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5年的中国经济增速定格在6.9%。十二五收官之年的中国经济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央广财经评论》带来经济之声评论:对“亮点”视而不见,就看不懂中国经济。
央广网北京1月20日消息,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十二五收官之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什么样的答卷?昨天,年度“成绩单”揭晓,“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仍然是关键词。
然而,有人并不这么看。数据一公布,互联网上充斥着“GDP增速创下25年新低”“中国经济转型只是看上去很美”“断崖式下跌”“全面滑坡”“非常难看”,诸如此类,言语中透出明显夸大、甚至刻意营造的悲观情绪。
还有拿具体数字对比说事儿的:2015年发电量1968年以来首次年度下滑,粗钢产量1981年以来首次年度下滑,煤炭产量连续第二年下降......说的倒都是实情,但就是只谈问题,不说亮点。
从最新公布的“成绩单”看,2015年中国经济的各门功课确实并非都是“优良”。比如,GDP同比增速从一二季度的7%,到三季度的6.9%,再到四季度的6.8%,处于下行通道;再比如,投资增长乏力、企业利润下降、实体经济困难有增无减、通缩压力加大等等,问题不少。
谈问题可以,但不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亮点。看这份中国经济“成绩单”,同样不乏亮点。最明显的亮点之一是,2015年,服务业占比首次真正意义上占据“半壁江山”,达到50.5%。从2013年三产首度超过二产,到2015年三产占比超过五成,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短短两年就迈出两大步。第三产业占比提升,单位GDP耗能减少,用电量必然下降,这也回答了为什么用电量下滑不值得大惊小怪。
另一大亮点是消费。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消费成为绝对“顶梁柱”,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6.4%,比上年大幅提高15.4个百分点。过度依赖外需和投资,多年来一直深受诟病,如今出现这样的可喜变化,不正是中国经济的亮点吗?
客观地看2015年的中国经济成绩,类似的亮点还有不少。比如就业年度目标提前完成,比如城乡居民收入跑赢GDP,比如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快速发展......梳理这些亮点,倒不是说没有问题了,关键是,不能只看问题,还要看到亮点。而那些唱空、唱衰中国经济的媒体、机构、学者,大多偏偏只看到问题,对中国经济的亮点视而不见。这样只看一面、不看另一面,就难免偏颇,就难以看懂中国经济。如果说这些言论是“姑妄言之”,那我们也只能“姑且听之”了。
中国经济增速的走势引发了广泛关注。2015年,中国GDP增速为6.9%,创下近25年来的新低。许多国内外媒体都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判断这个速度的表现要全面看,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取得的;第二,要辩证地看;第三,要历史地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6.9%的GDP增速呢?
首先,我们需要站在2015年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新周期的大背景下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的历史里来看待这个数字。在这些背景下,6.9%仍然是一个高增长,而非低增长。然而,现在很多人在看待中国经济增速时,逻辑非常荒唐,总是拿过去中国经济刚刚起飞时候的高增长阶段来比较。这是不能比较的,因为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速能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其次,放在2015年的全球来看,6.9%的增长速度仍然是最快的之一。在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基本面以及经济增长动力在不断转变的情况下,能够达到这个速度是来之不易的。然而,现在很多人对这个数字的看法完全违背了基本常识,每年都能听到一些专家、企业家忽悠说中国明年经济见底,好像说这个数字不正常还会反弹到以前那个8%甚至10%的增长速度。这种误导给大家心理层面造成的焦虑是非常大的。
正确客观地看待中国经济,应该回到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人类历史经济发展的大周期来看这个数字。这样才能客观、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对我们下一步把事业焦点转移到该重视的问题上来有好处。如果简单地看这个数字,说很差、25年来最低,这样会误导我们看不到中国经济的真正成绩和真正的问题。正如马光远所说:“如果7、8岁的时候每年涨几厘米你爸你妈很高兴,如果你40岁之后还每年涨几厘米,你爸你妈会吓死。”正确客观地看待中国经济,道理也是一样的。
马光远表示,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与过去完全一样,因为经济发展具有生命周期,会不断发生变化。在经济起飞阶段,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人力资本等手段实现经济增长;而到了创新和服务业发展的阶段,由于基数庞大,速度必然会放缓。以美国为例,其过去10%左右的增长率相当于3%左右的增长,对美国来说已经非常好了。
在中国经济动力和产业基本面转换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过分关注速度。相反,应该关注中国经济发生的一系列内在变化,如产业结构的优化、高新技术层面的比重变化以及消费层面的提升等。此时再关注速度只会误导大家。我们应该摒弃有色眼镜,客观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既要看到面临的风险、困难和问题,也不能把速度下降当作最大的问题。
去年以来,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唱空”声音空前高涨。西方主流咨询机构声称俄罗斯投资环境优于中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称中国制造成本接近美国,甚至有报道称人民币汇率即将崩盘、资本外逃失控。面对这些所谓的“唱空中国”言论,马光远认为其背后可能有多种目的。一方面,有些言论是对中国经济的误解,他们并不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基本面;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一些媒体或个人在刻意唱空,还有一些人只是跟随舆论。
马光远指出,在比较中国经济与印度、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时,应该站在经济发展的趋势过程中进行比较,而不是简单地比较劳动力成本或制造业成本。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仅依赖低廉劳动力的国家,制造业也在不断提升,除了成本优势外,还形成了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果仍然停留在过去的观念和思维中,那么对中国经济的判断可能会过于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