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是全国著名文化旅游县,境内历史遗存星罗棋布,文物古迹多达539处,帝王陵墓3座,列陕西省18个文物大县之首。乾县在黄帝时称好畤,为祭天之所。夏朝时为雍州之域,商时为岐周之地,春秋战国时属秦。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始置好畤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建都咸阳,好畤属京畿辅地。北魏时改好畤为漠西县,隋改为上宜县,唐又改为乾县。乾县亦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唐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合葬墓乾陵位于乾县 。

根据我找到的信息,好畴县的历史沿革如下:

- 西晋(265~316),武帝初年,改扶风郡为秦国,治所在池阳。晋惠帝元康中,分池阳西部之地,再置好畴县,治城在秦汉时好畴故城南2里处,属秦国改置之京兆郡管辖。东晋、十六国(317~420),呈割据局面。这一时期,行政制度无常,好畴县曾一度撤销。乾地先后归前秦、后秦等国统辖。

- 南北朝(420~589),乾地属北魏、西魏、北周辖区。北魏太武帝始光时(424年后),改池阳为宁夷县(兼有今县东境部分地方),属雍州咸阳郡,而复设立好畴县为扶风郡治。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分好峙县西部置漠西县,以县境在漠谷河以西而得名。

- 西魏时,分咸阳郡地置宁夷郡、宁夷县属之。好畴县、漠西县统属武功郡(扶风郡废后所设)。此时乾境仍分属三县。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以前,宁夷郡曾改置为秦郡,宁夷县仍归其所辖,好畴、漠西县属武功郡未变。建德二年(573),撤销秦郡,并入咸阳郡,宁夷县即属咸阳郡。建德三年(574),并好畤入漠西县,漠西县再属扶风郡。

- 隋(581~618),文帝开皇十七年(597),改漠西为上宜县(上宜兼有今永寿县境地)。十八年(598),改宁夷为醴泉县(仍兼有今县东境之地),并分上宜置好畴县。此时乾地仍分属三县,隶属京畿之雍州(咸阳、扶风等郡废后所置)。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复废好畴,并入上宜县。是时乾境东归醴泉县,西属上宜县,隶雍州改置之京兆郡。

- 唐(618~907),高祖武德二年(619),分醴泉置好畴县,治城在今县东北6里许隋太子庄陵城。宋《长安志》载,在奉天西北6里,故址无考。唐太宗贞观元年(627),稷州废,好畴又隶属雍州。贞观八年(634),废上宜入岐州之岐阳县。贞观二十一年(647),撤销好畴、岐阳,复置上宜县。

- 五代(907~960),道一级废。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又升乾州为威胜军,领奉天、好畴等五县,上属京兆府改置之雍州。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裁威胜军,复为乾州,领奉天一县,隶复置之京兆府;好畴县别属凤翔府。明宗长兴元年(930),好畴亦归属京兆府。后晋、后汉、后周沿用前代建置 。

您好!根据我所查到的资料,北宋时期,奉天县隶属于乾州。乾州在金朝时期被废除,后来又复设。元朝时期,奉天县属于陕西布政使司,故称“直隶州”,仍辖永寿、武功二县。清朝时期,初沿明制。于清雍正三年(1725),乾州直属陕西布政使司,故称“直隶州”,仍辖永寿、武功二县。民国元年(1913),改乾州为乾县,隶属关中道,不再辖永寿、武功二县。民国十六年(1927)国民政府成立,废道,乾县直属陕西省政府。民国二十六年(1937)设立行政督察区,乾县隶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在彬县)。

949年5月,乾县解放并被归属于陕甘宁边区彬县分区。在1950年5月的时候,陕西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行政区域划分,将原有的九个专区调整为七个。在这个变动中,乾县从宝鸡专区划归到了新的宝鸡专区。然而,在1956年10月的时候,这个变动又被撤销,宝鸡专区被改为由省直辖。

随后,在1959年1月的时候,乾县、永寿、礼泉三县进行了合并,统一命名为乾县,并且直属省辖管理。不过在同年的10月,乾县又重新恢复了原三县的旧制,这次是改属于咸阳专区。

在1968年的9月,咸阳专区又被改为地区行政单位,但是其归属并未发生变化。直到1984年,实行市管县的制度,咸阳地区被改置为咸阳市,乾县也成为了咸阳市的管辖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