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论文摘要
拖延是个体自愿做出的一种非理性的回避行为,它不仅导致成就低下,而且会降低人的主观幸福感。拖延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两类,相应地,拖延行为的产生既有个体内部的原因,也有情境因素的作用。从个体角度来讲,低严谨性、低自尊、低能力和缺乏动机是主要因素,而任务厌恶和奖惩时限较长是影响拖延的情境因素。对拖延行为的干预应从主客观两方面着手。
二、拖延现象简介
拖延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行为,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据Ferrari等人的研究显示,在普通人群中,25%的人将拖延报告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约40%的人曾因拖延而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在学生中,拖延行为也十分常见,其发生比例约占学生日常生活事件的三分之一,并且这种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长期的拖延会阻碍目标的达成、降低生活幸福感、导致低的学业成就,因此拖延行为被认为是一种非适应的,会对个体产生有害结果的行为[2]。
三、拖延的概念与类型
拖延一词的英文为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文procrastinare,意为推至明天(putting forward until tomorrow)。这个概念其实有正反两方面的含义,有时人们拖延实际上是一种策略,通过拖延可以争取机会、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冲动。当结果尚不确定时,等待而不是行动是更有价值的,但是当个体明知应该做的事情却拖延至最后一刻才做并因此导致负面结果时,拖延就是一种不良行为,本文所指的拖延就是这种负面意义上的概念。
拖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自愿、回避和非理性。首先,拖延是个体的自主决定,既不是受他人胁迫的不得已行为,也不是因为突发事件而导致的客观延误。其次,拖延带有回避性,拖延者不愿意开始或完成已经打算做的事情,这种回避与简单的回避决定(decision avoidance)不同,后者的最初意图就是延迟[3]。第三,拖延是个体的非理性行为[4],即尽管没有适当的理由、尽管延迟会造成不利的后果,个体还是选择了拖延。
拖延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类:客体因素和主体因素。客体因素主要包括影响具体拖延行为的任务环境和任务特性,以及影响个人拖延特质形成的外部成长环境;主体因素则包括人格特质和个人能力两个方面。
在客体因素方面,任务环境和任务特性是影响拖延的重要因素。例如,任务过于复杂、单调乏味、缺乏挑战性、缺乏支持性等都会增加拖延的可能性。此外,个人成长环境也可能会影响个人的拖延行为。例如,家庭教育方式、社会文化背景等都可能对个人产生影响。
在主体因素方面,人格特质和个人能力也是影响拖延的重要因素。例如,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等都可能导致拖延行为。此外,个人能力也会影响拖延行为。例如,缺乏决策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都可能导致拖延行为。
拖延行为并非源于无所事事,而是在众多任务和活动中,人们仅选择了一项并推迟了其他活动。这种选择最终会导致负面后果。那么,为什么人们会选择这项任务而不是其他呢?这与任务的某些性质有关。首先是任务厌恶,即人们对不愉快刺激的回避倾向。无论是开放式问卷调查还是拖延评价量表测查的结果,都表明不喜欢从事这项任务是拖延的重要原因。其次是任务奖惩的时限,奖惩的时间安排对个体的行为选择有重要影响。在价值较小但奖赏及时的任务和价值很大但奖赏延迟的任务之间,拖延者更愿意选择前者。例如,Mazur的研究发现,给鸽子同样的奖励,鸽子会选择工作量大但奖励及时的工作,而推迟那些工作量虽小但奖励延迟的任务。
此外,个体差异也是导致拖延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人格特质对拖延有显著影响。基于大五人格模型的研究发现,严谨性(Conscientiousness)与拖延有负相关。严谨性降低可能导致拖延心理机制的表现:(1)严谨性促使个体在任务上花费更多时间,从而减少拖延;(2)严谨的人执着地追求目标,这种精神也会降低由诱惑或困难导致的拖延可能性;(3)严谨的人会回避那些无法达成的目标,而拖延常常是因为目标太高,无法企及。其次,动机也会影响拖延行为。一些研究者认为拖延是一个动机问题,缺乏动机可能导致个体倾向于把事情拖到最后。然而,也有学者指出,尽管高成就动机的人给自己设定了困难的目标,但由于他们的投入是对活动本身关注的缘故,在这种内在动机的驱动下,任务带给个体的感觉是愉快的,而不是令人厌恶的,因此也可能降低拖延的可能性。例如,Lee以韩国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发现,拖延与缺乏自我决定的动机有关。他指出外在动机对拖延的影响取决于任务是否是由自我决定的,如果是自我决定的任务,即使是外在动机也并不能引发拖延行为。
以下是我重构后的内容:
三、 拖延的理论
1. 自我效能与自尊
有学者认为有些拖延是由于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导致的一种自我妨碍行为[11]。自我效能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能否取得所期待的结果的一种信念,班杜拉认为低自我效能会降低个体对成功的期望、损害动机,最终妨碍任务的启动(即拖延)及坚持性[12]。Haycock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与拖延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自我效能的缺失是产生拖延的主要原因之一[13]。自尊对拖延的影响类似于自我效能。低自尊的个体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投入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是对自己缺乏价值的进一步确认。因此低自尊的个体会回避困难的任务并避免一切可以对他们能力做出简单推断的活动。如果因拖延导致表现不佳,人们只能归因于努力不够而不是能力不足。
2. 缺乏组织规划的能力(disorganization)
组织规划是指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大部分拖延者往往不擅长此道,他们不是按事件的轻重缓急来决定做事的顺序,而是采取“方便”的原则,先做容易、有趣的事情,结果造成对重要或紧急任务的拖延。拖延者缺乏组织规划的能力还表现在易被分心物所吸引,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们在拖延时常常将“有别的事情需要做”作为借口,来掩饰分心或行为控制的失调。此外,正是由于缺乏对任务组织规划的能力,一些拖延者往往认为要完成的任务是巨大并且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产生了畏难心理,从而导致拖延[14]。
3. 期望价值理论
期望价值理论认为如果个体认为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较低或任务价值较小,那么拖延的可能性就会较大。自我效能是与期望有关的心理结构,任务价值可以用任务厌恶(task aversiveness)来表示,这两个因素都被研究证明确与拖延有关。但是用期望价值理论解释拖延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即它只能解释情境性行为,没有考虑时间这个变量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对任务的期望和价值都会发生变化。期望价值理论模型无法对回避行为和拖延行为进行有效区分。
Ainslie提出了一个时间折扣理论,用以解释时间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人们每天实际上都需要对可能带来不同奖赏的活动进行选择,在选择时,人们有一种严重低估未来事件的先天倾向。拖延正是我们这种天性的一种体现,因为低估了长远目标的价值导致对这类任务的推迟,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事件离我们越来越近,其价值也被我们看清楚时,后悔也为时已晚。时间对于任务价值的折扣机制可用一个公式表示:
名义价值×(1-折扣因子)=实际价值
其中折扣因子是一个介于0到1之间的数值。当折扣因子越接近0时,则意味着个体更加关注眼前利益;当折扣因子越接近1时则意味着个体更加关注长远利益;当折扣因子为1时则意味着个体对未来事件进行了准确估计[9]。
主观价值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主观价值 = 期望 × 名义价值 + k × 延迟
其中,k 代表名义价值的折扣率。个体的 k 值不同,k 值越高,自我控制能力越差。延迟是指获得奖赏所需的等待时间。这个公式表示,一个特定行为的主观价值是获得相应奖赏所需等待时间的函数,等待时间越长,主观价值越低。主观价值可以看作是在某个时间点所体验的动机强度,而名义价值则代表动机的最大或最佳强度。
时间折扣理论在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支持,对于拖延现象也可以做出很好的解释。然而,有关研究自我效能(期望)与拖延有密切关系的结果却没有在折扣理论中得到体现。因此,有学者提出将期望价值理论和折扣理论整合起来,具体来说就是在上述公式中分子上加入一个期望成分。
整合后的理论可以对目前有关拖延的研究结果做出有效解释:首先,拖延与期望有关,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低或自尊水平低的学生更易拖延;其次,拖延与任务价值有关,人们对任务的抱怨越多,越易拖延,从完成任务中获得的乐趣越少,越易拖延;第三,拖延存在个体差异,自我控制水平低的更易拖延,这一点可以用公式中的折扣率 k 表示;第四,拖延最突出的外在表现是在时间上的推迟,当我们感觉目标离自己还很遥远时,更易推迟任务,等到期限将至时,才意识到时间的压力而拼命工作。
总之,人们对拖延现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深入研究特质拖延与状态拖延之间的关系;2)拓宽研究样本和行为种类,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拖延行为;3)探讨工作场所的拖延行为等。
第三,当前研究主要关注个体拖延行为,尚未考虑群体对个体拖延行为的影响。因此,值得探讨的问题包括:拖延现象是否存在于群体水平?群体是否对成员的拖延行为产生调节作用?拖延行为与社会性懒散(social loafing)是否具有本质联系?
第四,拖延与表现之间的关系如何?尽管有研究表明拖延与学业成绩呈显著负相关(16-17),但拖延对表现的影响究竟是直接的,还是通过严谨性、自我效能等因素产生间接影响尚不明确。已有研究证明,严谨性和自我效能对表现具有显著预测作用(14),且拖延与这些因素也存在负相关关系。这可能意味着拖延对表现具有预测作用。然而,反过来的可能性同样成立:表现不佳可能导致焦虑、抑郁、低自我效能和低严谨性,进而提高拖延倾向。由于现有研究多为相关性研究,很难判断拖延与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五,关于拖延的测量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采用自陈式量表来评估拖延行为和拖延倾向,但这种方法难以区分拖延行为和拖延倾向,也无法回答时间对拖延的影响问题。因此,建议未来研究采用实验法、事件样本法以及纵向研究设计等方法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Pychyl T A, Lee J M, Thibodeau R, et al. Five days of emotion: an experience sampling stud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 procrastination[J].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0, 15(5): 239-254.
[2] Johnson J L, Bloom A M. An analysis of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five factors of personality to variance in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5, 18: 127-133.
[3] Steel P. The Nature of Procrastination[EB/OL]. [2003-07-10].
本文主要探讨了学术拖延的相关因素以及其对个体的影响。根据已有的研究,学术拖延与个体的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密切相关。例如,一些研究表明,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在拖延方面的发病率存在差异[5]。另外,个体的人格特质也会影响他们的拖延行为。研究发现,具有冲动控制障碍、低自尊和消极情绪的人更容易表现出学术拖延的行为[8]。此外,社会环境和个人动机也会对学术拖延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在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下,个体更容易出现学术拖延的行为[9]。同时,个人动机水平也是影响学术拖延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研究表明,具有高自我效能感和高水平目标导向性的个体更容易克服拖延行为[7]。
为了帮助个体克服学术拖延,提高学习效率,需要采取有效的自我调适策略。例如,通过培养积极的情绪态度来缓解压力和焦虑[6];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3];通过寻求社会支持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增强自我效能感[4]。因此,对于那些容易出现学术拖延行为的个体来说,了解这些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学业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首先,我们引用了Lee等人的研究成果(2005),发现动机和流体验与大学生学业拖延有关。接着,我们引用了Errari等人的研究(2000),发现拖延是男女两性自我劣势的表现,并且在实验室环境中存在避免策略。然后,我们提到了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1997),强调自我效能对于控制行为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Haycock等人(1998)研究了大学生中拖延现象的存在,并指出自我效能感和焦虑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此外,我们还引用了Quek的文章(2004),探讨了拖延问题的本质。最后,van Eerder的研究(2003)通过元分析得出了一个拖延的nomological网络。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大学生学业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和焦虑管理能力,可以有效减轻拖延现象的发生。然而,目前关于大学生学业拖延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研究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学业拖延是针对学业任务的延迟和拖延行为,主要指故意且没有必要的推迟开始或完成与学业相关任务。国外研究表明,高达95%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现象,并且这一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内研究也证实了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业拖延问题,80%以上的被试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1][2]。学业拖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3]。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旨在探讨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拖延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学业拖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包括从陕西省四所普通高校随机抽取300名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4份。调查工具包括学业拖延量表、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等。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学业拖延程度不高,平均数为27.98,未达到均值36(偶尔拖延),高于36分者仅占18.7%。学习任务的拖延程度显著低于非学习任务。此外,性别、学科和年级在学业拖延方面的差异不明显,但女生减少拖延行为的愿望更强烈。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与学业拖延总分、学习任务的拖延呈显著负相关。
分析和讨论部分指出,大学生总体学业拖延程度较低,这与甘良梅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因为我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较为严格和规律,升入大学后虽然主要为自主学习,但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大多数学生能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然而,仍然需要关注学业拖延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重构后的内容:
1. 大学生在学习任务上的拖延程度低于非学习任务,这与石轶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是大学采用学分制教学,学业成绩和奖学金、毕业等事件联系紧密,因此学业任务得到了学生更多的重视,而像参加学术报告等非学习任务即使拖延也不会给个体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相对于学业任务拖延程度较高。
2. 理科学生在总体学业拖延和与非学业有关任务上的拖延程度显著高于文科,而文科学生学业任务的拖延程度显著高于理科。这和赵婉黎的结论基本一致。可能是因为理工类大学生课业、实验等难度较大,容易使个体产生焦虑情绪和逃避行为,因此容易产生拖延,但由于其日常学习中比较重视知识的积累,因此更容易产生非学习任务的拖延。文科学习任务轻松,但平时学习压力不大,因此易产生学习任务拖延行为。
3. 研究表明时间管理能力越强,学业拖延程度越低,这与毕重增、彭香萍研究结果一致。这说明在大学生学习活动中,时间管理能力是和学业拖延密切相关的一个方面,个体越能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对时间的安排、计划能力越强强,越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学业拖延行为也不易出现。
4. 针对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拖延的密切相关性,可以从提升学生时间管理能力入手进行干预。例如开展时间管理训练课程等活动。
参考文献:
肖蓉(2010),骆云峰、林倩、楚翘(2010)。大学生拖延行为与大五人格的关系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6(19):550-552。
陈保华(2007)。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王灵芝、王晓钧(2007)。学业拖延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甘良梅(2007)。大学生拖延与人格、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石轶(2009)。大一新生学业拖延与心理控制源、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
护理管理是一种行为过程,旨在通过采用特定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指挥、协调和控制被管理者完成预定护理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医院管理者需要不断改进护理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技巧,激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并将人性化管理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本文将探讨如何改进护理管理方法和技巧,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
首先,学会换位思考对于提高护理管理效果至关重要。在面临不同生存压力的医疗机构中,护士可能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因此,管理者在强调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同时,应关注护士的行为心理管理,帮助她们正确认识和舒缓压力,保证护理质量,杜绝护患纠纷。
其次,采用人性化管理方式有助于调动护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提升服务理念,实施人性化护理。护士长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和规范护理人员行为的前提下,给予她们足够的理解和关爱。这有助于帮助护士缓解过重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为她们搭建一个展示才华、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满足其心理需求。
要实现这一目标,管理者需要注重护士个人素质的提升。具体来说,护士必须接受心理学知识的教育,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了解患者心理活动及变化规律。这样,她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支持及引导,推广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总之,改进护理管理方法和技巧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换位思考、实施人性化管理等,医院管理者可以帮助护士克服工作压力,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患者需求,从而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 护理工作的细节管理与提高护理服务品质
首先,必须注重保持病区清洁、安静,病房床单的整洁,墙壁悬挂设计精美的卫生宣传栏,走廊放置绿色植物,强调外在的人文气氛,营造温馨的病房环境。与此同时,应十分注重护士的仪表端庄,举止文明,接待语言亲切,服务规范,全体护士配徽上岗。接待患者时起身迎接,主动问好,自我介绍,协助选择床位,进行人院宣教:如介绍科室环境、主任、主管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病区设备使用、饮食安排、探视陪护制度,贵重物品管理,协助做好各项检查。在患者住院期间,全程关注其身心状况,使患者在充满温馨的感动服务中接受治疗。
其次,重视首因效应,融洽护患关系。在人际交往中的第一印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亦应重视首因效应。为此,在工作中应坚持“首问负责制”,即对患者的询问和要求及时有回复、有落实,不能有推诿、拖延、不耐烦的现象。工作中加强技术训练。严格执行各项医疗常规和操作规程,对新护士必须经过严格岗前培训方能上岗,对年轻护士每周进行一次技术操作考试,对资深护士进行专科培训并定期考试,以促进业务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2 护理工作的缺陷管理
一切不符合护理质量标准的现象都属于质量缺陷,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令患者不满意的现象与结果发生,或给患者造成损害统称为护理质量缺陷,护理质量缺陷表现为:护理纠纷、差错、事故。
2.1 发生护理缺陷原因
2.1.1 管理者因素 不重视缺陷管理,思想麻痹;对缺陷的出现缺乏客观认识;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管理。
2.1.2 护士因素 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淡薄,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格;护理技术不熟练;沟通缺乏;违反操作规程。
2.1.3 综合因素 环境、医护合作等。
2.2 护理缺陷管理对策 遇到护理工作中出现差错,关键是要正视错误,认识错误,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把错误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使其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再犯。
2.2.1 作为管理者,正人先正己,其次在工作中要职责分明,奖惩分明,做到激励有方,批评有术。
.2.2 建立护理缺陷管理制度
为了有效管理护理缺陷,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报告制度。当发生一般护理差错时,当事人应在24小时内报告护士长。如果情况严重,必要时还需报告科主任和主管医生。护士长在了解情况后,应在48小时内报告科护士长。
当发生疑似护理事故或较严重的护理纠纷时,当事人应立即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和主管医生,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同时,护士长应报告护理部。如果逾期未按上述程序处置,将作隐匿不报处理。一旦经举报查实,将追究护士长及当事人的责任。
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分析、讨论制度。在发生缺陷后的3天内,病区组织召开护理缺陷讨论分析会。分析发生原因和管理上的漏洞,制定整改措施,提出处理结果。护理部根据科室报告进行分析。对于严重问题,应立即进行调查,查明原因后,根据情况处理。有些问题需立即召开护士长会议进行通报,提出防范措施,杜绝类似情况发生。对一般问题,每月将问题汇总、分析、护士长会议通报。每年对年度护理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汇总分析,制定完善各项制度。
2.2.3 制定护理缺陷奖惩
为了激励员工积极参与护理缺陷的管理,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奖惩制度。对于护理缺陷隐匿不报的护士长,根据事件程度要进行处理。对于当事人隐匿不报者,一经查举查实,要进行严肃处理。对于防止缺陷的人员应给予奖励。
3 讨论
护理管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面对竞争的压力,医院在对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的同时,管理者对护士队伍也要施行人性化管理。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独辟溪径,因人而异,建立一套适合本科室独特的护理管理模式,这样才有利于拓宽管理的能力。
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部分。本文就护理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充分利用护理管理技巧设计和保持良好的环境,能使护理人员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护理管理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医院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给护理管理提出新的挑战,赋予了新的内容。笔者运用质量管理的技术、方法对护理管理的一些实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力求探讨具有较强实用性、操作性的管理方法。从而使护理管理的每项工作都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最终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在护理实践中,我们强调应强化以人为本,规范服务程序。为达到这一目标,医院和病房应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性、人情味的环境,以关心患者、尊重病人、以患者利益和需求为中心的文环境。开展星级服务是改进护理服务,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具体体现,它将人文关怀融入服务中,强化以人为本的星级服务程序。
首先,我们要规范接待新患者入院的程序。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求护士每天都要进行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这样可以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护理服务,从而更好地促进康复。
其次,当患者入院时,护士可以送上一朵自己制作的康乃馨,祝愿患者早日康复。这样的小举动不仅能够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安慰,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和关心。
最后,当患者即将出院时,全体护士应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到床旁看望患者,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并致以良好的祝福。这些虽然仅仅是一些简单的小事,但护士以人为本的护理行为却在行使这些小事中得到了规范和升华。
总之,通过强化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和规范服务程序,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细致入微的护理服务,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