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