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六年(1846),湖南名士周寿昌游历广州时,记录了许多新鲜的见闻。其中,最引人入胜的要数“画小照”了:

在人的平台上,东面放着一面镜子。术士从阳光中取影,然后涂上一些药粉,将其涂在周围的空气中。接着,他将镜子嵌入到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不让气体泄漏。过一会儿,他的须眉、衣服等细节都被完美地呈现出来,神情十分逼真,即使是擅长绘画的人也比不上。镜子没有破裂,而且影子可以长久地保留下来。拍摄必须在辰巳时进行,天气必须晴朗,阳光充足。

看似神奇的场景,实际上正是当时刚发明不久的摄影术。大约在20年前,法国发明家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成功地利用带有感光材料的暗箱捕捉到了家中阁楼窗外的风景,拍下了现存最早的照片。然而,由于曝光时间超过8个小时以及画面不够清晰,这种方法仍有待改进。后来,曾与尼埃普斯合作过的画家兼发明家路易·达盖尔(Louis-Jacques-Mandé Daguerre)发明了银版摄影法(也称达盖尔摄影法,Daguerreotype),并于1839年公开发布。同年8月,法国政府买下其专利并宣称这是送给世界的礼物,标志着人类历史上又一种记录、捕捉画面的新方式“摄影”的诞生。仅仅两个月后,在澳门、香港一带销售的英文周报《广州报》上就登载了有关达盖尔的实验室及其银版照片的报道。

达盖尔摄影法的关键在于一张事先用碘或溴蒸汽熏蒸以对光敏感的镀银铜板,将其放置于相机的暗箱中拍摄。当光线照射到铜板上时,碘化银会随着光线的强弱还原为不同密度的金属银形成“潜影”。接着,用水银蒸汽将其冲洗显影后,再通过硫代硫酸钠溶液定影,最终得到一张难以复制的绝版照片。尤其是利用此法拍出来的人物肖像照,其肌理之细腻、光影之逼真、视角之客观,几乎像是对镜自照。

自15世纪以来,西方绘画一直追求更精确地呈现物体和人物外貌以及空间关系。欧洲人对画面写实的准确性早有“心理准备”,但最初面对这般“仿佛将人的一部分‘捕捉’到画面中”的真实仍然大感震撼惊诧。更别提有着悠久传统绘画审美以及截然不同视觉经验的中国人了。周寿昌对摄影过程的详细描写中所流露出的讶异与猎奇也就不足为怪了。

中国肖像画历史悠久,尽管向来提倡“以形写神”,尤其强调传神,但肖像画又被称为写照、写真,可见对真实人物相貌的观察与客观描绘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论及“肖”似真人,摄影术对人物精准的“刻画”在当时无可比拟。随着摄影术于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它不仅挑战着中国古老的肖像画传统,更为时人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从画卷走入镜头,古老的肖像传统在变革的世纪也在悄然改变。

《中国官员和夫人》,约1860,弥尔顿·米勒,蛋白银印相

帝国之眼

1844年8月15日,法国摄影师于勒·埃及尔(Jules Itier)跟随法国公使拉萼尼率领的外交使团抵达澳门。此行是为了逼迫清政府与法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经过一系列恫吓讹诈,清朝的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耆英最终同意在丧权辱国的《黄埔条约》上落笔。埃及尔带着相机去了签订条约的现场,为双方代表拍下合影。在这张银版照片中,耆英坐于法国代表之间,面无表情地直视前方,一大半脸因年代久远而被阴影遮蔽,神色晦暗不明,全无广州外销画家关乔昌为其作的油画肖像中那般神采飞扬。作为留存至今最早的一张清朝权贵的肖像照,即便在中国摄影史上也实在算不上多么光彩的开端。

无独有偶,1860年当英法联军进占北京劫掠圆明园时,被留在京中与洋人议和的恭亲王奕䜣同样接受了这种先进设备的审视,留下一张著名的单人肖像照。据时任英国中将霍普·格兰特回忆,当意大利随军摄影师费利斯·比托(Felice Beato)为其拍照时,相机前的奕“面如死灰”,“担心这个机器可能随时夺取他的性命”。照片里这位清朝王爷虽然微微半侧着身体,却姿态僵硬,眼睛直视镜头,却面无表情。除对状似小型炮台的相机心生恐惧外,刚签署完战败条约的奕恐怕比耆英更能体会到自己与摄影师之间那种“殖民地式的权利不平等关系”——何时按下快门,选择什么角度,如何构图,被摄者在画面中的形象等,全都由比托决定 。

奕䜣是清朝的恭亲王,他的肖像照片在1871年被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拍摄。在这张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奕䜣整个人的状态比之第一次拍摄更为放松。

根据我所查到的资料,1879年4月,美国前总统尤利西斯·格兰特(Ulysses S. Grant)在其环球之旅中抵达中国天津。在此期间,他与清朝大臣李鸿章(Li Hung Chang)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

在这张历史性的照片中,格兰特与李鸿章平等地坐于桌子的两侧,桌上的鲜花与茶盏象征着一种和谐的外交场景,身体微微倚着桌面的李鸿章尤其显得放松。被拍摄者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在镜头前展现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您好,光绪、珍妃的真容之谜是一个历史谜团。光绪皇帝和珍妃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人的一段宫廷爱情故事之一。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无法得知他们的真实面貌。据报道,光绪皇帝和珍妃的照片都是由英国人拍摄的,但是这些照片并没有留下他们的真容。

光绪皇帝的照片很少有流传下来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慈禧当权,问了稳固权利肯定不会让光绪抛头露面,露面机会少,在当时拍照设备非常少的情况下,自然而然拍摄的照片就少;其次,据说慈禧下令销毁的光绪的照片。此外,光绪时期已有照相技术,但是由于当时拍照设备非常少,所以光绪帝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来。

光绪皇帝的真实照片非常罕见,其中一张由法国摄影师Charles Chusseau-Flaviens拍摄的照片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一张。然而,这张照片是否真实性还有待更多的考证。

目前已知的几张有关光绪皇帝和珍妃的真实照片都是在1902年“两宫回銮”时拍摄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些照片中的人物都被模糊化或遮挡了一部分,因此无法确认他们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