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票市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股票转让主要在英国商人之间私下进行。1891年香港股票经济协会正式成立,并在1914年改名为香港交易所。但早期的股票经纪人们其实都是在马路边完成交易,一群带着黑色高礼帽、身着灰色燕尾服、拄着精致文明棍的英国股票经纪人们,在香港还没铺上柏油路的街头兜售股票,奠定了香港股市的百年基业。
整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香港经济飞速发展,由英国资本主导的香港交易所逐渐不能满足华人社会对于股票市场的需求,出现了IPO堰塞湖、投资门槛过高等问题。1969年,李福兆与合作伙伴们成立了第一家华人主导的证券交易所:远东会。
“丁蟹效应”是指从郑少秋于1992年在《大时代》中饰演丁蟹开始,凡是播出由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恒生指数或A股均有不同程度下跌、股民损失惨重的现象 。
华人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使得香港上市公司如雨后春笋般飙升,1969年至1973年是华资企业的香港上市潮,其中的佼佼者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后来都成为了香港经济的中流砥柱。而与此同时,股市的气氛逐渐热烈了起来,1968年12月底收市时,恒生指数是107.55点,到了1971年11月第25届港督上任时,恒指已经涨至341点。炒股票能赚大钱成为了这一阶段香港社会的共识。
香港经济那个时候还是以服装、塑料花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航运为主,蓬勃发展的经济和华人重视储蓄的传统使得社会通胀居高不下,居民迫切的需要投资来抵消通胀的损失。海派文化邂逅潮汕传统,形成了一种似雅又俗的本土雅痞精神,而上世纪的大逃港,更是使香港迎来了人口爆炸。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香港小人物们不竭的动力,整个城市生机勃勃欲望满身。
而这一切投射到尚未成熟的香港股市上,就成了充满赌性和欺诈的悲剧。
踏入1972年,利好频出,先是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随后九龙和香港岛之间的红磡过海隧道正式通车。当时报纸用当时流行的武侠小说形容香港经济是“打通任督两脉后武功大进”,股票市场开始热火朝天、突飙猛进。恒指在1972年底升至843点,到1973年则进入了最后的癫狂,到3月9日已经到了1775点,三个月翻了一倍。
2017年融创、恒大一年5倍的地产行情在香港地产老前辈眼里算不上什么,七十年代初的地产股动辄都是要涨30倍的。上至富豪商贾下至保姆阿婆都视股市如金矿,任何新股上市都会获得二三十倍的资金认购,交易所门外排队抢新股的人龙可以跟如今全国上下抢购新房队伍一较长短。火热背后就是一出出荒诞剧,海鲜的价格和股市挂钩,置地集团高送转10送50遭爆炒等等都成为了这个疯狂年代的注脚。凡是泡沫就会炸的。在市场爆出有假股票的消息后引起港民不计成本抛售潮;股价急跌则触发孖展(融资)爆仓潮;到了1973年9月中旬恒指已经跌去1200点。股市急跌初期股民前仆后继地“趁低吸纳”但后来却“反手被困”,被港媒称作是“大闸蟹”(套牢者)。随着加息和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到来到了1974年12月恒指创下新低150点。从1775点跌到150点总共跌去了90%多。相比之下大陆股市几十年后那点儿波动只能说是小打小闹了。
香港股票市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香港证券交易最早可以追溯到1891年,那时香港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成立,名为“香港股票经纪协会”。历经百年风雨洗礼,香港股市始终踔厉奋发,展现出超强的韧性。回归祖国后,港股市场与内地紧密融合,互联互通,未来向上的潜力值得期待。
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历史很快就要来到。为了迎接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天安门广场东侧树立起了白底红字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牌标出:距1997年7月1日还有零天,零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