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是清朝末期的商帮之一,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等地。晋商在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通过海外贸易和国内商业活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然而,随着鸦片战争后欧美商人进入内地采购并享受低成本运输费用的贸易特惠,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越来越丧失其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导致清末商帮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鸦片战争后清末晋、徽商帮的贸易份额为例,晋商与蒙俄的贸易额已远远超过了当时晋商传统盐业年均500万两左右的贸易额。这说明在与俄罗斯出口贸易的扩张中,传统的盐业贸易已在晋商的商业经营中退居第二位。但是随着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后,俄商取得了在蒙古边境以及张家口和天津、上海、汉口等地的通商权,后来又相继获得了海关茶叶免税权和在中国的水路运输贸易特惠权。这样的结果使得晋商也只得和俄商一样先把茶经水路运至天津,但却遭收了高额的厘金税。清政府的这种政策使晋商的运输成本远高于俄商。其结果便是俄商对晋商茶叶市场份额的不断侵蚀。

以下是重构后的内容:

随着俄商在华茶砖厂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和俄国西伯利亚铁路的开通,晋商越来越难以与俄商竞争。中俄茶叶出口贸易在晋商的经营中完全消失。同样是经营茶叶出口,徽商的衰落之所以早于晋商,是因为徽商经营的茶叶主要是从南部沿海出口,更早受到西方商人的冲击。由于徽商在中国茶叶出口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当初“广州十三行”由清政府所任命的“广州行商”中,许多人就是拥有巨资的徽商。同晋商类似,徽商的衰落同样与茶叶出口贸易中市场份额的丧失有关。到19世纪末,中国已基本上被排挤出了欧洲市场。茶叶贸易链条的缩短和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失利造成徽商茶叶贸易不断亏损。而由此所引发的资金匮乏,也导致了无法再支持大规模的长途贩运,从而也带来了典当、木、丝、米等其它业务的衰落。徽商从此一蹶不振。至于其他山东和陕西商帮等,他们主要是从事国内长途贸易。虽然他们没有像晋、徽商帮那样,与出口贸易关系巨大。但在做国内长途贸易的同时,乾隆后期的山东商人也将棉花、绸布和茶叶远销到蒙古、东亚与南亚一带,并因此获取了大量利润,积累起巨额资本。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迎来了外国商人的入侵。这使得国内传统手工业的利润大幅下降,许多传统商帮难以继续从事原有的行业。为了避免与洋货竞争,一些商人选择充当洋人买办,或者转向经营珠宝、书纸等商品。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商帮,如晋、徽商帮等已经消失。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不要忘记转发和评论哦!同时,我们也欢迎您向我们投稿,分享您的故事和见解。我们的邮箱分别是:

历史文化方面:499020910@qq.com

小说散文方面:125926681@qq.com

在此,我们还要感谢我们的顾问朱鹰和邹开歧老师,以及主编姚小红同学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