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本文是一篇关于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观后感,作者在文章中分享了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和思考。

篇一:《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看过《一个都不能少》电影不知几次,每一次观赏之后,总是泪流满面。这并不是因为电影波澜壮阔的镜头与赅世惊俗的场面。它只是一部极其平凡的电影。没有名演员的参与;没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场景;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虽然导演是著名的张艺谋。

一位小学才毕业的13岁少女魏敏芝,在高教师离去学校的一段时间里,她被长领来小学校,毅然代起了课,当起了临时代课教师。依高教师的吩咐,她还能勉强维持上课。之后,她的高与她耳齐的学生,也不大听从她的管束。毕竟是年幼无知的小孩子,踩坏了高教师留给她的那几根粉笔,他们还不断打闹,还到处乱跑。县少体校选拔学生,小红(明新红)入选。小魏就是不一样意,因为高教师跟她有言在先:二十八个学生一个也不能少!还是长花了几块钱,收买了那个小子(张慧科),才找到了小红。少体校的车瞒着小魏开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后即忙抄近路飞追,最终无功而返。

张慧科不辞而别,搭车去城里,之后竟然在车站里走丢了。小魏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立马要去城里找他。可是哪来的路费呢小魏采取了学生的意见,帮砖瓦厂搬砖赚钱充当路费。千方百计筹钱,却凑不足路费。之后全班同学齐帮忙,终让小魏趁乱挤上汽车。但近城时,她却被查出未买票,被推下了车。她就步行进城。

在县城的几天几夜里,她到处打听,到处寻找,想尽一切方法。风餐露宿,把仅有的六七块钱也花去,买了纸笔,书写寻人启示。在车站广播室寻人失败之后,她竟然走进了电视台,在台长的全力帮忙下,她录制了节目,最终找到了她的学生。

电视台用两辆汽车送他们回乡。还送来了许多教具、图书、筹集了很多资金。长等一帮里的大人,又是那么地纯朴、憨厚、叫人难以忘怀;县城里的台长、老板娘又是那么的关爱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唯美的,心灵塑造是唯美的;人际之间的关爱展示是唯美的。

我还多次地被这部电影的配乐所感动。每当到了人物异常是主人公魏教师处于最为艰难的境地之时,那配乐便那么低沉、悠扬、哀怨地响起。一声声凄厉的哀鸣,正反衬出人物的无可奈何。这实在让我们声泪俱下,一片嘘声叠起。

篇二:《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让人感动的电影,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女孩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担任临时代课教师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名叫魏敏芝,她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的经济条件非常困难。但是魏敏芝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学业,她坚持要考上大学,为自己的未来打拼。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魏敏芝来到了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担任临时代课教师。她发现这里的孩子们都非常可爱,但是他们的家庭条件非常差,很多孩子都没有机会上学。于是魏敏芝决定要帮助这些孩子,她用自己的工资为孩子们买书本、文具等等学习用品。同时她还教孩子们唱歌、跳舞,让他们感受到了快乐和幸福。

然而好景不长,有一天县里的体育老师告诉魏敏芝说有一个学生可以去参加省里的运动会,但是需要有人代替他去县城报名。于是魏敏芝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个任务。她带着学生们一起来到了县城报名处,但是却发现自己的钱不够了。这时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她带着学生们去了砖瓦厂打工赚钱。虽然很辛苦,但是最终她们还是赚到了足够的钱报名参加了比赛。

在比赛的过程中,魏敏芝和学生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她们并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坚持下去。最终他们赢得了比赛的好成绩,并且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和鼓励。

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老师的伟大和无私精神。魏敏芝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只要有信念和勇气,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和挫折。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教育才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经典的教育电影,是张艺谋导演于1999年拍摄的《一个都不能少》。故事主题是关于农村、贫穷及文盲的问题。主人公是一名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以其真诚质朴的表演,演绎出感人的故事,看过之后我感悟颇深。

电影的主人公魏敏芝只有13岁,小学毕业,没有上过初中。因为高老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小学做代课老师。这里地方偏僻,辍学情况非常严重,每年都有学生辍学。原先有三四十个学生,现在只剩二十八个。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每天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的话也不听。学生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不听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捣乱,弄得教室里乱哄哄的。她不顾不问,只是守在教室门口不到时间不让走。

班里有一个名叫张慧科的同学,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辍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记住高老师临行前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打听到张慧科城里的住处,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十三岁的魏敏芝开始茫茫人海里的寻找。到了陌生的城市,她遭遇了连连碰壁。吃的是剩饭,喝的是路边水龙头的自来水。晚上,要么睡在路边,要么睡在拥挤的车站里。她写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却又写错了。听说电视上找人快,又在电视台等了一天半。每个人经过都问一声“你是台长吗?”。她不辞辛苦、风餐露宿地想尽一切办法把他给找回来,只为坚守“一个也不能少”的承诺及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终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找回了张慧科,并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得到了大量的粉笔和文具。

严格来说,魏敏芝不算老师。她只是水泉小学的高老师临时找来看管学生的。但就为高老师临走时交代的“一个都不能少”,她表现出了惊人的执着和认真。尽管她不懂教学,但“责任”——这个教师身上最可贵的精神却在她身上得到了最朴实无华也最完美的体现。她可以为找回学生而义无反顾,可以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粉笔。她将一切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真切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她的质朴和执着让人感动。

您好!这是一篇关于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观后感。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贫困山区的代课老师的故事,主人公高老师在半年没有发工资、没有钱买粉笔的情况下,对二十多个学生不离不弃;即使面对母亲病危在床不得不赶回家探望的情况下,他仍对学生放心不下,叮嘱魏敏芝好好看管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然愿意付出五十块作为魏敏芝的代课酬劳。其中,在学习委员张明献的日记里,写着高老师有多珍惜有限的物资,再小的粉笔头,高老师都舍不得扔掉这一段更让我感动。

通过这部电影,我感触很大,我告诉自己,要向里面的主人公魏敏芝老师学习,学习她坚定的信念及作为一名老师神圣的责任感,不断锻炼自己,以后争取成为一名好老师!

你好,以下是一些关于《一个都不能少》的观后感:

1. 有网友分享了看《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的感想,表达了对小魏老师和张慧科的同情和敬佩,以及对农村教育和社会的思考。

2. 《一个都不能少》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易地搬迁的故事展开,是一部紧贴我国农村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与正能量的精品力作。该剧将充分展现国家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这一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