坍塌液的分析作用:
根据多处剧情CG及设定集文本(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得知,坍塌液呈现绿色流体状,是一种以紊乱运动方式行进的粒子波。当其高速穿透物质后,呈量子隐态,穿透过程辐射频率高。组成成分不同,可观测到的仅有底夸克与光子。同时,坍塌液的作用是使得物质原有分子互斥力在内部被阻断,减弱排序导致物质内构分子有序坍塌。利用引斥力扭转压缩原有分子空间使其量子化,存储装置记载分子原有排序方式用于逆向坍塌。
坍塌液的猜测与假设:
基于上文的推测与假设,要实现“阻断分子内部互斥力”,可以通过坍塌技术a。其中,“减弱排序”可以理解为组成物质的原子从有序而紧密(有序程度与物质状态挂钩,紧密程度与密度挂钩)变成分散而无序的排列。这种变化恰好与自然界通过引力使物质克服泡利不相容原理向内坍塌成为更小的粒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工作的机制与过程都是不透明的,上文亦无法提出合理的猜想。因此,我们将利用坍塌液来进行假说性解释。
存储装置要“记载分子原有排序方式用于逆向坍塌”,同样可以用上文坍塌技术b实现。这意味着【坍塌液】中必须包含“B型-坍塌粒子B”,“存储装置”中必须有“B型-坍塌粒子C-2”。
关于坍塌液的初步总结:
I. 坍塌液可使组成物质的原子间的泡利不相容原理逐渐减弱,原子间不再“互斥”。导致该物质中的原子排序逐渐紊乱,同时每个原子自身向内坍塌。在观察者眼中即显现为物质自发地崩解并消失,发生A型坍塌。此时的坍塌液被称为【A型坍塌液】。
II. 坍塌液通过其成分中的“B型-坍塌粒子B”使其作用的目标发生B型坍塌。使得该物质彻底被毁灭。此时的坍塌液被称为【B型坍塌液】。
需要关注的是,“B型-坍塌粒子B”、“B型-逆向坍塌粒子C-1”(即原来的“B型-逆向坍塌粒子C”,用于对物质逆向坍塌的实现,逆向坍塌后成为B型坍塌前的粒子)和“B型-逆向坍塌粒子C-2”(需存储于“存储装置”的内部,用于记录坍塌前粒子的信息,即“B型-目标坍塌粒子A”)三者必须提前发生纠缠并保持不被观察的状态。同时,若该类型的[坍塌液]所导致的坍塌是“A型坍塌”与“B型坍塌”的“混合型坍塌”,那么假定这三者已经提前被“A型坍塌”,此时的【坍塌液】被称为【混合型坍塌液】(后文中若无特殊说明的【坍塌液】均指【混合型坍塌液】)。
4. 接洽细节:
I. 根据原文“坍塌液全面泄露,大量坍塌液汇集互相压缩导致高密度粒子聚合产生了瞬间高温”可知,[坍塌液]一旦泄漏并混合,将会发生自发的聚合反应并产生高温。自然界中超新星的爆发机制为:核聚变的能量和游离电子之间的“简并”提供的力(即“泡利不相容原理”所提供的粒子间的“互斥力”)无法抗拒万有引力时,恒星会向内坍缩,速度达到7200W km/s以上,内核温度迅速提升。气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接近光速砸向内核。此过程会产生“反弹效应”。进入的部分气体反旋向上,从内核中吹出。而内核里电子和质子挤压产生中微子,中微子穿过稠密气体时部分被吸收。气体获得巨大能量,从而产生巨大爆炸,产生了X光、伽马射线、紫外线等电磁波辐射。气体再次吸收热量,温度升至几百万度。因此超新星爆发非常亮。大量【坍塌液】的混合爆炸与超新星的爆发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完美契合上文所述的“泡利不相容原理”一说。同时根据原文定义坍塌液为“一种以紊乱运动方式行进的粒子波”,可推得【坍塌液】具有“波粒二象性”,则其中应当含相当数量的光子,甚至其完全是由光子所构成的(设定集原文中提到【坍塌液】“能使电子跃迁到较高轨道”就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点),即“B型-坍塌粒子B”极有可能是光子,那么坍塌液将会相当轻且较易保存和控制(毕竟现在都能做到保存和控制了)。但是遗迹文明需要解决利用光子进行“A型坍塌”的问题。
II. 根据原文“坍塌云衰变至人类可接触的时间大约需要十万年”可知,坍塌液中所含物质存在放射性并对人体危害甚大。
根据设定集原文,坍塌液泄漏并混合爆炸后会产生坍塌粒子云。初步推定坍塌粒子云是由稀薄的坍塌粒子与尘埃气溶胶构成,同时带有强烈的坍塌辐射。其危害可以参照核冬天理解。核冬天的尘埃云在平流层散布,这可能并非巧合。
电磁波干扰原理表明,坍塌粒子云中包含卫星通讯所需的电磁波频段。坍塌辐射中除了高频杀伤性辐射外,还有低频干扰性辐射。此外,坍塌液在利用“A型坍塌”特性穿过物体时会发射高频辐射,这些辐射很可能带有杀伤性。
从剧情截图中可以看到,坍塌液呈绿色。绿色是电磁波中可见光的中波长部分,波长为492~577纳米。因此,推定坍塌液在稳定保存时至少发射波长为492~577纳米的电磁波辐射。此外,坍塌液容器分为三层:最外层为金属遮罩和透明材质外壳;中层为长条状细杆;内层为透明材质隔离层以及八条呈辐射对称的外延管状物。
根据前文推定,坍塌液主要由光子构成,其稳定保存需要暗态(即“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目前科学技术认为,在灌入容器前需要与极化激元相耦合以形成具备光-物质二元属性的超流体。同时,由于长期保存需要利用偶极磁场力在磁-光囚禁阱中进行约束,因此需要采用旋转磁场装置使囚禁阱中心电磁场始终难以为零。初步推定这便是中层细杆和内层延伸管状物的作用。
综上所述,根据设定集原文和剧情截图,坍塌液泄漏并混合爆炸后会产生坍塌粒子云,具有强烈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波辐射。其危害可参照核冬天理解,而坍塌液的容器结构和技术细节也暗示了策划很有可能参照了部分核弹的机制和术语。
原文中提到,设定集将坍塌液晶格称为具有存储和推进功能的一体化设备,在北兰岛事件时,正是因为其自带的推进能力导致坍塌液污染扩散。当时并未掌握妥善保存坍塌液的技术,因此初步认为剧情中出现的坍塌液容器就是遗迹文明使用的容器“坍塌液晶格”。此外,由于“晶格”仅是假想的物理模型,所以这里认为它仅仅是指M4A1手中的那个“坍塌液晶格”具有的类似晶格的空间格子形状。
5. E.L.I.D:广域性低辐射感染症患者的简析
根据原文,坍塌粒子云所覆盖的范围内,强烈的坍塌辐射会导致人类患上广域性低辐射感染症,简称“E.L.I.D”。患者将以十分之一至十五分之一的比例转化为感染者“E.L.I.D-infected”,即游戏中遇到的那些高强度合金2333 的感染者。剩下的部分可能迅速死亡,并不具备任何特殊能力。结合上文可知,坍塌液辐射会产生类似于核辐射的效应,大部分死亡的患者应是由于高频杀伤性辐射产生的贫血、白血病等疾病及各种并发症而离世。
然而,我们的指挥官却能在躺了三个月后康复。剩余的具有特殊能力的小部分感染者的骨骼与肌肉应该都得到了相当的强化。但以目前的人类骨骼而言,这些强化仅能高于部分金属的硬度。即使感染者没有痛觉,也难以达到那种几乎难以摧毁的硬度。血肉同理,即使其中的结缔组织大量增加,代谢速度大大提升,也不可能拥有那种几近难以伤害的强度。鉴于其整体的强度都高了一个档次,目前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遗迹文明在坍塌辐射中加入了特殊的经过调制的频段,可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编码,防止未经授权的使用(应该是一个杀伤未经授权使用者的防护措施);二是那个时代有着特殊的病毒、细菌(也许也是遗迹文明搞的鬼),能在坍塌辐射下产生特殊的不可逆的对人肉体的一次性增强(参照T病毒理解)。根据原文中的“1983年美苏联手研发E.L.I.D疫苗抑制感染发生”,后者的可能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