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安在线的报道,肥东县新博物馆展示了国家一级文物新石器时期玉琮。据介绍,这是1996年1月中旬肥东县张集乡刘岗村出土的一似宝塔状石器,后经我省考古专家鉴定为古代大型玉琮。后经考古发掘,发现这里有一处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根据遗迹和出土文物的特点来判断,玉琮时代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或龙山文化早期(距今有5000年左右)。
此外,据了解,在展厅里,还展示了李鸿章报恩祠(许氏宗祠)的风貌及诸多家族的宗谱。 其中,展示的许氏宗谱就有李鸿章的相关记录,解密了李鸿章姓许还是姓李的历史渊源。
肥东历史上的移民文化非常独特,明朝定都应天(今南京)后,为拱卫京师西北屏障,将大批民众迁入肥东,其中江西移民占25%,徽州府、宁国府移民占20%,江苏句容移民占20%,军籍移民占5%,此外还有因避战乱、图谋生或宦游、或迷恋山水而定居肥东的,从而形成肥东独特的移民文化。
在肥东新博物馆的展区中,有一个专门的展区呈现宗祠和移民文化。“肥东宗祠不仅是宗族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移民文化的直观体现。”彭余江介绍说。据了解,在展厅里,还展示了李鸿章报恩祠(许氏宗祠)的风貌及诸多家族的宗谱。其中,展示的许氏宗谱就有李鸿章的相关记录,解密了李鸿章姓许还是姓李的历史渊源。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为了管理涉外洋务和海防事宜,曾在天津设立了“三口通商大臣”(后改北洋通商大臣)一职,负责直接出面与洋人接触。第一任通商大臣为崇厚。开始的时候,此职直属清政府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不受直隶省管辖。但后来发现,此职因无行政与军警之权,遇事又离不开地方,然而与地方商办协调又极易导致误事。
最惨痛的教训就是发生于同治九年(1870年)的天津教案,当时通商大臣崇厚根本无力处理如此大案,清政府只有派远在保定的直隶总督曾国藩前去处理。曾国藩到达天津时,已是案发17天后,此案虽然平息,但最终导致了各方的强烈不满。基于这次教训,清政府决定对通商大臣的设置进行改革,即此职权交直隶总督承担。
第一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是李鸿章。由于天津海防和涉洋事务非常繁重,又非常重要,让李鸿章在保定、天津间来回奔波,实在不便且误事。清政府遂在天津增设一名道员的基础上,于同治九年(1870年)又特许直隶总督在天津再设立一处直隶总督衙署,让李鸿章根据任务情况“轮驻”。
最初的天津直隶总督衙署设在了原三口通商大臣衙门(天津老城的东北角,今红桥区东风影院附近)。清政府规定直隶总督“每年于海口春融开冻后,移扎天津,至冬令封河,再回省城(保定);如天津遇有要件,亦不必拘定封河回省之制。”实际上,李鸿章自在天津设了直隶总督署后,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天津,回保定直隶总督署的时间非常短暂,最后形成了事实上的“移督”。李鸿章做直隶总督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在天津的这处直隶总督衙署共待了25年,历经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
李鸿章在做直隶总督期间,他除去把工作的重心移到了天津以外;在天津频繁与各国商谈外交事务、考察外国商务的同时还在天津亲手创建北洋水师、建立各类军事学堂、开设铸造局、火药局、洋炮厂、子弹厂、电报局、洋药公司;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支持我国自行修筑第一条铁路;重视教育开办包括医学堂在内的各类学堂并派留学生出国等等这些活动历史上称之为洋务运动并且使得他在国内外的威望日益高涨。
而这时的保定却受到他的冷落不少从始至终都是报以不闻不问的态度现在我们几乎看不到在他主政直隶期间对保定有何贡献可以记在他头上的事迹不多大体上只有这样几件:
李鸿章在保定建的淮军公所一是创建“新武学堂”。
李鸿章为了训练淮军成立了该学堂。该学堂仿照英、法、日本的军事技法,让他的淮军掌握新的作战技术,以培养近代化的新型军队。为了提高淮军的文化素质,采取地方学校和军队学校相结合的办法,委托当时的莲池书院承担此项任务。此时莲池书院的院长是桐城派的吴汝纶,系李鸿章的安徽老乡,二人关系密切。李鸿章的打算得到了吴汝纶的热情响应,李鸿章聘吴汝纶担任此项培训的组织主持工作。
吴汝纶愉快的接受了任务,除去对淮军进行西式战法的培训外,还决定帮淮军官兵培训西文和日语,推荐了他的日本学生中中西文都优秀的中岛裁之做淮军的教习,据说培训效果很好。这所培训学校名“新武学校”,后来又改名保定行营将弁学堂。
二是建立了淮军公所。该建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环城西路220号,是李鸿章为纪念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阵亡的“将士”而建的昭忠祠,并兼有安徽会馆之功能。李鸿章死后改为李鸿章祠堂。
三是在保定编纂了光绪版《畿辅通志》。
李鸿章烩菜是河北省的名菜,由李鸿章手下的厨师创造,因为发音类似英语的“杂碎”而得名。此菜用上等的海参、鱼翅、鹿筋、牛鞭等配白菜、豆腐、宽粉,加上保定的槐茂甜面酱烩制而成 。
李鸿章杂碎是一道以牛肉、猪肉、鸡肉的不同部位,再加绿豆芽、芹菜、笋、青椒、洋葱、大白菜之类等混合炖煮而成的菜肴。后来,“李鸿章杂碎”便一鸣惊人地传开了,国外风靡一时,“凡在欧美的中国餐馆,莫不有此一菜”。
据传,这道菜最早发明于齐鲁之帮的娄护,字君卿,为汉武帝时人,曾做过京兆吏。当时娄护常往来于汉武帝母舅王谭、王根、王立、王商、王逢这五位同时被封侯的“五侯”家中,因而由此创造出了“五侯鲭”佳肴。
李鸿章回到直隶总督署后,曾给膳食总管董茂山谈及此事。董茂山心领神会,便与师弟长春园掌柜王喜瑞共同研究,二人根据保定府自古擅做烩菜的传统,精选上等的海参、鱼翅、鹿筋、牛鞭等配以安肃的贡白菜、豆腐、宽粉等,加入保定的槐茂甜面酱精心烩制,这样便成了直隶的一道特色菜。后经直隶官府历届官厨传承,最后逐渐定名为“李鸿章烩菜”,从此成为保定菜系的一道风味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