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是一部灾难片,讲述了一个世界末日的故事。影片中男配角戈登只学了几堂飞行课,就能开着飞机在倒塌的大楼间穿行;男主角的开车技术胜过舒马赫;《2012》中的俄罗斯富豪也是重点描述对象。影片主打特效,比如有洛杉矶在地震中陷落太平洋、黄石公园被火山熔岩吞没、白宫被海啸掀翻的航空母舰摧毁、印度次大陆在地壳巨变中灭顶等场面。不少观众表示,影片在特效方面确实接近满分,震撼效果令人叹为观止。不过另一方面,由于灾难片套路相似,也有观众认为影片情节似曾相识,不过不影响观感,因为这种电影本来就是看特效。
《2012》的故事由两组不同视点组成,一群是早已得悉世纪大灾难即将发生的政商权势,还有一群是被隐瞒的平民百姓。影片中只有付得起十亿欧元购买通行证的权贵才能登上诺亚方舟的设置,其实就是对金融海啸以及精英政治的讽刺。艾默里奇除了在片中安排演员模仿加州州长阿诺的腔调与官僚态度外,还直接指斥G8工业国,安排八大工业国领袖故意隐瞒末日实情,不顾小老百姓的安危,秘密安排逃生计划。
关于技术方面,罗兰·艾默里奇在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的特效技术。例如,他在洛杉矶地震场景中使用了震动舞台技术,使得场景更加真实逼真。此外,他还在场景中使用了大量的计算机生成图像(CGI)。
艾默里奇是一位著名的德国导演,他的电影大多有这种作用:他孜孜不倦地在银幕上大肆破坏,但带出来的都是诸如关心家人、人人平等、保护环境等信息。这位原籍德国的导演成为国际大导演是在1996年,当时他导演的《独立日》以75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在全球换回8亿多美元的票房,靠的就是艾默里奇惊人的视觉破坏力。该片所讲的是外星人侵略地球的故事,片中采用了大量当时非常先进的技术,地球反击战等场景的特效都做出了极高的水平,而白宫被摧毁的镜头至今都让影迷津津乐道。不过当时艾默里奇可能一心想着玩技术,只想着为电影做出最震撼人心的镜头,没有太多深层内涵想传达,这反倒让《独立日》成为很纯粹的大片,观赏性很强。从1998年的《哥斯拉》开始,艾默里奇更加变本加厉地利用新技术,在《独立日》中他用了大量微缩模型和电子模型,同时也采用了少量CGI技术,而在《哥斯拉》中,他使用了大量的CGI特技,并且跟纽约市政府谈成了在诸如华尔街、中央公园等地方实地拍摄的协议。最后做出来的效果相当惊人,庞大的哥斯拉用巨爪踏破博物馆天窗的镜头堪比当年金刚大闹帝国大厦的场面。不过艾默里奇比起《独立日》时野心大了点,除了继续制造大场面,同时还安排了不少揭露人性恶的情节 。
到了2004年,食髓知味的艾默里奇拍出了《后天》。这部电影描绘了人类对自然的漠视和滥用导致地球遭遇极端天气灾害侵袭的可怕场景。片中艾默里奇用雪白的冰块和汹涌洪水摧毁了大量城市,特效场面依然十分震撼。但片中人类社会因灾难而濒临崩溃的场景才是最发人深省的戏码,这算是艾默里奇正式用极具破坏力的影像传达他对环保的态度以及对地球和世人的关心 。
如今这部《2012》,火山爆发、海啸灭顶等灾难场面更为“壮观”,而艾默里奇还安排了诸如父子情深、政客无良、各国人民是一家等内容,主题也比他以往的电影要大,展示出社会各阶层人民面对灭顶之灾时候的处世态度。不过由于艾默里奇要讲的东西太多使得故事多少有点支离破碎的感觉 。
《2012》是一部描绘地球末日灾难的电影,但这只是大灾难的开始。从那以后,地球上再也没有一块净土,地壳运动还引发了全球大海啸。电影中的海啸是一个常见的灾难元素,罗兰·艾默里奇在《后天》中也曾淹没过纽约。然而,这些都无法与《2012》中的洪水相提并论,因为在《2012》中,甚至连青藏高原都被夷为平地。
实际上,在《2012》剧本完成之初,由于艾默里奇的想象力过于丰富,很多电影公司都对他的构想望而却步。最后,无奈之下,艾默里奇只能以《2012》十分之一的故事内容制作了一部名为《后天》的电影。这部电影上映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引发了关于气候问题的广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