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歌舞片的局限性在于,它擅长反映浪漫主义内容,表达喜悦、忧伤、梦想、悲哀等情绪,而表现繁琐的尘事或思辩性题材则相对不是它的拿手好戏。但这种局限性不是绝对的,而对传统条条框框的突破往往蕴涵着一种艺术形式的新生,如目前走红百老汇的两出歌舞剧都走喜剧路线,一出讲下岗工人跳脱衣舞维生,另一出讲戏剧界的骗术,均改编自喜剧影片。

从表现手法上讲,美国的歌舞影片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在70年代以前常常雄霸奥斯卡领奖台。相比之下,印度每年生产的歌舞片恐怕好莱坞在全盛期都无法望其项背,而我国的春节联欢晚会的耗资和声势也是珠穆朗玛峰水平,但其艺术想像力和表现力连好莱坞30年代的歌舞片都不如。你若有机会看一下1936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歌舞大王齐格飞》(The Great Ziegfeld),那歌舞场面的舞台设计和调度大概会让央视的腕级编导们汗颜。

30-40年代是好莱坞歌舞片的黄金时代,那时在豪华布景及制作上已登峰造极;之后的歌舞片更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在艺术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如50-60年代的著名歌舞片均很有史诗气派。70年代后,好莱坞歌舞片全面进入萎缩阶段,传统的表现手法不再受人欢迎,创新的路子偶尔有人尝试,但并未掀起新的热潮。新片《红磨坊》在形式上作了大胆的试验,如彻底打破传统的歌舞段落化,并采取“新”歌“老”用的手法营造喜剧气氛。

以下是重构后的内容:

喜欢歌舞的朋友对以下作品应该会有兴趣,不喜欢的朋友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比如,当代大型动作片在表现手法上便受到传统歌舞片的潜移默化,如《珍珠港》的导演迈克尔·贝强调《西区故事》为他的启蒙作,而李安则坦承整部《卧虎藏龙》在潜意识中都受到李翰祥执导的黄梅调《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灵感惠顾。本文所列的歌舞片不包括动画歌舞片,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讲那也是歌舞片,而且可视为传统歌舞片没落后取而代之、但保留了传统精髓的新式歌舞片。

一、《绿野仙综》Wizard of Oz (1939)

虽然它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输给了《乱世佳人》,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它空前绝后的儿童歌舞片成就。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音符、每一样道具都已成为传世经典。现代科技大可以把特技做得更真,但谁能复制那一份纯真、那一份探索精神?谁能复制朱迪·加兰的歌声?幸亏秀兰·邓波尔没有抢到这个角色,因为她太乖巧、太做作,没有加兰那份无需雕琢的“纯”。

多罗西在铁皮人、稻草人和懦弱狮子陪伴下,踏上黄砖路,迈向翡翠城,他们在那里没有得到现成的“心”、“脑子”和“胆子”,但他们在那一幕幕奇幻的探险中,学会了如何培养内涵、智慧和勇气,也体会到亲人的爱胜于一切这个道理。

我想,全中国只有歌词翻译家薛范才能译出原文歌词的无穷妙趣。还有,我国文化可能难以接受“懦弱狮子”这样的自我矛盾。不过,既然老鼠可以由鬼鬼祟祟变成可爱无比,狮子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下形象呢?反正一切都是幻想。

二、《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 (1952)

把早期好莱坞的一些电影歌曲加以串联,再配上一个电影业由无声片转为有声片的剧情,这样的做法通常产生的是陈词滥调和连篇俗套,但此处却催生了一部充满绚丽愧宝的歌舞片。千万别把在雨中唱歌联想成凄凄惨惨戚戚,本片的情调犹如雨后的彩虹,流光四溢,那歌那舞是如此令人酥心,那喜剧是如此天真、开怀,能扫清你心头的任何阴霾。 本片是舞蹈大王金·凯利(Gene Kelly)精心杰作之作,尤其是他在雨中自导自唱自跳的主题曲。若他一辈子只创作了这一段音乐作品也会流芳百世。记得几年前他去世那天,美国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讣告没有一个字总结他的生平或综述他的成就,只是把这一段完整地放了一遍然后打出“金·凯利今天去世”的字幕。本片又译为《万花嬉春》。

《红菱艳》(THE RED SHOES)是一部1948年的电影,讲述了芭蕾舞女演员维多利亚·佩姬(Victoria Page)在芭蕾事业和爱情之间纠结的悲剧。电影原名为the Red Shoes(红舞鞋),是对安徒生恐怖童话《红舞鞋》的创造性改写。

这部英国影片是罕见的、能将舞蹈语汇天衣无缝地融入电影语汇的作品,也是芭蕾舞爱好者的最爱。它讲述一个芭蕾舞女演员的痛苦抉择,她必须挣扎在一个具有强烈占有欲的音乐天才和一个排斥爱情的制作人之间,她的舞蹈不是才华的眩耀,而是情感的体现和升华。

影片有大段的舞台表演,但因为处理手法实在高超,非但一点不枯燥,反而对门外汉也能产生吸引力。女主角妙曼的舞姿、摄影和美工的丰富想像力尤其值得称道。

七、《奥利佛》 Oliver! (1968)

这是20世纪最后一部得奥斯卡大奖的歌舞片,改编自狄更斯的小说,又译《孤雏泪》。照理说,讲一名孤儿学当小偷的故事似乎跟载歌载舞无缘,但片中的歌舞不仅处理得当,而且妙趣横生。

本片由凯罗·瑞德执导(他曾执导经典名片《第三个人》),镜头调度非常灵活,完全摆脱了以往用一两个机位记录全过程的死板方法。影片的整体感觉也非常统一,不像某些作品有明显的精彩和缺陷或者戏剧元素跟歌舞元素格格不入的现象。

八、《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 (1964)

这是朱丽·安德鲁斯在银幕上的处女作,扮演一个跟她次年主演的《音乐之声》几乎相同的角色。1910年伦敦一个死气沉沉的中产阶级家庭,一个从天而降的保姆为两个孩子带来了幻想和欢乐。

影片不仅歌曲非常出色,一点也不亚于《音乐之声》,而且特技也属一流。尤其是真人跟动画共舞的段落在当时具有创新意义。

九、《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1964)

这部共获八项奥斯卡奖提名的歌舞片其实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作品,故事改编自萧伯纳的剧作,讲一个伦敦卖花女如何经过一个语言学教授的调教摇身变为高贵女郎,最后教授不自觉地爱上了自己的“杰作”。

影片在词曲方面写得非常棒。但玩弄英语口音及英国贵族式典雅似乎跟现代中国观众相隔甚远。

十、《燕特尔》Yentl (1983)

挑选十大歌舞片若忽视了从征服百老汇舞台、到电视屏幕和大银幕、最后当上好莱坞导演的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那真是罪过。在此我们没有选她的成名作《滑稽女郎》,而是选择了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格(A.J. Cronin)的《燕特尔》。原因有两个:1、本片的故事有点像梁山伯与祝英台;2、影片对歌曲的处理已完全摆脱了传统的“停戏唱歌”方式;歌曲出现得极为自然仿佛是水到渠成的戏剧独白。

燕特尔是一部1983年的美国浪漫音乐剧情片,由芭芭拉·史翠珊执导、联合编剧、联合制片并主演。该片改编自艾萨克·巴舍维斯·辛格的短篇小说《叶特尔:犹太教书童》,讲述犹太人女子杨朵在二十世纪初的东欧,为了追求梦想而女扮男装去求学的故事。影片中,燕特尔最终跟一个不明真相的女孩发展到“洞房花烛夜”,三角矛盾的和解包含着许多痛苦的抉择,完全脱离浪漫派的“皆大欢喜”结局(她还女儿身后,孑身一人出走海外)。

在《窈窕淑女》拍摄期间,赫本的角色被转变成了“婆婆”。这部由端庄的英国女演员朱丽·安德鲁斯领衔主演、伦敦和纽约舞台热演的歌舞剧,虽然歌艺和演技都比赫本要出色一些,但她的外貌却逊于赫本许多。

电影公司老板在决定将该剧搬上银幕时,不顾众人反对,放弃了安德鲁斯而选择了赫本。尽管赫本在剧中的表现很出色,但她的歌喉仍无法达到该剧的要求,最后只好请别人来代唱。

与此同时,迪斯尼影片公司的老板迪斯尼亲自邀请朱丽·安德鲁斯出演一部全新的歌舞片《欢乐满人间》。安德鲁斯的精湛歌艺和演技令好莱坞为之震撼,人们开始意识到她错失主演《窈窕淑女》的机会是多么不公平。因此,在当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尽管《窈窕淑女》获得多项大奖,但最佳女主角奖项还是颁给了初登银幕的安德鲁斯,而赫本则未能获得提名,显得有些尴尬。当然,赫本争取好角色并没有错,这只证明了当时的老板们缺乏远见和洞察力。

次年,安德鲁斯又出演了一部经典歌舞片《音乐之声》。然而,她的成功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因为从此以后,她就很难摆脱保姆或家庭教师的形象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