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创投项目的特色是立足本土、放眼海外。创投项目设立12年,我们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项目扶持孵化的道路,基本上就是立足本土、放眼海外。比如,去年北影节跟香港国际电影节达成了合作,今年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就推荐了4个非常优秀的项目来参加北影节创投。未来,我们会引进更多的海外优秀项目,来丰富创投的国际性,这可能是北影节区别于其他国内影展创投环节的一个比较鲜明的特色 。

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单元的终审评委阵容由陈可辛领衔,与评审团成员张冀、姚晨、文牧野、黄轩一起发掘新人新作,鼓励青年影人共同探索合作新模式。总计报名项目874个,23个项目进入最终的终审路演环节,其中《预报有雨》项目揽获“评委会特别推荐项目”“最佳原创剧本项目”两项荣誉;《河州》获今年特增设的“评委主席推荐项目”。此外,本届北影节创投单元首次增加“首席制作人”团队,力求为创投项目团队带来更多的行业视角。

本届北影节北京市场以兼顾电影艺术性和市场前瞻性为发力点,组建了近几年国内电影节的最强创投终审评委阵容,并首次增设“首席制作人”团队。其中,终审评委会由主席陈可辛,张冀、姚晨、文牧野、黄轩组成,他们共同决定七大荣誉的归属。 “首席制作人”团队则由头部影业负责人组成,他们凭借自身精准、专业的市场眼光,共同评选出“最具市场关注项目”为《胆小的“龙”》。

本届北影节共吸引了874个项目报名,再创历史新高。经过初审和复审评选,有23个项目进入最终的路演环节。其中,关注女性题材和老年题材的项目增多,反映了创作者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如果是听了路演介绍的话,也会跟这些作者产生一些情感的共鸣。总体上类型还是比较丰富的,有爱情的,有家庭关系的、亲情的、友情的,包括犯罪悬疑类的都会涉及。

NBD:什么样的项目容易获得评委的关注和青睐?

郝洁:

评委会多元分析,比如说在题材类型上、主题表达上、完成度上是否有突出的表现;路演的时候,评委们也会综合考量项目的可执行性,最终是否能完成拍摄,后期能否发行,能否在大银幕上跟大家见面等。

NBD:今年的创投项目中增设了“首席制作人”团队,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郝洁:

今年是第一次加入了首席制作人团队,主要是为了丰富北影节创投的培养体系,让更多青年影人能直接和头部的影业高层接触。

首席制作人团队可以带来投资,如果这个项目他看上了或者觉得有潜力,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洽谈,可能会给项目一些帮助,不管是资金上的还是服务上的,还是意见上的,还是未来海外发行上的,来帮助打通项目成长的各个环节,让剧本到院线距离更近一步。

NBD:相对创投项目中其他投资人,首席制作人能为影人带来哪些新收获?

郝洁:

我们现在请的这些首席制作人都是头部影业的老总,比如博纳影业、华夏影业、华纳影业、万达影业,还有(央视)电影频道的等,他们不管从经验上还是资源上都相对更加丰富。

NBD:首席制作人团队或者投资人对投资青年导演有什么样的态度?

郝洁:

大家都是很积极地想扶持和寻找好的青年影人苗子,因为现在市场上特别稀缺的就是好的剧本和创意。创意为王、内容为王,拍电影不是堆砌很多的大腕、很多牛的团队,最重要的是我们拍什么样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否在市场上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各大电影节包括北影节的创投环节会涌现出一些好的剧本或者是有潜力的剧本,首席制作人在发掘潜力的同时,把剧本推向成熟。

年轻人是未来,中国电影需要有后备力量,电影才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才会源源不断地有好电影涌现,而不是去吃老本。我们展映经典电影、4k修复电影,那当然非常重要,但是我们还有一个使命就是挖掘新的导演和新的优秀作品,在北影节的平台上和影迷见面。

演员、导演、投资者......

在舞台上跳舞的电影人是他们的共同身份。

自2011年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始,至今,北影节已经举办了13年,期间从未间断。从被动选片到聚焦大片再到主动策展,北影节早已是一票难求。

从北影节的一路成长,也可以窥探中国电影十多年来的跌宕起伏。2010年,中国内地全年票房突破1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华语电影备受瞩目,电影类型不断增加,投资市场火热。2012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2015年2月,中国内地实现40.5亿元票房收入,首次单月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电影市场。2020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204.17亿元 $=204.17$亿元,观影人次达5.49亿次,超过北美成为全球最大票仓....

疫情三年,中国电影在高速发展期受到重创。三年后的春天,北影节线下开幕,中国电影的春天也从这里重新出发。

崔岩表示:疫情三年,太多地方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尤其对影视行业冲击特别大。这三年里,尽管有很多困难,但北京国际电影节没有停办。到了今年,我们认为一定要恢复到线下。春节档的开门红给了市场极大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再像前三年一样只是口头上鼓励。要有一些关键动作。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去年北影节是在8月份举办 ,今年回到4月 ,相当于不到一年的时间要办两届电影节 ,压力非常大。前九届电影节都是在4月份举办 ,“春天来北京看世界最好的电影”,是北影节的slogan 。再次回归4月 ,就是想给业界一个反馈:中国电影产业要复苏了 ,电影的春天又回来了 ,我们又可以在线下见面了。蛰伏了三年 ,现在我们要让蛰伏的力量在春天迸发出来 走起来走出去。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与影迷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从第一届活动时的几十万票房,到现在的上千万票房,从最初只观看少数热门影片,到现在可以观看大量电影,包括一些一票难求的经典影片,以及一些在网上查不到资料的创意影片。这些都表明我们已经与影迷建立了一种互动和默契的关系,这种信任度是非常难得的。

与此同时,影迷们的心态也变得更加平和。他们更多地将北影节视为一场同好者的聚会,一场盛大的节日,而不是为了抢购热门电影门票而焦急不安。即使不能抢到热门电影的票,他们也能欣赏其他电影,并从中感受到快乐。

那么,与其他电影节相比,北影节的特点是什么?崔岩表示:“我们的主旨是‘共享资源,共赢未来’,重点在于一个‘共’字。作为工作人员,我们就像是平台的搭建者,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平台搭得特别稳、特别结实。搭建完成后,我们就会撤离,让舞台上的演员、导演和投资者尽情展现自己。”

他还期待着:“未来,当人们谈论起中国电影的交流时,首先想到的就是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