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哈尔滨》是陈玙创作的长达71万字的小说,于1982年出版。小说讲述了日本侵华时期,哈尔滨市民在日本占领下的生活和斗争。1984年,该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由任达华、张国荣主演,王刚饰演了其中的角色之一 。

此外,王刚还曾在广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中饰演主角之一。

许多个1982年的傍晚,一位年轻人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他侧耳倾听着从街道两旁的居民中飘出的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微眯的眼睛流露出惬意,唇边挂着一丝难以抹去的笑意。他就是这篇小说的朗读者王刚。

《夜幕下的哈尔滨》可谓王刚的成名作,那段录制小说的日子令他至今仍难以忘怀。每天在位于复兴门外的广播大楼录制广播小说,下班后揣上6元钱的稿酬,骑一辆自行车去和平门烤鸭店吃一份3.6元的烤鸭。一来二去,他成了那里的熟客,自然也就有了“专座”的待遇。伙计在得到一句“老样子”的答复后,便会将一份鸭子、4两饼、一碗汤外加一瓶啤酒端在他的面前。从烤鸭店出来,已灯火初深时分,王刚便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夜幕下北京”的大街小巷。那种感觉在20多年后依然感动着王刚。据统计,当年小说连播《夜幕下的哈尔滨》在全国拥有3亿多的听众。

今年三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一部纪录片《电视往事》,全面梳理了1980年至1999年间我国电视剧的发展和传播史。王刚是这部纪录片的主持人,他感慨颇多,因为在播放到1984年这集时,出现了他首次“触电”的镜头——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的“说书人”。

据该剧导演任豪回忆,电视剧开拍之前,王刚找到任豪自荐,希望能出演剧中的日本青年玉旨一郎,但任豪已经有了这个角色的扮演者。他建议王刚扮演一个特殊的角色——“说书人”,这也是我国电视剧历史上的一次突破。

这个角色的设置主要是串场,把一些关键的语言直接表述出来,当时还引起了一番争议。回忆拍摄过程时,王刚说:“我有一个固定的录像房间,但就我个人而言,这个屋子热得如同炼狱一般。因为拍摄时正值7月末,是哈尔滨最热的时候,我拍戏的房间就在剧组住的招待所,为了保证光线,要用棉被把所有的窗户遮起来。

当时还没有空调,屋里起码得有40多摄氏度。我记得还有4个大灯烤着我,我还得穿着西服革履。说完一段,工作人员就把灯关上,拿着两台电风扇吹我。因为我是大汗淋漓,又不能擦汗,否则妆就会破坏。后来有人开玩笑说我在坐月子。”

时隔多年,王刚还记得自己说的第一句台词:“我从书架上把《夜幕下的哈尔滨》这本书拿下来,坐定,然后打开,说道:‘哈尔滨的春天好像被日本侵略者卡住了一样,竟来得这样迟缓’”。但现在他看着这个镜头就想笑,觉得自己当时有些装腔作势,显得挺假的。如果他真说这句话,会是这样:“这是1932年的春天,清明已经过去,谷雨快到了,可哈尔滨的春天好像被日本侵略者卡住了一样,竟来得这样迟缓。”这样就平实多了。

目前赵宝刚翻拍的《夜幕下的哈尔滨》正在央视播出。王刚表示:“相对于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我觉得看这部剧主要是满足自己的一种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