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和马云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宗庆后认为,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太大了,而且虚拟经济的存在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他认为,现在的网络上电商已经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他们评估这个网上的价值是按照流量来评估的,所以就是烧钱买流量,它把我们整个实体经济价格体系搞乱掉了。互联网管得不好的话,对实体经济冲击太大了,把实体经济全搞乱掉了,现在我认为是虚拟经济做过头了。

马云则认为,企业没有实体和虚拟之分,只有好企业和坏企业之分。他认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应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最典型的虚拟经济就是“钱生钱”的银行业。银行业堪称工业社会之母:它创造信用,进而组织大规模生产,向优质产业配置资源。工业体系背后,必须是金融体系支撑。

在更高的国家竞争的层面,金融体系的隐性力量也决定着历史兴衰:证券交易所助推荷兰、英国崛起,压垮法权和金融体系薄弱的西班牙、法国;银行体系助推日本明治政府筹集到十倍于清王朝的战争经费(两者年财政收入基本相当,日本靠国债—银行体系筹款,而光绪帝靠卖官、张之洞靠抓赌筹款),日本最终在甲午海战中压垮大清,崛起为一流强国。

实体企业靠创造利润为社会做贡献,而金融体系靠配置资源、降低交易成本为社会做贡献。两者不是一个物种。

对中国经济来说,配置资源、降低交易成本的需求,是基础性的。故邓小平有名言:“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当然,近几年中国金融系统的发展极不正常,几乎成了下游实体企业吸血者,但这不是虚拟经济自身的问题,而是经济治理使然 ,具体下文再谈。

虚拟经济不是恶魔,实体经济也不是天使。明乎此,对于第二个问题即互联网算不算虚拟经济,也就只剩下了分类学的意义。尽管如此,我认为还是值得略费笔墨谈一谈。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本来不是一个严肃的学术概念(也不重要)。但根据目前最权威的美联储定义,美联储认为“实体经济”是指除去房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之外的经济部分。就美国经济数据的构成来看,其中包括制造业、进出口、经常账、零售销售等的部分被美联储笼统地概括为“实体经济”。而根据已故权威经济学家成思危的定义,虚拟经济特指“钱生钱”的金融活动,是一个范围非常具体狭窄的概念。

那么,互联网算什么?我个人赞同新实体经济这一提法。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例如,新实体经济的最直观体现,就是连接网上和网下的现代物流行业。2016年“双11”,美的公司通过与大数据公司菜鸟网络合作,打通线上线下仓库,把工厂生产节奏提前了一个月,并将成本降低了40%。在菜鸟网络的大数据驱动下,2016年中国快递行业送出了300多亿件包裹,连续六年增速超过50%,逆势成为中国经济的黑马。在全球每年约700亿件的快递量中,中国占了300亿件。 “互联网+物流”正在加速改变着许多制造企业的生产流程。

实也好、虚也罢,关键看一个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危害),例如污染企业。如何评估一个企业的贡献力?大概可以看如下一些方面:

宗庆后是一位著名的企业家,他在税收贡献方面的观点是“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就为国家创造税收,因为国家在发展,全靠企业交的税收去发展的,所以对国家贡献大小,主要是给国家交的税收多少”。2016年,娃哈哈集团交税高达50多个亿,确实值得点赞。阿里巴巴也新公布了2016年的完整年度数据,数据显示,整个阿里集团以及旗下蚂蚁集团等机构2016年合计纳税238亿,带动平台纳税至少2000亿。

在就业岗位方面,为电商配套的快递方面,2015年快递就带动了203万人就业,包括快递员、分拣员和货车司机等多种岗位。阿里年报数据显示,“阿里系”共创造了3000万个就业机会。为社会提供服务方面,娃哈哈提供的是带来美味体验的有形态饮料商品,互联网系提供的是无形态的服务(前苏联不将服务计算为GDP,暗示其价值不如有形商品)。据阿里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阿里旗下蚂蚁金服为数千万小微企业提供了综合金融服务,所建立的大数据信用体系,基于数据技术和思想对风险重新定价,实质上降低了资金成本、提升了金融效率。

所以说,从单个企业看,宗庆后的指责其实难以成立。他所说的电商搞乱价格体系,其实是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破坏”,对社会显然是有益的。那么宗庆后的愤懑,及其广泛的共鸣,究竟来自何处?这就涉及上文第三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中国实体经济病根何在。我的看法,一言概括:根在经济治理(economic governance)。所谓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干扰,都是经济治理方式的具体后果,并非病灶的根源。

中国一切经济病症,诸如环境污染深重、贫富分化加剧、产能过剩反复、基础资源价格扭曲、工业用地价格抑制、资金价格高涨、住房价格狂飙、股市牛短熊长,都可以从经济治理中辨析出根源。中国经济好比一瓶娃哈哈饮料,经济治理是固体的瓶子,经济本身是液体的饮料,瓶子的形状决定饮料的形状,经济治理模式决定经济结构和状态。

宗庆后是著名企业家,居高声自远,一言一行影响力巨大,但见识水平跟他的财富不相称。娃哈哈至今不上市,公司治理是一人独裁,都反映出宗庆后思想的取向。所以在文章结尾说个题外话:对商界大佬的见识水平,要以平常心看待。下面随便举几个例子:

顺丰创始人王卫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上市无非是为了圈钱,一旦上市,企业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即使再缺钱,顺丰也不会选择上市。”然而,这种对上市的理解似乎过于肤浅。事实证明,仅仅几年后,顺丰在2016年启动了上市进程。

2010年,苏宁集团创始人张近东公开质疑电子商务模式是否符合商业规律,并认为未来电子商务不可能成为主流消费渠道。几年后,苏宁集团更名为“苏宁易购”。

另一方面,宗庆后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被问及2015年饮料业绩下滑的原因时,竟然表示:“主要原因是我要怪媒体。出了三聚氰氨事件后,媒体一直说食品不健康,饮料不安全,什么不健康的。”这让我感到非常无语。

总之,这些知名企业家的观点和行为反映出他们在面对市场变化和舆论压力时的应变能力和战略眼光。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里,企业和企业家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战略和观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