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是一部改编自安妮宝贝小说的电影,讲述了两个女孩之间的故事。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为7.5分。影片中七月和安生的性格截然不同,一个温柔如水,一个热情似火。她们互相吸引,互相爱慕对方的特质,却因为喜欢上同一个男人而心生罅隙,相爱相杀,乃至于最后互相体验彼此的生活,惺惺相惜。当影片结尾,七月与安生隔着玻璃相视而笑的时候,我们知道这就是一对真正的“soulmate”,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对双生花的镜像在《左耳》中也有所展现。
影片《七月与安生》讲述了两个性格迥异却从小形影不离的女孩七月和安生在成长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表面安静柔顺的七月却有着藏于心底深处的私欲、世故和心机,而安生表面叛逆调皮,却是简单、天真和透明的。就像最后一个谜底揭开:儿时按响铃声的竟是七月,而不是淘气的安生。
七月才是隐匿在主流社会结构中最大的叛逆者,在老师面前装淑女学霸,在家长面前做乖乖女,又即将在家明面前扮演贤妻良母,但是从策划逃婚事件开始,一直隐忍的七月开始主动选择人生,故事从此开始反转。对七月的人格重塑是影片对人性最深层次的挖掘,逃脱了大部分类型片中非黑即白、非A即B的二元对立人设。影片的新鲜跳脱之处还在于还原了人物本身多元的复杂性和变化感,有了现实生活人最正常的呼吸,最真实的性格。每个人内心或多或少都有七月和安生的影子吧,自由和固守,流浪与安稳......披着社会人的外壳却藏着自由人的心,只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缺乏勇气,只能借着七月的自我放逐完成一次假想的精神之旅,这也是引起大众强烈共鸣的真正原因吧。
相对于前景鲜活闪光的女性角色,家明似乎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虚化背景,他只是女孩在青春期成长中的一颗发酵素。七月与安生之于家明,有如林黛玉和薛宝钗,白玫瑰和红玫瑰,各有各的吸引力。相对于家明的被动和模糊不清的情感倾向,两个女孩却是有着相当积极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担当。两个女孩都喜欢家明,却最终谁都没选择和他在一起。家明更像是夹杂在七月和安生之间的第三者,丈夫和父亲的角色全部缺席。反而是七月在安生的陪伴下生下孩子,并相约分饰“好妈妈和坏妈妈”的角色共同抚养孩子。原来女伴才是彼此依赖的精神家园,这种处在闺蜜和拉拉之间的温馨情感更像是一种杂糅了爱情和友情的亲情。
影片在叙事结构上也颇有新意,倒序开篇、结局翻转、首尾呼应,并设置了多层迷雾。且都围绕着《七月与安生》这本畅销小说展开。这本书的作者究竟是谁?孩子又是谁的?七月究竟在哪里?这使得以情感为主的影片也夹杂着悬疑的神秘气质。书中描绘了七月的美好结局,而最后的真实一幕却揭开得相当残酷:七月产后大出血而亡,安生作为私人家属签了字,并以七月为笔名纪录了她们的成长故事。以此为念得以安生。影片整个基调都是悲剧的,无法逃避的宿命感如影随形。就像七月妈妈所说:“女孩子无论选择哪条路都会很辛苦!”心疼和怜爱七月和安生,也是在心疼和怜爱曾经的自己。
《七月与安生》是一部值得一提的青春片。其中,周冬雨和马思纯的表演尤其出色。周冬雨不再扮演《山楂树之恋》中那个怯怯涩涩的静秋,而是饰演了一个活泼明亮、热情奔放的鬼马少女安生。她的表演层次感极强,无论是哭还是笑,都能游刃有余地展现角色的不同情感状态。
马思纯也在这部电影中展现了自己的演技。她之前饰演的七月总是让人难以投入戏中,但随着角色形象的反转和内心的变化,观众才逐渐感受到了马思纯的真实表演。尤其是二人在上海西餐厅对飚的那场戏,周冬雨把安生在物质上的窘迫和尴尬演绎得真实虐心,微毫必现;而马思纯则通过表演展现出了七月十足的张力和爆发力。这场戏不仅成功地展示了角色之间的关系变化,也让人们对七月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与其他青春片不同,《七月与安生》并没有停留在花样年华的表皮上,而是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成功捕获了每个观众的内心。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却能够深入人心,刺痛大众的神经。这使得该片超越了青春类型片的范畴,获得了更大的格局和更深的涵义。用最形而下的生活演绎最形而上的人生,这才是高级电影应有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