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为戴茜小姐开车》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东部佐治亚州的一个小镇上,跨时整整25年。主要讲述了美国亚特兰大市的犹太富孀戴茜驾着自己的汽车外出,不料滑入沟中。戴茜埋怨汽车出了毛病,而儿子布利却道破了天机:母亲错把油门当作了刹车。是啊,戴茜小姐毕竟上了年纪。车子坏了,保险公司赔给戴茜一辆新车,但要求必须有人来为戴茜小姐开车。

一天,布利在所经营的棉纺公司大楼里遇见一位黑人老头,老头名叫霍克,此时正想找份工作,于是布利便雇佣他来为母亲开车。布利告诉霍克,老太太脾气不太好。霍克却不以为然,小时候在农场干活时,最烈性的马也被他治得服服贴贴。布利带着霍克来到母亲家,戴茜呆在楼上不愿理睬。

霍克来戴茜家好几天了,戴茜却像抗议似的一次也没出去过。霍克只能去找点事做做,可是,霍克做的事没有一件使戴茜满意的,尽管霍克做得并不坏。当然,戴茜也没法解雇霍克,因为霍克是儿子雇来的,工钱是由他付的。

一天,家里的咖啡和燕麦片吃完了,这下戴茜不得不去一次食品店了。不过,戴茜倒挺绝,她宁愿乘电车去,也不愿让霍克开车送她。霍克便把车开出来,跟在戴茜的旁边,戴茜就是不肯上去。霍克说她这样有钱,出门不坐汽车,别人是会笑话的。一听霍克说自己有钱,戴茜急了:“不许你说我有钱。”其实。戴茜确实很有钱。只是童年时家里很贫困,她是在贫民窟长大的,是姐姐节衣缩食才供她念完书并成为一名教师。后来,戴茜丈夫所经营的棉纺公司不断壮大,她才改变了境遇。但从小养成的习性却不是完全能抹去的。

戴茜非常懂得该怎么过日子,所以当她听霍克说:“我不能拿了钱什么也不干”时,便犹豫了起来。既然儿子已经付了工钱,自己还要花一笔电车费,岂不太不合算了吗?这样,戴茜终于钻进了自己的汽车。就这样,霍克开始了为戴茜小姐开车的生涯。然而戴茜总是免不了挑剔。一次,戴茜从礼拜堂里出来看见霍克把车停在礼拜堂门前便大为不悦,认为霍克让自己出了丑。原来,她不愿让朋友们说她在炫耀自己的财富。

清晨,布利和妻子正在吃早餐。突然,戴茜打来电话,要布利到她家去一次。布利以为母亲出了什么事,连忙扔下饭碗,赶往戴茜的家。戴茜给布利看一只从垃圾箱里捡到的空罐头。今早她发现自己买的马哈鱼罐头少了一罐。她认定这是霍克偷的。布利见母亲为一只33美分的罐头就这样兴师动众,不由十分恼火。他抛给母亲十美元,这足以买一整箱罐头了。

戴茜辩解道,自己并不是计较钱,而是她做事向来就是一丝不苟的,因而不能容忍这种行为。这时,霍克来上班了。他一进门就告诉戴茜,昨晚戴茜不在家时,他吃了一只马哈鱼罐头。刚才在路上,他特地买了一只还给戴茜。戴茜一时竟不知说什么才好。

光阴似箭,一年年过去了,戴茜与霍克的关系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一天,戴茜去墓地为丈夫扫墓。她让霍克代她把一束鲜花放到一位朋友的墓前。霍克捧着花,却迟迟不动。戴茜这才知道,霍克原来不识字。这触发了戴茜的教师天性,既然她曾经教会过最笨的学生,那她就一定能教会这位能干的老霍克。果然,霍克的接受能力很强,一经戴茜的点拨,他便找到了那块墓碑。

圣诞节到了。霍克驱车送戴茜去布利家过节。在布利家的门口,戴茜送给霍克一个纸包。霍克打开一看,立即就读出了上面的一行字:“怎样写钢笔字。”霍克的进步确实不小。戴茜鼓励霍克用这本字帖练好字,但她否认这是圣诞节的礼物,只说是碰巧发现的。她关照霍克不要把此事告诉布利夫妇,因为他们犹太人是不送圣诞礼物的。

转眼之间,戴茜在远方的哥哥华特要过90岁生日了。布利要陪妻子去度假,不能陪母亲去了。戴茜免不了嘀咕几句,但是有霍克一路上照顾她,她还是安心的。不过,她还是坚持要自己来看地图为霍克引路。结果搞错了方向,等到霍克再调转车头时,天已经暗了下来。

戴茜急于要在晚饭前赶到哥哥家,连霍克想停车去方便一下,戴茜也不答应。霍克再也忍不住了,他对戴茜说道:“我都快近70岁的人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戴茜也觉得理亏,便不再说什么。

戴茜的老女仆阿黛拉在一场暴风雪中不幸离世。晚上,屋外风雪大作,电线又被刮断了,戴茜只得点上一支蜡烛,形影相吊间不禁感慨万分。突然,门被人打开了,原来是霍克。他为戴茜小姐带来了咖啡,这样明天早晨她就能喝上热咖啡了。戴茜让霍克这两天没事就过来陪陪她,还说如果他想吃东西就到冰箱里随便拿,反正放久了不吃也要坏。

此时,布利给戴茜打来电话,向母亲解释积雪把路封住了,要等到通车后才能过来看她。然而戴茜并不在意,因为她知道霍克已经把她照顾得很好。布利颇感惊讶,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听到母亲称赞霍克。戴茜在电话中纠正道:“她没有说霍克可爱,而是说他很周到。”尽管如此,戴茜确实对霍克赞不绝口。

后来,戴茜带着霍克去参加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尽管霍克只是在车里等待,但这个小插曲不仅展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暗示了戴茜与霍克的关系已经逐渐突破了种族偏见。从40年代末期到70年代中期,这对个性倔强的主仆,从最初的不认同到最后成为了彼此最好的朋友。两人的情谊犹如山溪清流,克服了性格冲突、种族歧视和宗教鸿沟,最终汇入了人生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