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陈博士:陈发展的文章《那些困难重重的家庭》中,讲述了一些家庭在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这些家庭的孩子可能因为父母的问题而无法正常上学或生活。陈医生通过这些案例,提醒我们要关注这些困难家庭,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在这些困难家庭中,有些父母可能是情绪型父母,他们的情绪极为不稳定而且难以预测,家里常常充斥着指责和抱怨,容易把微小的失误夸大成末日来临。当他们情绪崩溃时,会让孩子跟着自己经历剧烈的绝望和愤恨,总是依赖他人来安抚自己。极端的情绪型父母可能是精神障碍患者,例如双相情感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或者边缘型人格障碍。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另一些家庭的父母可能是完美型父母,他们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孩子能够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好。这种父母往往会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教,甚至过于溺爱。这样的家庭环境也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陈医生表示,困难家庭的父母类型有很多种,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父母,他们都应该学会如何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孩子成长。对于困难家庭来说,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家长们也应该学会放慢自己的成长脚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这样,孩子们才能够在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中茁壮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可以将父母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完美型、消极型和拒绝型。每种类型的父母都有其特点和问题,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

1. 完美型父母

追求完美型父母严格而理性,他们对孩子的学习和成就非常关注。如果孩子不能达到他们的期望,他们会感到羞耻。这种类型的父母通常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孩子的生活,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典型的“鸡娃”父母就属于这个类型。他们可能会选择性地夸奖孩子,强迫孩子走他们设想的理想道路,而很少关注孩子的兴趣和感受。

完美型父母的孩子往往会感受到“有条件的爱”,即他们无法安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探索世界。孩子常常感到被挑错,认为在父母眼里成功胜过一切。青春期后,孩子可能会用特殊的方式让父母的期望破灭,本质上是在检验“到底是成功重要还是我重要”,例如不上学、自伤等。

2. 消极型父母

消极型父母往往逃避问题,虽然他们可能是爱孩子的,但无法成为孩子的依靠。他们看起来很佛系,与世无争,但无法提供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保障。当孩子遇到困难或家庭遭遇挫折时,他们视而不见,倾向于让孩子自己去解决。极端消极型父母甚至会在其他地方找到生活的快乐时,毫不犹豫地抛弃家庭和孩子。

生活在消极型父母家庭的孩子常常没有安全感,看似独立,却过得艰辛。严重者可能过早走上社会,形成反社会型人格,用破坏性的方式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怀。

3. 拒绝型父母

拒绝型父母严肃而严厉,周围似乎笼罩着一堵墙,回避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包括孩子。如果对方坚持需要情感回应,他们可能愤怒甚至采取暴力行动。生活在拒绝型父母身边的孩子会觉得,如果自己不存在了,父母可能过得会更好,自己是家里的累赘,并且养成轻易放弃的习惯。抑郁的孩子,常常都有一个或一对拒绝型父母。

这些不成熟的父母类型会对孩子产生伤害,而孩子常常幻想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终有一天会被满足,一直渴望父母会改变。当这种期待大到不能被满足时,就会产生症状。这种期待被称为“治愈型幻想”,具有这种幻想的孩子,会渴望遇到一个与父母完全不同的人来爱护自己;或者长大后成为治愈自己的那类人。尽管这些幻想并不现实,但是给了孩子希望,支持孩子在痛苦中保持乐观。

另一类孩子会扮演父母期待的角色,来满足父母的需要。例如,情绪型父母的孩子常常扮演照顾者角色,来倾听和安抚父母的感受。这类孩子的自我属于“角色型自我”。这两类特征都能帮助孩子暂时应对家庭的功能失调和伤害,但是并不能解决他们无法表达自我的问题。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社会挫折和压力,这会导致他们出现各种症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症状迫使他们回到孩子的角色重新长大。然而,如果父母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这些问题或症状可能会一直存在。

有些孩子的功能代偿能力较强,他们在成年后能够摆脱家庭困境,但这个过程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并且得到“贵人”的帮助。每个家庭都希望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但如果孩子遇到了问题,父母应该暂时放慢脚步,因为他们的孩子在等待与他们保持一致的步伐。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可以参考以下两本书籍:

1. 陈发展著《为什么家庭会生病》(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年)。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帮助家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琳赛·吉布森著《不成熟的父母》(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年)。本书主要针对那些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问题的父母,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提高亲子关系。

通过阅读这两本书籍,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家长也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便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