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鹄奔亭》与《楚墓》:小人物传奇的哲思之旅

在北大读研时,方协文教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我们不在同一个系,但他对哲学的热爱和研究方式让我感到好奇。他不仅学识渊博,还特别喜欢读小说,这一点让我颇为意外。今天,我很高兴能为他的长篇小说《鹄奔亭》写一篇书评,虽然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持有保留态度。

方协文教授认为龚寿是虚构的,这引起了一些争议。在我看来,何敞并非如方教授所言那般精明,他是一个自负但有些才能的人。至于高阳先生笔下的汉代人物,我也有自己的看法。虽然我没有读过他关于汉代的历史小说,但我尊重他的作品,并认为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都是独特的。

通过与方教授的交往和阅读他的评论,我对《鹄奔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书中描绘了汉代官场的残酷现实,以及小人物升迁的困难。这让我开始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史杰鹏君的作品也给我带来了新的视角。《鹄奔亭》和《楚墓》这两部作品都以小人物的传奇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他们在历史长河中挣扎求生的故事。这种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让我对现代社会有了更多的认识。

《鹄奔亭》和《楚墓》都是带有悬疑情节的作品,它们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推理小说也需要有引人入胜的结尾来保持读者的兴趣。这种阅读体验让我认识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能够触动人心,激发思考。

《鹄奔亭》和《楚墓》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讲述过去的故事,更是在探讨现在的问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现和解读,作者们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未来。

通过阅读这两部作品,我对小人物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怀揣梦想和希望,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这种精神让我感到鼓舞,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感谢方协文教授和史杰鹏君为我带来的这次文学之旅。通过他们的书评和作品,我不仅加深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也对文学创作有了新的认识。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鹄奔亭”和“楚墓”,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两个故事同样是瑰丽奇幻的风格,但从读书的快感来说,我还是更喜欢读《鹄奔亭》。《楚墓》的好处是,它通过双线齐头并进的方式,将上古的恋爱奇情故事和现代的恋爱奇情故事交织在一起。作者借助这个机会,对大学讲台乃至乡村野地周围的人事物进行了吐槽。然而,作者的笔锋颇为节制,很多地方都是点到即止,比如漪澜公主复活之后,只说了一句话就死了,让我读得不过瘾。

相比之下,《鹄奔亭》的好处之一就是其足够的篇幅。与《楚墓》情节进展快速相比,《鹄奔亭》的氛围铺垫得好,情节足够跌宕起伏。人物情绪也能够得到更好的铺垫。小说以何敞被贬为交州刺史,乘坐马车走在茫茫无人迹的古驿路上开始,四面树木苍翠,远处澄江如练,正当暮色四合,无处投宿,前面出现了一个残破的驿站。这就是鹄奔亭。主人公投宿在亭中,外面连日阴雨绵绵,夜间无聊,梦见了他失散多年的妻子,他一直以为她死了,她在多年前平凡的一天里被一阵怪风刮得无影无踪。第三天,雨还未停,来了一家老少四口人来避雨,翌日这四个人离开驿站之后,就此人间蒸发、再无音讯……如此鬼气森森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带有推理色彩的谜案小说。书中大多数灵异的情节,最后都有了基本合理的解释。

推理小说一向是我的爱好,带有哥特风的惊悚推理故事尤其喜欢。比如荷兰的“中国通”高罗佩所写的系列推理故事《狄公案》,用西方人的视角描写狄仁杰的推理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两篇《四漆屏》和《朝云观》,都有点灵异色彩。前者的核心是预言杀人诡计,后者也是封闭空间内的灵异死亡事件。《鹄奔亭》的推理大体是介于本格派与社会派之间,加一点烘托气氛的灵异描写。我小时候怕黑,走夜路经常回头看,不敢看恐怖电影,估计史君和我差不多,但他最近爱写一些灵异感十足的故事,我也爱看惊悚小说。这都是属于可以饶恕的小矛盾。

在小说中,逻辑严密是推理小说的核心。作者在创作时,需要确保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这样才能保证读者的阅读体验不受影响。例如,在鹄奔亭这个场景中,出现了一个关键角色,他是被假扮的,但主人公最终和该角色的真身有过长时间的交往。如果主人公发现了两人之间存在差异,他一定会立刻察觉到。而大BOSS不可能想出这种拙劣的方法,所以更有可能的解释是,这个角色不是替身,而是被作者和其他人串通好的,后来发生矛盾后借主人公的手杀掉这个人。

然而,作者可能认为这样的解释过于牵强,所以他更倾向于相信这是一场误会,或者主人公精神恍惚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都是幻觉。虽然这样的解释似乎也有道理,但我不太喜欢。因为在我看来,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人物情绪。只要情绪对了,情节的小漏洞也就无所谓了。比如,我特别喜欢的推理小说家约瑟芬·铁伊,她虽然写的是推理小说,但她把大量的笔墨放在描绘20世纪初期的英国社会风情、苏格兰的广袤草地、马儿驰骋的山谷、雨水和薄雾弥漫的海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小纠结和小情绪上。她的作品让读者不仅爱着英国的一切,更爱上了她的推理小说。

因此,史君的小说让人感动的是祖国大地上千百年来发生的、普通人的烦恼、困顿和苦厄。他的作品中注重历史细节这一点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最喜欢的历史小说家高阳,恰恰也是以细节抓人、以营造现场感见长。尽管史君对高阳并不喜欢,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从他身上学到东西。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也应该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同时也要努力改进自己的缺点。

听说这个故事要拍成电影,我希望它能以悬疑、惊悚或灵异等类型来呈现,最好是不要混杂其他元素。近年来国产电影中,那些混搭类型的作品往往表现不佳。我不期待这部电影能够完美复制我的阅读体验,因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电影版给我留下的印象完全来自于那首琵琶曲子。就算让茨威格复活,恐怕也会觉得哭笑不得。电影和小说之间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需要有新的视角和方法。只要电影开始时展现连续的南国深林,青苔斑驳的小路上,天色渐暗,或是细雨蒙蒙,再加上猫头鹰的叫声,我就会感到满足。

我最终喜欢的还是原著小说,而不是它的电影版本。在阅读《鹄奔亭》和《楚墓》的时候,我习惯于在静谧的夜晚独自阅读,让自己慢慢地沉浸在主人公复杂而迷离的思绪之中,体会到“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那种心境。这种情感体验是无法通过电影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