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的主题是生命。叙述者用了非常温柔且隐蔽的方式来传达他对生命的理解。在让观众充分感受到电影质感的同时,又让我对生命中的种种多了很多思考。
这部电影通过时间、生命和自我探索的主题,深刻地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影片以其独特的情节设置和视觉效果,引导观众思考时间的无常、生命的多样性和自我探索的重要性。
本杰明的孩童时期是在充满衰老气息的养老院度过的。房间里曾经飘着悠扬的歌声,现在只剩下再不转动的留声机;昨天还伴着一只狗优雅地弹着琴,今天只剩下年迈得挪不动窝的狗卧在主人的棺材旁静默。然而在这里,你看不到人们面对死亡时撕心裂肺的惨痛,有的只是每日其乐融融的三餐,葬礼上低缓的音乐以及被收拾得干净妥帖的房间。本杰明从濒死中走来,对他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生。正是在这幢房子里,时间像流水般淌过,死亡不是令人恐惧的未知而是习以为常的平淡。
容貌衰老却有着一颗稚嫩之心的本杰明提前看到了生命的结局,如流水般平和。人类的恐惧源于未知,本杰明已看透死亡,这便是未来人生中他面对生活的勇气源泉。他所从周围那些充满生活智慧的老人那所学到的,不仅仅是看淡死亡、不惧衰老的淡然和格局,而更多的,是一种“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
我们普通人由于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一既定事实,所以就有了对死亡的恐惧,害怕自己的生命在自己没能尽兴时就走到尽头,又同时对自己没能珍惜过往已逝的时光而感到懊悔。而本杰明则相反,在逆水行舟的生命旅程里,正如养老院里的那位太太所告诉他的那样:“我们命中注定要失去所爱的人,不然我们怎么知道他们在我们生命中有多重要。”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这句话用来形容本杰明再合适不过。他在人群中生长,却又永远格格不入。在见证许多与自己逆向而行的人走至生命的尽头的同时,他也一点点地明白“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死亡”。所以他随遇而安,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坎坷,都不是愤愤不平,而更多的是淡然和接受。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向死而生”便是这种人生态度: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这种“倒计时”法的死亡哲学概念,让人们明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可以延长的,这种延长是“内涵性”,就是通过内在精神成长的方法,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焕发出生命的积极进取意识和内在活力。只有这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您好!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是一部改编自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所著同名小说的奇幻爱情影片。该片讲述了一出生便拥有80岁老人形象的本杰明·巴顿,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渐变得年轻,最终回到婴儿形态,并在苍老的恋人黛茜怀中离世的奇异故事 。
在这最合适的年纪里,本杰明与黛西幸运地谈了一场恋爱,用力地爱着对方。在影片中,他们还专门收拾了一套房子住在一起,享受来之不易的甜蜜时光。镜头记录下了一个屋檐下两人三餐四季的生活,在这个房子里,他们不在乎其他,只谈论爱情。于不惑之年来到人生的中点,本杰明的逆生长迫使他只能拥有放手的爱。
如果说他的与众不同所遭来的一切不完美结局组成了沉沉暗夜,那黛西就是他生命中破晓后照耀万物的光,是他生命里最短暂也是最绚烂的光火。最后又不得不告别,回归孤独与漂泊。颠倒的人生、错位的爱情、短暂的幸福、永恒的怀念。于是乎对于本杰明来说,每次重逢都是初见,每次相遇都是告别。韶华易逝,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这里得到最明显却也最凄美的体现。逆向的生命轨迹赋予了本杰明超乎常人的格局和视野,也同时也让他体验到与所爱之人渐行渐远的孤独与无奈。
“晚安,本杰明。”“晚安,黛西。”这一句看似简单平常的话贯穿了他们的爱情的始末,寄托了他们灵魂之间的无限挂念。或许青春易逝和时间悲剧让他们注定无法永远相濡以沫,但彼此之间的坦诚使他们早已有勇气来面对这一切的不完美。
我想,这也是影片所要传达给观众的,时间之河永不停息,命运的交替与轮回如同那反复出现的“∞”字飞舞的蜂鸟一样无穷无尽,但人与人之间的挂念和牵连,将赋予彼此生命以人性和意义。
电影里本杰明·巴顿的传奇一生,是用这一段独白收尾:“有些人的一生伴随着河流,有些人注定会被闪电击中,有些人对音乐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些人是天生的艺术家,有些人善于游泳,有些人懂纽扣,有些人熟知莎士比亚,而有些人拥有与生俱来母爱,也有些人...就是为舞蹈而生......”同时画面迅速闪过,分别对应了本杰明一生里所遇到的人。
本杰明的倒带人生说明他是注定孤独的,他在自己的孤独之中。会欣赏他生命里所遇见的每个人的孤独,而不是处于对立或是单纯的不理解的状态。他的前半生都在与形形色色的人相遇,在那艘船上,他看日出日落,看波涛翻涌,看人们灯红酒绿的生活,海上的明天会有何奇闻永远是未知。而遇见这些各式各样的独特的人,在丰富本杰明的所见所闻的同时,也教会了他怎么去生活。
“有时事与愿违,你大可以像疯狗一样咆哮,怨天尤人,诅咒命运,悔不当初......但到头来,还是得放手。”我们都走向同一个方向,只是走的路不同罢了。无论是顺其自然,还是向死而生,生命不断轮回,最终殊途同归。
为了在人世间留下自己的痕迹,我们都拥有着赋予生命独特性的权利。正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船长所说:“做你想做的人;这件事没有时间限制,只要愿意,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人生而不同,每个人的经历、追求和命运都有所不同,但生命就像蜂鸟挥动翅膀,拥有着无限的可能。
电影中的船长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虽然从小被父亲虐待,没有受过教育,被迫当了一名船长,但他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压抑自己的欲望。他热爱艺术,于是他画,甚至纹到自己身上。在战争中中枪后,他倒不是因为死亡而痛苦,而是望着自己中枪的部位咒骂道:“该死的,他们把我的画打烂了。”这难道不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吗?此刻船长的形象被刻画到了极致,可谓惊艳。
的确,冥冥之中,我们的命运好似已经注定了。我们可以反抗命运,逆天而行,到最后的时刻也不放弃。但这条路毕竟艰难无比,多数人无法做到。然而,船长的经历给了我们启发。不能做一名纯粹的艺术家又何妨?我便做这条船上的艺术家!这无疑是一种新颖的选择。生活中也有许多鲜活的例子:业余的科学家发现了科学中的新大陆、业余的艺术家的作品震惊世界。
我们被赋予了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的权利,同时也具备实现它的权利。为此并非一定要硬抗困难、被命运捉弄,试着用新的态度超越命运。正如影片最后想传达给观众的:“如果你发现自己还没有做到,我希望你有勇气,重头再来。”当一个人向这个世界告别,所获得的并非名利和财富,而是你的经历。或许是“年过半百成为第一个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人”的奋斗不息,或许是“我其实是一个艺术家”的逆行与超越,亦或许是“我曾被闪电劈过七次”的意外。这些经历,没有好坏之分,它将成为你生命的独特性的证明,所以不必为自己碌碌无为而感到迷茫,不必为衰老病死而陷入焦虑,去活出你生命的不同寻常吧——我想,这就是影片最后想传达给观众的。
Dion’s Film——连载电影解读 第2期 就到这里。下期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