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拐点》:中国经济新动力的探讨
袁剑的《大拐点》为理解中国近30年持续的高增长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这本书主要围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以及2009年以来面临的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书中指出,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内部的市场化改革和全球市场体系在近三十年的急速扩张。
袁剑认为“国进民退”这一观点已不再适用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因为民营企业同样获得了很多优惠条件,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国有企业。他强调了外部监督和公平竞争的重要性。
书中进一步预测了未来的四个趋势:增速降低、成本上升、通胀加速及利率攀升。这一预测反映了作者对中国经济发展未来可能遇到的挑战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前瞻性的思考。
通过《大拐点》,袁剑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图景,让我们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多维性。这种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
对于关心中国经济走向的读者来说,《大拐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它不仅揭示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背后的原因,还预见了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立体和深入的视角来审视这个快速发展的国家。
增速降低,我所说的大拐点的开始。中国经济将会进入长期的低增长时代。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重大调整的明确迹象。这其中寓意最为深刻的信号是:中国在2008年发生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最高纪录的通货膨胀。这说明,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早在那个时候就已经达到极限。
成本上升是底线反弹,被人为压低的各种成本,已经到了最底线。
通胀已经在发生。我认为,从国内严重的货币超发以及历史性成本抬升角度看,通胀将成为中国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而这两者将会迫使利率长期上升,实际上中国金融系统目前已经是明显的利率双轨制格局。
日报:这些趋势会对企业造成什么影响?
袁剑:虽然不能否认中国企业的生产率在不断提升,但中国大部分企业的主要盈利模式仍然是低成本优势。然而,一面是经济增速的下降,另一面是不断攀升的各种成本、通货膨胀及资金成本(利率上升),对中国许多企业盈利能力所构成的打击将是摧毁性的。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这不是短期的流动性危机,而是由于盈利能力被摧毁而导致的危机。短期的流动性危机,可以通过中央银行释放流动性而获得舒缓。但盈利能力被摧毁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形。这不是宽松货币政策能够拯救的。
日报:城镇化、扩大内需,以及政府力推的创新驱动、发展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等举措,会不会消化中国经济的上述难题,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袁剑:不确定性很大,也非常艰难。技术革命不是线性的,新兴产业要有好运气。
中国经济的体量已经非常大,这些因素所提供的边际效果未必明显。任何一种发展都会有路径依赖,目前中国必须保持GDP的高速增长。转型还面临高昂的成本,并需要外部环境好运气的配合。搞过企业的都知道,转型会有多么艰难。
总体来说,世界和中国正处于模式切换过程中,其间必然会有断档,有个痛苦的调整期。
日报:眼下的形势是否正在印证大拐点来临?
袁剑:4月份突然直降的数据让很多人跌碎了眼镜,这其实一点都不奇怪。我一直认为,自金融危机开始,全球经济的增长基础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导致经济稳定性以及可预测性变得越来越差。至于“大拐点”是不是就此开始了,那要看对谁。对投资者来说,恐怕还要看,毕竟一个月的数据说明不了太多。但对执政者来说,几乎是肯定的,因为他们负责的是更长期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