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通用12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1

转眼间就过了一个星期,电影也如约而至,这回等待我们的是一部叫《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虽然名字不怎么样,但是这可是大导演家张艺谋的巨作,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偏远地区的学校中,这所学校叫作水泉小学,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一栋栋林立的教学楼,取而代之的是一间平平矮矮的土坯房;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几十个班级,而只有那一个班级;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从一到六年级层次分明的学生,他们全部集中在一个教室上课,没错,他们也只有一个老师,就连写字用的粉笔也是格外的珍贵,容不得一丝浪费。所以,来到这里,你只能看到两个字——贫穷!

这一天水泉小学迎来了一位代课老师,可是这个代课老师也只不过是十三四岁的女孩,并不比我们大多少,也是中学生,名字叫魏敏芝,同学们都叫她魏老师。可是毕竟是小孩,第一次当老师仍然有些胆怯,扭扭捏捏,好不容易站上讲台,却只是像完成任务一样去教书强迫学生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而且回家休假的老师给她的要求是她带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看来当老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也许是老天不想让她拿到那代课费,偏偏在她代课的时候“跑了”两个学生,第一个是因为有运动才能被市里选上了运动员,但是第二个张惠科却是因为家里没钱而偷偷跑到城里找工作,前一个魏老师是是在留不住她,可是这一个她不能再丢了,所以她决定自己动身去城里找。

可是这钱从哪里来呢,在一系列蛮横的.“工作”之后可算是凑到了钱但远远不够买车票,而且想混车也没混成,所以只好走去了城市。繁华的大都市人可真多,车流量大的惊人,初来乍到的她用了所有的办法来找跑到城里来的张惠科,包括:广播找人、贴纸条、写寻人启事。可是都没用,最后还是在电视台找到了希望,好心的电视台长让她得以从电视这一个角度寻找到了张惠科,而且也从这所城市募集到了很多的募款和学习文具,这让他们的贫穷落后的状态有所改变。

您好,以下是我为您找到的三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1. 《一个也不能少》观后感(3篇)

2.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000字)(精选6篇)

3.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500字)》

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的确存在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她却有着那些缺点无法掩盖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但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亦然。这符合逻辑,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来说,难道不是更具指导意义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这种精神不是极具规劝意义吗?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因为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的急剧膨胀反而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借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面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面的情节甚是感人。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让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我不禁为那个执着的小魏老师而感动,盯着荧屏的双眼被泪水模糊了多次。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

记得第一次看还是小学时集体去电影院,当时看来魏敏芝是个小老师的形象。现在看来,才初中生的她不过也是个孩子。人的思想随着年龄和时间的推移会有很大的变化。也许孩子的时候并不懂得什么才是一个都不能少,更不懂张艺谋导演在其中的思想力量有多么伟大。

人们总是渴望回归农村和乡下,追求最初的生活。在美术课上,当谈到家时,许多孩子画出的都是一个简单的平房,因为这正是他们心中的家。每当我看到像电影《水泉小学》这样贫困的学校时,心中总是五味杂陈。

人们出生时都紧握双手,试图抓住一切,但离开时却又无法带走所有。社会需要我们的爱,农村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足以成为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不要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悔恨,只要关心过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就已经足够了。

我们真的希望,一个都不能少。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5)

我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观看《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了,每一次都能给我带来一种莫名的震撼。今天,当我无聊地打开电脑,轻轻点击鼠标时,这部影片又一次出现在我的视线中,我的内心充满了酸楚。在这个表面看似奢华的社会里,谁又能知道有多少悲剧正在不断发生?又有谁知道有多少孩子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毕节事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它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呢?很多人,特别是我们的老师,或许从未真正反思过。在这个物质至上的社会里,竟然还有如此令人难以接受的现实。

如果不是媒体的曝光,很多事情可能永远不会被揭露出来。我们的社会中还存在着多少悲剧,为世人所不知?在这个依靠媒体揭露黑暗、主持正义的时代,我们不禁要问:人心的天平在哪里?人性的良知又去了哪里?我们是否都已经习惯了麻木?看着今天的教育现状,看着在我们这样的条件下仍然发生令人发指的事情,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之,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女孩,却用她微薄的力量守护着孩子们。而我们这些担任教师的人呢?领取国家的工资,我们到底在做什么?我承认有个别教师尽心尽力,但我们是否真的尽职尽责?恐怕我们自己都会感到惭愧吧!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总是如此巨大,每当我观看《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时,总会不禁流下黯然的泪水。记得当年立志到边远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孩子们的命运,让他们有朝一日借助知识的翅膀飞向更加广阔的蓝天。然而,如今我感觉到我们教育生态是多么的脆弱,很多老师已经不再热爱自己的职业,不愿意将精力奉献在这个三尺讲台之上。他们选择了麻木,对眼前的问题熟视无睹,横眉冷对。这也难怪织金的教育会如此落后了。

《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少一个孩子就会产生无穷的后患,他也许是一个杰出的人才,但却被我们在摇篮中、在萌芽状态扼杀了。当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适当的辅助和引导时,他们又如何能够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未来呢?许多老师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好而不愿接受他,或者因为孩子的各种毛病而不喜欢他,担心这会影响绩效考核。这种自私和偏见会深深地影响一代人,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你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

回顾影片中的故事和剖析社会人生,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或许是良心的觉醒,是对未来的深思。我仍然清晰地记得2003年陈老师特意安排我们观看《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许多年后,我才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回想起高中那段时光,那是我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时期。临近毕业时,许多同学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老师希望我们都能成才。现在看来,陈老师的苦心终于得到了回报,我们一百多人都考上了本科,毕业后,大家都在国家单位服务,有的甚至表现得特别出色。

2008年,在我即将离开就读四年的大学时,我们的教授又一次让我们观看了这部电影。老师希望我们能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做事。他常对我们说:“你们是贵州省第二届小学教育最正规的专业教师,你们的科研能力和教学工作能力都将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然而,这一次,我可能让导师失望了。

来织金工作已经四年,这段时间仿佛是一场漫长的噩梦。我时常在梦中挣扎,醒来后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困境。前几天,我和一位老乡聊天,他曾是我们天柱第二批被派往支援毕节地区的知识青年,曾担任织金县人民医院院长。退休后,他仍然发挥着革命的余热,目前在县保健站支持医疗工作。

据他所说,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我们天柱派出了几十批知识青年支援毕节地区的建设。当年有人曾担任织金教育局局长一职。谈到当前织金取得的成就,老人们流露出对当年支边工作的艰辛回忆。如今,我们的社会正在全面发展,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如果我们教师不能正视社会发展的宏观现实,企图逃避,后果将是面临淘汰。

织金的教育仍需大幅提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现实。织金人若不主动担当重任,不去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只是一味地沉默和逃避,那么他们将对不起自己的家乡、父老乡亲、良心以及手中的饭碗!

这便是我在观看《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后的想法。真希望老师们都能积极行动起来,将热情洋溢的青春洒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力量逐步改变我们的教育,使其不断进步!

《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反映农村教育情况的电影。实话说,整部电影都呈现出一种凄凉的景象,没有鲜艳的颜色,与那些华丽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但我认为这部电影揭示了许多真实的问题。

故事一开始就展现出一幅凄凉的画面:所谓的学校只是一间破旧不堪的木屋,那些不完整的桌子和堆砌起来的凳子组成了水泉乡水泉小学。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我们能够拥有如此优越的学习环境是多么幸运。高老师因生病不得不让读六年级的魏敏芝代课。高老师对魏敏芝的要求是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小敏芝也深深记住了高老师的这一要求。上课时,学生们并不听话,吵吵闹闹。魏敏芝便守在外面,确保一个也不少。

我想,或许明知自己作为老师并不称职,因为她并没有好好教导学生,但是我觉得她很有责任心,她牢牢记住了高老师的话——“一个也不能少”。或许到这里还不能完全体现,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将这点深深体现出来。张慧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但是有天他“不见”了。魏敏芝找到了他家,得知他们家因贫穷上不起学,而张慧科去了城里。魏敏芝便想把他找回来,但是钱是个大问题,同学们就一起凑钱去城里,但是终究不够。他们想逃票,于是学生们一拥而上为魏敏芝作掩护,她上了车,但是还是被发现了,把她从半路扔了回来。但她并没放弃,她毅然徒步走到了城里。看着魏敏芝小小的身影独自走在布满泥沙的道路上,我感受到了她的决心。

魏敏芝来到了城里,但是被告知张慧科失踪了,她便要求要去找张慧科。她去了车站,但茫茫人海想要找到张慧科何其容易,但是她没有放弃。她找到了播音员想要通过广播寻找,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接下来想贴寻人启事,却不知如何写,最后她听说上电视有可能找到,于是就想去电视台。看着魏敏芝苦苦寻找的身影,我感到心酸却又佩服,佩服她的毅力、不服输、不放弃的倔强。

魏敏芝到电视台后,电视台大门的接待员对她很冷漠,无视了她。她便在门前等台长。终于3天后台长同意了寻人的要求。魏敏芝成功了,她上了电视找到了张慧科。

魏敏芝这个女孩勇敢、倔强却又不善于表达,她牢牢记住了一个也不能少的要求,永不放弃。而我呢?总因为一些困难便放弃原先的目标,我觉得我也应该像她那样不放弃、不达目的不罢休!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7

当我们埋怨家长做的菜不好吃时,你有没有想过山里的孩子都吃些什么;当你把家中旧的笔扔掉时,你有没有想过山里的孩子连一根粉笔都舍不得扔掉......没错,这部电影就是讲在大山里发生的故事。

水泉村有座“水泉小学”。这是村里唯一一家小学。由于唯一的一位高老师要回家探亲一个月,于是,村长就招了一位13岁的姑娘做他们的代课老师,工资为50元。这所小学其实就是一间小平房,里头只有桌椅、黑板,破旧不堪。那位姑娘姓魏,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呼她“魏老师”。全班有28个学生,高老师临走前嘱咐过她一个都不能少。可是有一天,班上的张惠科却不见了。于是魏老师便踏上了艰辛的寻人之路。经过四天不分昼夜的努力,身无分文的魏老师终于找到了他。这事感动了市教育局,教育局不但派车送他们回去,而且还捐献了不少钱和学习文具。

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与高老师的感人故事

“一个都不能少!”这句话出自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是魏敏芝为了孩子们付出的承诺。这位13岁的小姑娘,拥有了如此大的责任心和不屈不饶的精神,令人感到钦佩。电影中的魏老师成为了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如果我们拥有了责任心,还会怕做不成事吗?如果拥有了不屈不饶的精神,还会怕学习成绩不好吗?让我们一起向魏老师学习,做一个像她一样的人吧!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利用周五的学习时间观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经典的电影,再次加深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觉得感慨颇多。我还记得最初观看《一个都不能少》是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当时操场上除了送给傻乎乎的魏敏芝的哄笑声,还有高谈阔论声,甚至有的男同学实在懒得看悄悄地溜回宿舍睡觉去了。看完之后,影片留给我们的印象并不深刻。

参加工作已有13年,当了乡村教师的我再次观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后,感同身受,心潮起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且奥运会的成功召开让世界认识了日益蓬勃发展的中国,但是,中国农村、山区教育的落后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资源短缺、经济落后是基础教育迟迟未能在贫困山区中普及起来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居于穷乡僻壤适龄孩儿仍没有入学读书的机会,有幸入学的却又每一刻也在求学和生计间作拉锯式的取舍。在日益重视教育发展的今天,我想这也是我国政府一直关注也会最终得以解决的问题。

水泉小学有一位鞠躬尽瘁,满心热挚的高老师,他成为了黑夜中的一线曙光。在数月没有发工资,没有钱买粉笔,把仅有资源耗尽的情况下也对二十多个学生不离不弃;即使面对老母病危在床不得不赶回家探望的情况下,他仍对学生放心不下,依然想过不回家探病。但现实却不容许这事发生,唯有叮嘱魏敏芝好好看管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然愿意付出五十块作为魏敏芝的代课酬劳。高老师工作态度之认真,对学生就学的坚持,对山区教育的不离不弃,令所有观众无不动容。

魏敏芝为了遵守对高老师的承诺,她竭力地保持着集体的完整,不让学生去县城上学,把辍学的学生追回,所以同学们爱她。当同学们分喝那两瓶3元钱的汽水时,他们都想到了小魏老师,都异口同声地说要给老师喝。当小魏老师做了好多徒劳而得不到结果的事,我们往往认为她很傻,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傻有时候就是崇高。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魏敏芝产生了敬佩之情。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像高老师、魏敏芝这样的教师,他们都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榜样,他们的无私奉献和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尽快提高教师的待遇,这样才能让农村、山区的老师安心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我所在的学校,近年来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学质量不高,中考成绩滑坡。作为一名乡村老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为提高成绩甘于奉献。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与同行老师的协作,一定能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

观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后,我对魏敏芝充满了敬意。她在年仅13岁时就承担起了代课教师的责任,面对困境和压力,她始终坚持要让全班28名学生都继续上学。这种执着和坚守诺言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像魏敏芝那样,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和责任感,那么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我会以魏敏芝为榜样,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山区的教育问题,为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质量提供支持。

这部电影让我含着眼泪看完了,它讲述了一个贫困山区的故事。在这里,贫穷和落后限制了人们的生活,没有足够的钱去读书、看病,许多小学生不得不早早辍学。此外,交通不便也使得很多老师不愿意来这里任教。当张慧科被找回来时,孩子们看到好心人捐赠的粉笔,感到非常惊喜和兴奋。魏敏芝老师让孩子们一个人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我看到了这群孩子对知识和美好事物的渴望。然而,由于贫穷,他们没有好的老师,也没有教学资源;更可怕的是,他们可能随时因缺乏资金而辍学。

在这个贫困山区里,有多少祖国的花朵?他们都是我国未来的人才,但因为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消失在蓓蕾之中。电影用两个简单的片段来描绘这个场景:一是挑选体育尖子,二是魏敏芝不让那个学生去城里读书而追车,表现了山里的体育人才。越简单的故事越能引人深思。虽然有极个别的学生被送到好地方去读书,但更多的学生还是得留在这个贫困山区继续接受教育。因此,改善贫困山区的教育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

山里的孩子们有着不怕苦、不怕累、执着的精神。张慧科辍学去城里打工了,魏敏芝去城里寻找他回来,三天三夜,想尽了各种办法,写广告、找电视台台长上广播。其中的点滴艰辛都让人感动。魏敏芝老师的执着感动了广播员、路旁的行人,更感动了电视台台长,从而找回了张慧科,也感动了所有的观众。我们这些可爱的山里孩子们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我突然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我一定要勇于承受困苦和劳累,担起山区教育的重担,不辜负社会赋予我的使命,改变山区教育要从我做起。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1)

当我们抱怨家中的菜不好吃时,你是否曾想过山里的孩子都在吃什么?当你扔掉家中旧笔时,你是否曾想过山里的孩子甚至舍不得扔掉一根粉笔......

没错,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大山里的故事。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一位山区教师,为了班里因辍学走失的孩子张惠科,而想尽办法去城里找寻的故事。这部电影通过讲述魏敏芝老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内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

在电影中,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定要把学生看住,个都不能少。 魏敏芝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每天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的话也不听。 学生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不听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捣乱,弄得教室里乱哄哄的。

这个周,我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一部老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老电影,但是以前我没有完整地观看过。这次为什么推荐给孩子们看呢,我想是让孩子们了解下农村落后地区孩子们的生活,对比他们自己的生活,从而珍惜他们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看电影的时候,我发现不少的孩子泪光闪闪,他们都被深深地被打动了。弱小的魏敏芝被村长带到了水泉小学为孩子们代课。她只有13岁,刚刚小学毕业,比孩子们大一点。虽然她没有合格的学历,没有任何教学经验,但是我认为她是个好老师。

首先,她高度负责,忠于职守。高老师在临走的时候告诉她,26个孩子必须照顾好,一个都不能少。于是她牢牢记住了高老师的话,当县里的体育老师来学校选拔苗子要将林新红带走的时候,她毫不畏惧“权利的压迫和威胁”,连村长的面子都敢驳,任性地将那个女孩子藏了起来。但是她毕竟年轻,斗不过“老奸巨滑”的村长,村长还是想办法知道了林新红的藏身之地,“偷偷”又“明目张胆”地将孩子送往了县城。由于她不懂任何教学方法,更没有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根本教不了孩子们什么。于是她按照高老师的交代,每天给孩子们抄课文。每天,总是整整齐齐,密密麻麻的一黑板。然后她关上教室门,守在教室门前,不把课文抄完谁也不能出去玩。

农村的孩子很调皮,但是她并不屈服。张慧科为了逃避抄课文,溜出了教室。她追着那个男孩子在校园里不停地奔跑,最后孩子无计可施,跑到了厕所里说要上厕所,她就固执地在厕所外等候。可想而知,张慧科最后还是乖乖回教室里抄课文去了。家庭贫困的张慧科辍学了,她亲自到这个孩子的家里去找这个孩子。连村长告诉她不用管这个孩子,他的家庭太困难了。但是她依然去市里找这个孩子。虽然她从没有去过市里,连去市里的车费是多少都不知道,但是她依然踏上了寻找学生之路。

我想,她的这一切所为,只是她记住了高老师的话,每个孩子都不能流失,到高老师回来的时候依然是26个孩子。她没有过从业的经历,但是却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其二,她懂得教学相长,不会的让学生教。魏老师为了去将张慧科从市里接回来,她不知道车费是多少,因此她在班上问孩子们车费到底是多少。罢了,又让孩子们一起想办法怎么挣钱。带着孩子们搬了一天砖,却发现弄错了车费。

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充满着热情和耐心。她带着孩子们重新计算来回的路费,安排搬砖的数量和时间。虽然她自己在上学时数学成绩不佳,但这并不妨碍她的教学。她不会的地方就让学生到黑板上计算,发现不了错误就让学生自己检查。当学生发现错误时,她也从不指责,反而鼓励地说:“你看你,又多加了一个零。”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也让魏老师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教师。

村长在门外看得乐呵呵的,称赞魏老师教得不错,还会教数学。这堂课生动有趣,让课程源于生活,并让孩子自己教孩子。这让作者想起了一篇文章《随时准备当学生》,讲述了一位二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惑的数学问题,孩子们不知道如何将物件分类。作者前往这个班级,引导孩子们在校园里找到树叶、花和草进行分类。然而,孩子们并不同意老师的意见,认为这样分是不对的。作者感受到了挫败,但他想起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师对他说的一句话:“如果老师无法教导学生,那就由学生来教老师吧!”于是,作者请孩子们自己分类。最终,孩子们给出了合理的分类方法,让作者深刻领悟到了“老师应随时准备变成学生”的道理。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这个故事,虽然忘记了初次阅读时的感受,但这次阅读让我震撼不已。我们经常说“教学相长”,但很少真正认识到“学生老师”的重要性。我们往往只承认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更快,却忽视了他们在观察事物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深刻见地。魏老师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她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遇到不懂的问题还会请教孩子们。

此外,魏老师对孩子充满好奇心,具有探究欲望。这种教育观念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张明先是学习委员,她在日记中谈到了自己对新来的小魏老师的看法。日记被班上的一个调皮鬼发现了,然后两人在教室里争夺。小魏老师并不看重什么师道尊严的。当她听说日记中批评了她的时候,她就非要弄个清楚不可,让小调皮张慧科读日记,当时小魏老师很尴尬。

不过,她并没有因此而对张明先生气。半夜的时候,她将张慧科从床上叫起来,要他向张明先道歉。这一细节,其实蕴涵着不少可以品味的东西。或许,魏老师对张明先日记的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思索,一直思索到了半夜。最终她觉得她错了,因此她在半夜那样的举动。其次,我们还可以从这个细节中知道魏老师虽然没有亲自对张明先和全班同学说对不起,但是这其实是她独特的道歉方式。她等不到天亮,就将张慧科从床上叫起来,当张慧科不肯认错的时候,她是坚定的,她是倔强的,并且申明,不道歉就不准张慧科睡觉。或许,她强迫张慧科道歉,也是自己在向孩子们道歉。魏老师本身就只是一个孩子,我是理解并认可她的道歉方式的。

当然,从这件事中,我看见的是魏老师对学生的好奇之心,对学生探究的欲望。她明明知道,张明先的日记里“批评”了她,但是她并不因此而逃避。有个性的她听到的是张明先对她的“指责”,她并没有因尴尬而大发雷霆或者是河东狮吼,而是沉默着接受了一切。因为好奇,她才知道自己错了,因为好奇,她才意识到粉笔在这所乡村小学的重要。

当然,这只是魏老师的无心之举。但是我想,我们是不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对所有的孩子多一份好奇之心,多一心了解的愿望,多一些探究的欲望,或许,这样我们更能走近我们的孩子。

最重要的是,她拥有一颗爱心,一颗善良的心。我们说本是责任促使她去寻找张慧科。但是,当她知道张慧科和同村的人走散了,“迷失”在茫茫人海中,依然没有放弃寻找这个孩子。这就不仅仅是责任了吧,更多的是爱心。我们也看到,她在电视台录制节目的时候是泣不成声,表达了她对这个孩子的思念和担心。这,是装不出来的,这是她对孩子一份纯真的感情!

当她打算写“寻人启示”的时候,她掏出了仅有的6.5元,全部买了毛笔墨汁和白纸。她并不考虑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市区她该如何继续这几天的生活。她只是一门心思要找回孩子。

为了到电视台播广告,她不知走了多少路,受了多少冷落,看了多少白眼。一个乡下姑娘,没有见识,没有文化,没有基本的费用,我想是她的爱心和善良之心给予了她无穷的力量。最终她找到了张慧科,并将这个孩子带回了学校。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地位逐渐下降,而微薄的薪资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使得教师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因此,教师中消极怠工的现象日益严重,抱怨和埋怨的声音不绝于耳。然而,如果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善良的心,就不会将这些情绪带到工作中。因为孩子们是无辜的,家长们也是无辜的!我们在工作时应该时刻考虑是否对得起孩子们,而不是纠结于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工资。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除了金钱和物质之外,还有很多美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发现、去珍惜和去享受。当然,魏老师也并非完美无缺,但她身上那些可贵的品质和闪光点仍然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