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在十年间成为了封疆大吏,受到了朝廷的倚重和西方人的尊敬。然而,他的成功并非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就的。《辽沈晚报》在2009年4月14日第8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李鸿章的成功要素,包括痞气、底子、运气、才智、努力、热忱、悟性、应酬、忍耐和做事能力。

尽管李鸿章在晚清时期为满清朝廷办理外交事务,但他并不配得上“国人皆曰可杀,万口一词”的评价。因为当时整个国家正面临着十种严重的问题:惰性、愚昧、封闭、固执、败俗、迟钝、自大、锁国、落后和贫穷。骂也好,赞也好,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并没有“大奸”、“大忠”之分,大多数都是中间人物。后人对这些人物的“大奸”、“大忠”观实际上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史官不直笔,将个人的好恶掺入;文学性的添油加醋;教科书式的“简约历史”;以及人的好恶不是永恒的。

所以,在给李鸿章画素描时,不能简单地套用“大奸”、“大忠”的说法。这张素描应该是写实风格的,只展示李鸿章的一些角度、细节和速写。结论需要由你自己得出。从外形上看,李鸿章的身高至少有一米八三。有人认为他有六英尺以上(约1.8288米),甚至有说他有六英尺四(约1.95米)的。但这似乎不太可能。

纵观李鸿章的照片,我们可以发现他不同年龄阶段的容貌特征。在青壮年时期,李鸿章展现出了五分江淮“武气”,而到了中年时期,略显三分劳累的样子。60岁后,他开始发福,晚年则因为右牙脱落而面颊呈左满右陷状。此外,他老年时喜欢戴老花眼镜,可能与青壮年时期用眼过度有关(年轻时的李鸿章是一位职业秘书,擅长写奏折)。

在生命的最后六年里,李鸿章的脸颊眼睛下方一寸处又添了一处疤痕,这是大日本帝国浪人赠予他的“礼物”。尽管疤痕略显,但子弹仍然留在皮下。枪击后,他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云中鹤”的腰也弯曲了,气势也减弱了,眉骨突出,眼袋增大,头发稀疏,胡子全白。壮年的英雄在暮年变得消瘦。

一米八三的个子为李鸿章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增色不少。观察当时的西方漫画,中国人普遍被画得比日本人高一些。这其中,李鸿章作为在国际舞台上频繁亮相的中国人,无疑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