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美观后感:反思与启示
1、精校版 精品文档看上去很美观后感500字范文5篇
看上去很美观后感500字范文一:
还记得胥红老师看完电影后说的一句话:“心里闷极了!”我想这是所有老师共同的感受。看上去很美,是一部反映幼儿园的影片,从影名上感觉应该是一部象散文一样美的电影。可从开始放映给人一种压抑的感受。影片的小主人公一出场就让人感觉到这个孩子非常有个性:被父亲强有力的大手紧紧地拽着、拖着走上高高的台阶,他一声不吭,但一直非常执拗地想挣脱那双大手。可到底是孩子呀,最终还是被送进了他很不想去的地方,方枪枪在哭泣中开始了他的幼儿园生活。
在影片里,所有的孩子都要遵守统一的规则,步调一致听指挥。如统一上厕所,穿统一的睡衣,坐得端端正正。如果表现好就可以得到小红花作为奖励。“小红花”在这里成了老师用来束缚孩子们思想、行为的工具,成了“管死你”的代名词。“尊重”、“人本化”在这里荡然无存。如果有孩子胆敢违法规则就以定会受到惩罚,如方枪抢就被关进了小黑屋里。看到这些我想,虽然故事反映的是60年代的幼儿教育,但反思幼教现状,上个世纪的那些“可怕”的事情又何曾没有在跨越四十年后的今天发生呢?或多或少我们都能从中看到我们现在教育的影子。
这部影片警示的作用在于,它让我们认识到不管身处何种年代,教育的原则首先要以幼儿为本,我们所制定的规则,实施的教育行为不是为了束缚幼儿,压抑幼儿的天性,而是要让幼儿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它也提醒我们孩子是多样的,是独特的,是需要我们理解,关爱的。不是每个教育策略都适合所有的孩子。最后它让我认识到教育,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更不是一个可怕的事情,而是一门艺术,怎样培养后代的人的艺术,一个涵养丰富内容全面的艺术,而教师就是这门艺术的缔造者和改进者,在工作做的第一线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谱写动人的乐曲。
“看上去很美”应该注释为:童年是美好的,上幼儿园也应该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但看上去很美,其实并不怎么美。希望通过我们全体幼教工作者的努力,让幼儿园生活真的很美!
看上去很美观后感500字范文二:
X月X日(周六),我镇教委组织全体幼儿教师收看了电影《看上去很美》。电影的大体内容围绕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展开。影片中的老师们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不惜采取极端的手段来对待孩子们。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现优秀,也会采取类似的方法。然而,这种做法真的是对孩子有益吗?
电影中的老师们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不惜牺牲孩子们的快乐。他们让孩子们按照固定的模式生活、学习,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这种教育方式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规矩应该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优点和不足。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引导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发展,而不是强制他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此外,电影中的老师们对待孩子们的态度也让我感到担忧。他们对孩子们严厉无情,甚至动手打骂。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反而会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我认为,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懂得关心和爱护学生,用鼓励和耐心去引导他们成长。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总之,电影《看上去很美》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反思现行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适合孩子。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的个性,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用爱心去陪伴他们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
一部名为《看上去很美》的电影,讲述了四岁的方枪枪进入幼儿园后,在老师的权威下,经历了惧怕、顺从、迷茫、觉醒和反抗等情感变化的过程。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感触动,这些平时不被人关注的不起眼的小事,实际上却有很多值得我们作为幼儿教师深刻反思的地方。在我们的工作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类似影片中不正确的教育手段。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活泼开朗,有的性格内向,有的孤僻自傲,有的顽皮霸道。然而,对于那些特别顽皮的孩子,我们有时会缺乏足够的耐心,给他们脸色看,言语过重或对他们发脾气。这样长此以往,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产生逆反心理。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我们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愿意去问他们的想法。上课下课总喜欢和那些喜欢说话的孩子交谈,这样长此一久,会使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更不愿与老师和同伴接近,心理上长时间受压抑,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自理能力差的孩子,我们不去正面引导和帮助,反而是不闻不问。帮老师做事也是总喜欢让那些能力强的孩子去做。这样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使弱者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感。
要想使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关键在于老师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我们可以把孩子比作一棵幼苗:我认为,幼儿园这个大环境就是肥沃的土壤,幼苗尽情地吸收养料。老师一个甜甜的微笑,就是给予幼苗的阳光。老师良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肥料,促使幼苗健康成长。老师温馨的话语就是雨露,滋润着幼苗茁壮成长。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和作用。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个眼神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大人眼中的小事,在孩子看来都是大事。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孩子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所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有可能毁掉孩子的一生。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孩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改进错误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方枪枪进入了寄宿生活。作为一名新生,年纪尚小,无法自理,也没有符合规矩的“条件反射”。他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却屡次遭到班主任李老师的不满。李老师被一种“光环效应”蒙蔽了双眼,只看到好学生于倩倩的优点,对她非常喜爱和赞赏,但对于新来的方枪枪所犯的错误则极为反感。即使方枪枪表现得很好,李老师也不会给予他奖励。
此外,李老师的做法也相当不恰当。在上课时,她模仿行为怪异的大猩猩,吓到了孩子们。结果,方枪枪编造了“李老师是妖怪”的谣言。最后,当李老师知道孩子们的想法后,却未加区分地将平时表现不佳的一名同学抓出去训斥。我认为这种行为极不可取。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幼儿园的老师,应当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
我发现,影片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是用斥责的方式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这也是不合适的做法。只有唐老师能够蹲下来与孩子交谈,与孩子平视,尊重孩子。我曾读过一本书叫《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书中提到,当我们蹲下来与孩子交谈时,不仅是对孩子的尊重,而且这样做更容易用孩子的视角看待世界,更容易理解孩子。
当幼儿园院长面对方枪枪对老师说脏话的问题时,也采取了不恰当的惩罚措施。她竟然让李老师命令其他孩子不要理会方枪枪,孤立他一个月。这种做法缺乏人性关怀,殊不知这样会让孩子得到的是友谊的支持,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孤独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可能会造成他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当然,我知道这部影片是很久之前的,可能现在的教育环境已经有所改善。但我相信这样的情况仍然存在。我真诚地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希望教师们能在这样一张白纸上描绘出美好的未来,而不是让他们留下污点并不断扩大。
在一个名叫方枪枪的小朋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李老师对孩子的“关爱”。然而,这种所谓的“关爱”却让方枪枪在心理和情感上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李老师将方枪枪关进小黑屋,用恶毒的语言骂他,甚至让他当众尿裤子以展示自己的“勇气”。这些行为无疑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使他对李老师产生了恐惧和厌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童年快乐和无忧无虑被剥夺,只剩下孤僻和暴力。
当方枪枪表示不想上幼儿园时,孔园长却告诉他:“在幼儿园的时候是你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然后,她让老师们把方枪枪孤立起来,不再允许其他小朋友与他说话。从方枪枪的眼神中,我们无法看出童年的快乐和无忧无虑。当他被解除禁闭回到小朋友中间时,他故意说“快跟老师说我出队了”,这是他多么渴望得到关注的表现。
故事的结局让人感到心寒,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孤独、无助和渴望关注。作为一个家长,我不会把孩子送到全托幼儿园。我认为在幼儿时期,亲子关系非常重要。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我们不能把孩子交给任何机构来教育和抚养。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关心孩子。都说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那么我们是否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爱,让爱延续?正如胡萍老师所说:“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心理、经济和时间准备,就把一个生命带到了这个世界,然后把孩子全托于一个机构,他(她)将会遭遇怎样的世界?”这值得我们深思。
总之,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陪伴。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和安全,而不是在全托幼儿园中度过他们的童年。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拥有美好的未来。
这部电影真的太棒了!我想这是所有老师共同的感受。看上去很美,是一部反映幼儿园的影片,从影名上感觉应该是一部像散文一样美的电影。可从开始放映给人一种压抑的感受。影片的小主人公一出场就让人感觉到这个孩子非常有个性:被父亲强有力的大手紧紧地拽着、拖着走上高高的台阶,他一声不吭,但是一直非常执拗地想挣脱那双大手。可到底是孩子呀,最终还是被送进了他很不想去的地方,方枪枪在哭泣中开始了他的幼儿园生活。
在影片里,所有的孩子都要遵守统一的规则,步调一致听指挥。如统一上厕所,穿统一的睡衣,坐得端端正正如果表现好就可以得到小红花作为奖励。“小红花”在这里成了老师用来束缚孩子们思想、行为的工具,成了“管死你”的代名词。“尊重”、“人本化”在这里荡然无存。如果有孩子胆敢违法规则就以定会受到惩罚,如方枪抢就被关进了小黑屋里。看到这些我想,虽然故事反映的是60年代的幼儿教育,但反思幼教现状,上个世纪的那些“可怕”的事情又何曾没有在跨越四十年后的今天发生呢?或多或少我们都能够从中看到我们现在教育的影子。
这部影片警示的作用在于,它让我们认识到不管身处何种年代,教育的原则首先要以幼儿为本,我们所制定的规则,实施的教育行为不是为了束缚幼儿,压抑幼儿的天性,而是要让幼儿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它也提醒我们孩子是多样的,是独特的,是需要我们理解,关爱的。不是每个教育策略都适合所有的孩子。最后它让我认识到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让他们在一个充满关爱和支持的环境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