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积石地震过去三天,震中大河家镇内余震仍不时发生,街道破碎的房屋和街道上散落的砖石诉说着地震当晚的凶险和惊慌。

震后第一时间,各地的救援力量从四面八方开始汇聚。三天的救援,原本慌乱的震中地区愈加有序,劫后余生的人们脸上平静下来,生活逐渐回到原来的轨道。

“要增加流感药物配备和医疗救治力量。”“要加强垃圾清运和环境清洁。”“要增强基层干部队伍和志愿服务力量。”“要进一步组织动员群众生产自救。”......帐篷内,针对安置居民的生活细节问题一个个接踵而来,20日下午,积石山县石塬镇,从省委书记到村党支部书记,五级书记都在研究一件事关受灾群众安危冷暖的大事——确保温暖过冬。

20日,积石山县石塬镇运送救援物资的货车一辆接一辆开进镇政府大院。除了棉被、棉衣、方便面、矿泉水等应急物资,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以及活动板房等也被调集驰援灾区,全力保障灾后救援工作。

“现在我们在安置点有热饭吃,有火炉取暖,还有医疗保障,心里觉得暖暖的。”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安置点村民马乃比说。

甘肃省应急管理厅20日早间公布,已临时避险转移安置20457户87076人。紧急调拨帐篷、棉被、帐篷灯、折叠床、防潮垫等应急救灾物资128830件。组织调配馒头、方便面等食品和生活物资,确保受灾群众有衣穿、有饭吃、不受冻。

“帐篷是解放军搭的,帐篷里的床、炉子以及我们的一日三餐是解放军提供的,有他们在,我们心里很踏实。”20日上午,在积石山县石塬镇肖红坪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上,村民范学忠指着一排排整齐搭建的帐篷说。

“每个帐篷配备一个电灯、一个插座。我们正尽力保障供电。”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职工马忠祥表示。

21日上午,地震灾区现有救灾物资基本能够保障受灾群众有饭吃、有保暖衣被、有干净水喝、有安全御寒的住处、有医疗服务、有安全感。所有救灾物资均由现场指挥部物资保障组负责统一接收、分配、运送。

在灾后的寂静安置点,煤炉灶火的暖烟和发电机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为寒冷的夜晚带来一丝温暖。老人们和孩子们围坐在炉火旁取暖,而年轻人则稍作休息后便投入到物资转运和救援工作中。

为了救人,刘集乡团结村党组织书记韩凯临时组建了一支由30人组成的队伍,他们在灾区挨家挨户寻找被困者,村民们则徒手挖开废墟。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救援队的大货车和挖掘机也在淤泥中穿梭,不分昼夜地寻找着生还的希望。山东消防增援搜救犬“肥肥”也在执行任务时受伤,但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搜救,直至完成任务才被训导员发现......截至12月20日24时,甘肃省红十字会累计接收社会各界捐赠款物11968.36万元,其中资金9019.56万元、物资价值2948.8万元。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出动3200余人,累计转移安置群众7700余人,救治伤员71人,疏通道路12.6公里,搭建帐篷1218顶,转运物资2600余吨。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向甘肃、青海地震灾区累计调拨13.55万件中央救灾物资,已运抵12.66万件,在途0.89万件。

积石山6.2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人员搜救工作基本结束,工作重心正有序转向伤员救治、受灾群众安置和震区废墟清理。然而,保暖问题、食品安全以及取暖安全等问题仍然需要关注。地震后,生活和生存环境的改变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作,也可能引起早期心理应激反应以及短期心理沟通障碍等。为此,甘肃省第一支专业心理救援队于19日抵达积石山震区,开展心理疏导救援工作。这支队伍由16人组成,将在受灾最为严重的4个乡镇开展全方位的心理援助。

物资得到基本保障后,受灾群众也需要走出心理的困境,重拾信心。21日傍晚,在大河家镇安置点,杨金兰(化名)一家围在火炉旁吃晚饭。这一天,一家人把帐篷内床铺收拾整齐,又领了一些物资。她担心房子未来重建问题,但也对未来有信心:“我们积极配合各项工作,相信未来一定会好的。”21日凌晨,积石山县第一批活动板房正在搭建,板房用的是保温岩棉材料,同步配有水电。据了解,这些板房将优先安置老弱病残、孕妇、小孩,接下来再安置房屋完全倒塌的居民。

这些新“家”即将迎来新的居民,让当地居民感到非常安心。在柳沟乡张郭家村四社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几个孩子正在朗读《雪地里的小画家》: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因为它在洞里睡着了......

南方+记者 曹嫒嫒 王越莹 徐勉报道了这则新闻。南方+记者 曹嫒嫒 吴明拍摄了相关照片。设计方面,由郑炜良和张梦圆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