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以下是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精选10篇:

1.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拖延症的成因与对策

2. 怎样才能克服拖延症?——读《拖延心理学》有感

3.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三篇)

4.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四篇)

5.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五篇)

6.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六篇)

7.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七篇)

8.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八篇)

9.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九篇)

10.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十篇)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到您。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问我。

经过对拖延症的深入了解,克服方法变得简单明了:设立明确的目标与充分可行的计划。这样的目标应具有可观察性、具体性和特殊性,可以分解成几个小步骤,第一步可以在五分钟内完成。实践后,你会发现制定目标和计划并不难,实现每一步都很轻松,并带来成功的快感。在实现目标、完成计划的过程中,别忘了奖励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哦。豆瓣的一个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目前成员人数已超过133200,说明拖延症的人群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也表明大家已经认识到问题并在努力地利用集体的影响和科学的方法去克服。

如果你没有拖延症,希望你继续坚持下去,树立榜样;如果你深受拖延症困扰,不妨阅读这本书,汲取一些养分,早日与拖延症告别。

在阅读《终结拖延症》之前,我曾看过《拖延心理学》,可能由于自己偏向于感性,我感觉《终结拖延症》一书偏于理性规则,阅读时间比预期长。最能减轻拖延负罪感的是发现:拖延的不是我一个。因此,在看完《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拖延焦虑得到了很大缓解。或许以前被这种拖延负罪压迫得太厉害了,以至于过度放松走向反面——我几乎心安理得地拖延。在这种情况下,偏重理性的《终结拖延症》对我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纠偏。

我非常赞同这本书对拖延的定义:拖延是一种成问题的习惯,是把重要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时间做。习惯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拖延会有一个逐渐加重和蔓延的过程。习惯具有固化的特点,因此保持觉察对于解决拖延问题至关重要。然而,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过于敏感的觉察可能会引起内心的抵制。因此,在处理这种情况时要注意方法。反复自省感到自己在拖延是很折磨人的,不如采用简单的步骤使自己脱离这个环境。以前回家总是躺在沙发上看报纸,结果经常一份报纸看了两三个小时,晚上什么事情都做不了。这时候也会不时地想到“起来吧起来吧。”但最后还是惰性占了上风。然而,如果回家后就坐在桌边看报,那么基本上半个小时就能搞定,也就有时间去做其他事情了。

锻炼情绪肌肉:克服拖延的关键

在阅读《拖延心理学》后,我发现了锻炼自己的情绪肌肉是最具挑战性,同时也最能带来成果的部分。受阅读兴趣的影响,我无意中倾向于采取“人生贵适意耳”的生活方式,对于不舒服的状态,我总是想要避开;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便想要放弃。骑手与马的比喻非常贴切地描述了我的情况――由于骑手缺席,我就像那匹只能依据本能行事的马。我对各种事物的学习往往依赖于自己的理解能力,因此入门相对容易。然而,当到达某个阶段,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时,我却停滞不前,导致我的优秀开端最终成为失败的前奏曲。最终,我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开始拖延任何学习计划。这种拖延行为最终导致了我在专业领域的表现令人惋惜。

过去,我将这种情况简单归咎于自己意志力的不足。然而,《拖延心理学》告诉我:“单凭意志力,往往不足以决定内心冲突的斗争结果。接纳负面评价的能力,才是在行为上避免拖延走向高效的起点。”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一直试图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完成学习,不愿意接受自己在理论上的不足。目前,我认为锻炼情绪肌肉的方法就是每天花费五分钟进行自我反思,并在完成计划后给予自己及时的鼓励。

实际上,我认为克服拖延可能是一个从自恋走向不自恋的过程。当我们不再过分关注自己的困境,不再沉溺于自己的情绪,不再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时,我们才能真正看到真实的自己,并接纳和热爱它。这正是《拖延心理学》所说的,从自我倾注的视角转化为自我观察。

总之,虽然这本书的篇幅没有超出预期,但在动笔时,我有信心能按时完成。而且,我也做到了。对自己的表现感到满意。

你好,你需要帮忙吗?

感谢您分享您的读后感。《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拖延,以及如何克服拖延。书中提到,拖延的原因有很多种,这些令人讨厌而我们却不得不依赖的拖延行为,大都发源于自己的错误认知;且治愈拖延的方式也有很多种,重在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但是改善自己的拖延行为只有一个结果——优化我们的生活。

这本书《拖延心理学》深入分析了拖延的心理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通过实例和心理分析,作者的观点得到了有力的支持,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重新认识自己。然而,书中关于拖延解决方法的罗列却让人觉得难以操作,陷入了成功励志类书籍的通病。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对于我个人而言,面对头绪繁多或无从下手的事情时,容易产生拖延。书中也揭示了我的潜在问题:完美主义倾向。我总是担心无法做到最好,从而失去了逐步夯实的基础动力。甚至会为自己找一些合理的借口。书中提到不怕失败的重要性,即不要把表现与能力价值挂钩,不要与外在评价过度关联。

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固步自封的完美主义者。原以为拖延并不严重,但其实一直都存在。然而,我并没有天分,只是凭借一些巧合和努力,才让自己的表现被外在拔高。因此,完美主义心态是没有坚实基础的。我不能再寄希望于虚荣和享乐,因为这个世界没有白吃的午餐,也没有轻松过上好日子的捷径。我必须保证勤奋,同时关注方法和结果。从此开始,我将放弃虚无缥缈的外部肯定,不再害怕失败,重新构建自己的价值。

在工作中,即使不热爱,勤奋也是必须的。而在家庭和梦想方面,两者都不可或缺。最可怕的是全然接受自己,但对个人而言,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全然接受自己的优缺点并不妨碍成长,反而有助于自身的进步。拖延往往源于某种患得患失的心态,此时需要关注自身成长和责任对比。切勿让这些担忧成为懒惰的潜在借口,导致恶性循环。

这本书教会了我一个重要的道理:冷静分析。当拖延症发作时,要看清其中的原因。以前或许看不清,但通过阅读这本书,相信现在应该可以做到了。当不良情绪发作时,也要进行类似的分析,然后做出决策。要找出借口、潜意识的懒惰等阻碍前进的因素,并使之与自己的目标之路尽可能匹配。

总之,《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入了解拖延心理的方法,并给出了一些实用的解决建议。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拖延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同时,也能让我们明白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性,不再害怕失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首先,我们需要认清拖延心理的本质。拖延是指在面对任务时表现出的拖延、懒散和不愿付出努力的态度。当拖延行为已经对个人的情绪产生了严重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负罪感、自我否定和贬低等心理症状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

拖延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自身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以完成任务为例,如果任务是一块一人宽、十米长的厚木板,大多数人都能轻松地走过。但当将这块木板架在两座高楼之间的十层楼高的地方时,人们会害怕掉下去,即害怕失败或害怕成功,甚至不敢向前迈上一步。而工作期限就像是身后的一团火,当它离我们足够近时,害怕被烧着的恐惧感战胜了对掉下去的恐惧感,于是我们一下子冲了过去,在期限前赶完了任务,尽管质量很难说。很多拖延的人甚至很享受那种过后突然一下放松的感觉,而且拖延的结果有时反而挺好。这种时候,会在心里表扬自己很有“效率”。同时,长期这样下来,尽管不愿承认,但潜意识里确实觉得自己如果花了很多时间成绩却平平,会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于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再次强化了拖延心理的形成。

另外,常与拖延联系起来的还有完美主义。某些拖延行为并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不够努力,而是某种形式的完美主义或求全观念的反映,他们的心声是“多给我一些时间,我可以做得更好”。

导致拖延的原因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任务太难、任务耗时过长、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做不好等。

拖延心理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如果能够很好地解决,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社会进步的速度。结合工作性质,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鼓励员工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基础上自主加快速度。具体措施如下:

1. 明确工作的主要责任人,让领受工作的人知道谁应该对该工作起主导作用,并负责任。

2. 给予责任人相对应的权利,即权责对等。某项工作可能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必须注意该项工作的责任人有没有权利去行使主导作用,避免将责任人变成背锅人,最后导致工作推不动,奖罚制度不能使人心服口服。

3. 制定完成工作的奖惩规定。

二、减少员工抱怨心理的产生。例如收入和劳动强度的攀比心理。均衡安排工作,掌握工作劳动强度的差异,避免将大部分工作安排在一人身上,不能形成所谓的“能者多劳”现象。

每年的X月X日,许多人都会为自己设定新的一年的目标和计划。这是一个重要的重启日,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我们应该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成为更好的自己。然而,在开始之前,我们应该回顾过去一年已经完成了多少计划,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事实上,大多数人在过去的几年里都未能兑现自己的承诺。以20xx年为例,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半,今年的计划执行情况也不尽如人意。仅仅办理一个矿井关闭退出手续就已经让人焦头烂额,而且还会遇到许多意外的问题,感觉就像是在救火。年初的山石项目和与国土部门的各种合作畅想,都成了头顶的目标,永远跟着自己向前跑,却无法拉近距离。

回顾过去的半年,我们既有收获也有失去。我们学到了很多新知识,结交了许多跨行业的人才;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时间和生活质量,特别是在工作中,很多计划没有按照预期的顺利落实到位。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拖延的心态作祟。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坚持工作原则,运用高效的工作方法,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制定解决方案,避免拖延,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4:十分钟有多长?曾经因为赖床的缘故,我为了避免迟到,掐着表记录了我从家里出发到走进学校的时间。几天的时间总结下来,每次大概需要七八分钟左右。再加上一些不稳定因素,比如需要绕远路走大门,或是下雨天、车流量多等情况,就需要在最快时间上再加上几分钟。因此,每天我最晚都会在上课前十分钟匆匆出门。从那以后,我很少迟到。

然而,往往在我时间充裕、信心满满地认为不会迟到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仓促而狼狈的身影冲向教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拖延症。当钟表上的指针清晰地告诉你今天洗漱之后比昨天早了五分钟时,你会松了口气并庆幸今天时间比较充裕。于是,在准备工作中又不经意地拖延时间,最终发现时间不够用了。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时常发生:明明是早出门了,算好的时间还剩下一些余地,但是抵达时间和往日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有时候你会发现时间不够用了。

这些就是《拖延心理学》上所说的拖延,一种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虽然拖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但严重或经常的拖延行为往往表现为一些深层问题的表现。过去,我们常常认为拖延和拖延症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常常把“拖延症”一词挂在口中。然而,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了“拖延”和“拖延症”的区别。

简单来说,拖延只是一种做事拖拉或者懒得去做的习惯,它仅仅是一种不良行为。但是,当这种坏习惯开始影响到情绪时(如出现强烈自责情绪、负罪感、自我否定等),并伴随着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的产生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

《拖延心理学》中提供了许多关于拖延特征的例子。在我的理解中,拖延实际上是对时间的一种模糊处理。十分钟看似短暂,但却可以完成很多事情;同样地,十分钟又可以飞逝而过。举个例子,当你面前摆着需要完成的工作,却又想玩一会儿手机时,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设定一个时间点,然后在那个时间点再开始工作。如果你正在读一本小说,到了约定的时间觉得故事非常精彩,你可能会暗示自己先看完这一章再继续。而当你在聊微信或QQ时,你可能会准时放下手机,但不断弹出的消息会让你情不自禁地再次拿起手机。这样一来,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你可能认为自己只是用零碎时间来看手机,但实际上你的工作完成得非常少,而且质量也不高。

《拖延心理学》总结并提出了解决拖延问题的几点建议:

1. 完美主义:追求完美是许多人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希望一次就能把事情做好,因此不愿意匆忙开始。此外,他们也可能害怕因为别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而感到失望。

2. 抵制与敌意:有些学生对科目或老师抱有抵触情绪。例如,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老师对他们态度不好,那么他们就不会愿意做老师布置的作业。由于不喜欢这个老师,他们甚至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然而,无论他们与老师发生多少矛盾,受到损失的最终还是自己。

3. 任务难度过大:有时候,任务或工作的难度也可能导致人们拖延。他们无法忍受持续地做这件事,总想等到明天再去做。然而,当明天到来时,他们仍然不愿意去做,于是又一拖再拖。长此以往,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显然,这些问题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然而,要解决拖延问题并不容易。因此,我认为要想尽量摆脱拖延,我们需要提前规划好下一个十分钟要做什么,充分利用时间资源。同时,要找到拖延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劳逸结合,以便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必须要完成的事情。

拖延症的根本原因:就是拒绝拖延的好处还没显露,继续拖延的坏处的还没有变成痛。拖延是尘封梦想的地狱,也是埋葬潜能的坟墓。在拖延的纠缠与困扰中,你可曾会想过因拖延而不知不觉中消逝的时光,碌碌无为和虚度年华?拖延是生命的盗贼,若是你不愿热情被窃走,机会被偷去,梦想被碾碎,爱情被扼杀,便学着将拖延拒之门外吧。因为原本可以流光溢彩的人生,却可以在拖延中变成一具平凡丑陋的空壳。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7)

人生,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一场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向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也许,当你在迷茫着的时候,拖延着的时候,你已经抛弃了一段你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一段仅有一次的机会。我们的生命,虽然渺小,但却应该活得有激情,有意义。

我之前一直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为不易改掉的习惯懊恼,有些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二沾沾自喜,觉得这似乎都是生活常态。但遇见《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认清现实和自己,接受自己。表面上看,拖延是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或者对所处理的事情责任感不强二逃避的方式。事实上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还涉及社会,文化等问题。即使我们意识到拖延的'存在,已经耽搁了事情,却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所谓“拖延者的信条”所说服。比如,我必须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什么也不要做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很好。我们平时听到这些,会认为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完美主义者,办事求稳。

事实上,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是为拖延开道的个人观念。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着也不愿意去做,因为你不愿意冒风险被人批判你的失败;如果你认为成功是危险的,你就会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人们形成拖延习惯是因为害怕,害怕展露真实的一面,会不被别人能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仅躲开了认知世界,也躲开了认知自己。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认清自我所带来的的脆弱,这种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接受自己优缺点,能够像老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生活如同一盘棋,你的对手是时间,假如你行动前犹豫不决,或拖延的行动,你将因时间过长而痛失这盘棋,你的对手是不允许你犹豫不决的!”从现在起,让我们拒绝拖延,提高执行力,与时间决战吧!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8

在读《拖延心理学》之前,我一直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经常为不易改掉的习惯懊恼,有些人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而沾沾自喜,这似乎是生活常态。

当我读了这本书,对拖延行为进行深入了解后,看法有了改观。虽然只读到一半,但是对我有两个帮助:1.认清现实和自己,接受自己;2.指导自己在育儿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免孩子拖延习惯的`养成。

表面上看,拖延是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或者对所处理的事情责任感不强而逃避的方式。事实上,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还涉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即使我们意识到拖延的存在,已经耽误了事情,却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9

随着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面对着积压成山的问题时,很多人会习惯性地产生退缩心理。

近日,利用闲暇时间,我读完了一本《拖延心理学》。读完以后,发现其中所讲的许多道理,可以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上。我们每个人都有懒惰心理,在遇到问题和事情时都会有拖延的心理。

通过阅读这本书后,我发现拖延症其实是许多人都在面临的`问题,随着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面对着积压成山的问题时,很多人会习惯性地产生退缩心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对自己的能力的过高估计;对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对做事的步骤缺乏合理的分配和调度;时间久了,事情会会慢慢的堆积起来,在面对堆积起来的问题时,人总会变得懒惰起来,总会想着反正债多不压身,还不如慢慢解决,于是慢慢的就形成了拖延症。

在工作中,我们也会有拖延症的表现,比如明明可以马上做完的一件事,偏偏要拖到最后五分钟的时候才去做。一件两件小事还不太明显,但当事情堆积在一起形成大山以后,就会对我们形成困扰。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千万不能有拖延的习惯。所有的问题都必须要及时处理,而不是想要一下子就把问题解决了。要把问题放在平时分步骤一点一点地解决掉。

在面对司乘人员时也要保持这种心态。在司乘人员遇到困难时,及时快速地为他们提供帮助、解决困难。这样司乘人员才会有宾至如归,感受到家的温暖。其实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其他的类似拖延症的问题,我们需要逐一分析并克服它们。只有在克服这些困难之后,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更加完美、更加顺利。在工作中更多的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为高速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近日阅读了博克莱和莱诺拉写的《拖延心理学》,对拖延产生的一些心理学原因产生了颇多的启发。阅读过程让我有一种脊梁发凉的感觉,似乎以往自己很是骄傲的一些点就是阻碍自己前行的深层次的原因。不管是过于敏感,或者确实是问题,暂且先记下,以备日后深入思考和矫正。

(1)过于注重表现,把表现等同于能力。一个人的表现如何成为唯一衡量标准,其他方面都被忽略了。单纯注重表现会让人变得过于追求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完整的努力。这样获得的结果就如同空中楼阁,似乎很华丽,却总让人不安心。

(2)过高的期望,与现实形成太大的落差。一个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一个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但是却对自己不抱希望。后者对自己要求跟自己对自己表现期待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所以常常自责,进而容易消沉,自尊因而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3)平庸招致轻蔑。太多时候希望自己每一件事情都做得非常出色,是个全能的人。于是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与理想的自己相比很平庸,贬低平常和常规的表现,用轻蔑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表现。拖延就是安慰自己的方式,然后找一堆接口,阿Q式的安慰自己。

(4)优秀不用努力。这个观念会让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选择逃避,从而导致拖延症的出现。要认识到优秀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只有不断地努力和进步,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克服拖延症需要我们在心理上有所调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及时处理问题,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我们还要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勇于面对挑战,不断地努力和进步。

遇到问题时,我们常常会幻想自己拥有超能力,能够轻松理解一切,迅速解决问题。然而,如果无法实现这一愿景,我们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失望,并放弃努力。通过拖延来回避必要的付出,长时间这样下去,聪明反而会变成无知。

(1)一切都自己来,亲力亲为。

总是认为只有自己做的事情才能让人放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能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件事都做得完美。于是,我们开始拖延。

(2)逃避竞争。

在面对竞争时,我们往往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尝试。这归根结底是害怕失败,而拖延正是我们用来掩盖自己软弱和恐惧的一种方式。

(3)自己太抢眼,总会有人受伤害。

总觉得要保持和谐的状态,无论是在团队中还是个人生活中,当我们的锋芒显露时,总会担心自己的表现会让其他人受到影响。因此,我们选择将锋芒藏起来,避免引起他人的反感。

(4)“幸存者歉疚”。

这是第一次听到的一个新名词,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一直伴随着自己。我们总觉得自己享受着父母劳动成果换来的优越生活,心里有愧疚。在做一些与家庭有关的决定时,特别是需要家庭付出很多的决定时,我们会不断地犹豫和拖延,希望时间能够帮助我们通过最终没有选择的方式来做决定。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会让我们付出更大的代价。

(5)选择困难,交流困难。

在做决定时,我们总是太过犹豫,不断地比较各种方案。这使得我们在面对选择时感到非常困难。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选择通过拖延来让一些方案自动退出可选范围。同时,我们也害怕与陌生人交流,导致在寻求帮助或咨询时不断拖延。我们总是希望找到一个好的状态再去做事,但实际上这样做反而会影响我们的事情安排。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需要做决定的事物了解不足;二是对自己缺乏自信。

以前发现自己总喜欢找一个状态再去做事,否则就把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情不断地拖,最终不了了之或者随随便便完成。然后觉得自己做事情和预期相差很大,放弃了必要努力,对自己失望,状态低迷。此时又觉得做事不合适,不断往后拖,形成恶性循环。

拖延是个问题,需要我们不断修正。但在修正之前,我们需要先找到真正的原因。否则,我们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冲动。本来没有问题的事情,因为我们的错误行为而变成了问题。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不理想的。上面的9点是我隐约发现存在于自己行为中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哪些是真正的原因,并找到问题的根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步改善问题,摆脱拖延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