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我们讨论了从基因层面来看,拖延症并非个人独有的现象,而是许多人共有的特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拖延症背后的形成原因。
要想克服拖延,首先需要了解拖延的本质和其来龙去脉。有些心灵毒鸡汤制造者总是告诉我们要下定决心、改变自我,但却无法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拖延。看了他们的文章反而会让我们更加焦虑,陷入恶性循环,降低自我价值感。
本章内容较为枯燥,理论性较多,更像是读书笔记。原本可以将其改得更有趣一些,但可能最后还是会放弃......首先要明确的是,智力和拖延并没有直接关系。《拖延心理学》中指出:拖延本质上并非时间管理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涉及到社会文化、技术走向、生物神经取向以及全人类的发展。
尽管后半句可能有些夸张,但前半句仍有一定的道理。以下几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拖延症的形成原因:
1. 大多数拖延者更害怕自己无法被别人接受,而非拖延带来的内心煎熬。
2. 拖延的另一个根源是拖延者与时间的纠葛。我们常常将时间视为一个需要制服和战胜的对手。
3. 拖延的人际关系根源主要指我们自己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以及在当今社会的地位。
要克服拖延,我们需要以客观、不带批判的态度去看待和了解这些情绪。拖延本质上是对恐惧的逃避,是应激状态下大脑的自我保护策略。我们害怕失败,害怕一旦开始行动就会陷入麻烦。例如,害怕自己的不足之处被别人发现,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害怕别人不信任自己。
以报名公务员考试为例,当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的时候,却一次次地打开手机玩游戏、刷微博。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害怕竭尽全力后仍然无法考上。如果我们没有认真学习,至少还有借口:如果我当初好好学习的话......如果我们仅差几分就考上了,甚至会安慰自己:我真棒嘿,没咋学都能考成这样......通过拖延,我们试图安慰自己,相信自己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人,只是没有竭尽全力而已。
有些人宁愿承受拖延所带来的痛苦后果,也不愿意承受努力之后却没有如愿以偿所带来的羞辱。对他们来说,责备自己邋遢、懒惰和不协作比把自己看成无能和无价值(而这就是他们深为恐惧的“失败”)要容易忍受得多。而拖延则可以让这种恐惧得到缓和。
许多拖延者并未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完美主义者。
首先,请不要惊讶。完美主义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追求完美且相信自己能够实现完美的人;另一类是追求完美,但对自己没有太高的期望值的人。拖延者往往在对自己的要求和表现之间存在矛盾,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感到自责和沮丧。
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期望往往过高,甚至不切实际。我们很难做到抽了很多年烟说戒就能戒掉,做销售每一通电话都能成交,写文章每一篇都是爆款。一旦在计划中的一件事情没有做好,拖延症患者的完美主义倾向会使他们全盘否定自己的计划。比如,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每天去健身房锻炼,但中间断了一次,便会感到自己一事无成,十分沮丧。
除了完美主义倾向,有些拖延者的心理特征是恐惧成功。这听起来很奇怪,谁会害怕成功呢?然而,当一个人受到很多人的赞扬和认可时,他可能会感到焦虑;当事情进展顺利时,他可能会认为不顺的事马上就要来了;当每次测评考试都考得很好时,他可能会认为正式考试大概率会发挥失常。这些都是拖延者恐惧成功的体现。
拖延者担忧人们会加大对他的期待,这是他们焦虑的原因。此外,拖延情况还可能源于拖延者与他人争夺控制权的较量。在生活中,我们并非对所有事情都具有掌控权。当有一些事情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时候,我们便会用拖延的方式来获得掌控感。例如,在不得不写期末论文、洗碗或打一个不情愿打的电话等情况下,拖延就会产生作用。
拖延在某种程度上会给人带来刺激感。赶在最后期限完成任务会让拖延者产生极大的快感,这种与时间赛跑的感觉非常过瘾,认为自己碉堡了。拖延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一个人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时常在这个世界上感到孤独和没有安全感,害怕独自一人去面对世界。然而,当某些关系已经无法再发挥当初的保护、支持、指导和培育作用时,我们仍然会流连其中。
在拖延中,我们对于时间的主观感知与客观时间是有差异的。轻视未来是失去时间感知平衡的一个例子。当一件事或者一个目标距离现在很远时,它就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从而使这件事看上去没有它实际上那么重要。而人们往往会急于做即时的事情,而不去做对未来很重要的事情。这被称为“未来折扣”,它体现了人类的某些天性,也是为什么拖延对人影响这么大的原因。
只有了解我们是为什么拖延,才能更好地运用工具去打破拖延。
关于都有哪些工具,我们将在下章中详细讨论。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