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已过去百余年,但在今天仍是史学家们感兴趣的话题。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帝国究竟为何在同被称为“蕞尔小国”的日本较量中败得如此匪夷所思?以往对甲午战争的认知,往往以悲情为主,而缺乏理性分析。一种通常的说法认为,以慈禧太后、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颟顸无能,尽管有邓世昌等爱国志士奋勇杀敌,终因于事无补。然而,仅仅将方伯谦、叶志超等贪生怕死的庸官抓出,或许并不能真正改变战局。澳大利亚籍华人雪珥的《绝版甲午从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战争》(文汇出版社)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该书的最大看点是从鲜为人知的海外史料发掘事实和线索,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理智、冷静、客观地分析对手的资料,往往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判断。军马未动,谍战先行。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实力,还取决于对敌人的了解与认识。在《绝版甲午》一书中披露,日本在战争前很长一段时期就在悄然为战争做准备。无论是对北洋水师舰船的航速、火炮的口径、射速,还是对威海、旅顺军港地形地貌的掌握乃至淮军兵力部署,基本都了然于心。
更可怕的是,日本这种“谍战”大多数来自日本民间而非官方。日本有数以千计的公民,自费来到中国从事谍报工作,他们化装成拖着辫子的中国人,进行艰苦卓绝的实地调查,足迹甚至遍及西藏和新疆。根据他们的情报编纂而成的《清国通商综览》,出版后居然有2300多页之巨,比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更深地吃透了中国国情,至今仍是重要的研究文献。这样一支年轻的间谍团队,在为日军提供谍报保障的同时,也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示了明治维新后日本咄咄逼人的崛起。这足以令我们自省。
反观清廷,开战前,以北洋舰队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总吨位盲目自大,仍是以“小日本、大中国”的轻佻心态。缺乏像日本人那种脚踏实地的认真研究对手的精神。甚至在开战前夕,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在往国内发报时,也被日本电报局轻易盗取了密电码,导致清廷大量军事情报被日军截获,不仅水师的部署日本方面了如指掌,甚至甲午战争结束后马关谈判期间,李鸿章与清廷来往的密电也全部被日方破译。以至于日本海军与北洋水师在火炮、吨位上尽管势均力敌,但日军总是能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以优势兵力击败中国的舰队。盖与此有关。在一场看似势均力敌的战争开始时,日本早已拥有了相当的胜算。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政府主动操纵现代传媒工具,让反复传播的战争谎言深深影响了社会公众和国际舆论,在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占据了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军的败局。相比之下,清朝政府对舆论宣传的漠视与放任,导致了国家形象出现了巨大落差 。
《绝版甲午》是一本关于甲午战争的书籍,它提醒每一个中国人去自省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