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力在醒来后,四处寻找他的保护神奶奶,甚至光着脚跑出去,冒着大雨一路狂奔,撕心裂肺地哭喊,但再也没有喊回他的奶奶。这个6岁的小男孩从出生便与父母分离,由爷爷奶奶抚养。
奶奶每天提着几个鸡蛋,抱着他穿梭在村里几个刚生过孩子不久的家庭里,用鸡蛋换来孙子的一顿饱餐奶,文力是喝着百家奶长大的。渐渐地,文力长大了,奶奶一直把他当作心尖肉宝贝着。早上吃饭时,正在读书的小叔和小姑看着他吃鸡蛋,馋得直咽口水;文力和村里的孩子打架,奶奶领着文力气势汹汹地去找人家算账;文力看见小叔荡秋千好玩也吵着上去玩,被奶奶发现,奶奶将小叔打了一巴掌......文力的童年,在奶奶的呵护下,在村里小伙伴们的陪伴下,是幸福快乐的。
唯一让文力困惑的是:为什么别人的爸爸妈妈在家里,我的爸爸妈妈在照片里。奶奶指着照片上的两个人说文力的爸爸妈妈在美国,文力的爸爸妈妈在美国读博士。文力的爸爸妈妈给文力寄来了新衣服,文力的爸爸妈妈写信问文力了,文力的爸爸妈妈......但是在文力的心中,爸爸妈妈就是活在照片里。
6年以后,文力的爸爸妈妈终于从照片里走出来,出现在文力的眼前。第一次见面,爸爸摆起家长的面孔说教文力,文力直接来了两句:“瘪犊子”。从此,文力安静的童年便起了波澜。爸爸妈妈要把文力接走,文力死活不上车,几天后奶奶陪着文力去了文力在县城的家。
奶奶要去厕所,文力抱着奶奶的腿,生怕奶奶跑掉。文力睡觉时,奶奶陪着他;最后文力睡着了。醒来后,却找不到奶奶了(奶奶被爸爸偷偷送回了老家)。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最黑暗的一天:我不仅失去了奶奶,这一天还失去了我的家。6岁的文力心中的家,是在那个小山村,在爷爷奶奶身旁。
于是,文力无奈地开始了在新家里与爸爸妈妈的新生活。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从不叫妈妈,也不叫爸爸,在貌似严厉的爸爸面前装出温顺的样子,却瞅着爸爸出门的背影翻白眼。他与妈妈也不交流,从不主动说话,他也融入不到楼下孩子们的群体里,他唯一的朋友便是楼下一个刚搬来的邻居小女孩。
有一天,他跟小女孩说:“这里不是我的家。”妈妈在焦虑中,不惜请假在家陪孩子。文力第一次叫“妈妈”是为了让妈妈给他买楼下小朋友那种小火车,妈妈激动地哭了,不顾爸爸的阻拦带着文力去市里买了小火车。彼时的文力明白了:只要叫声妈妈在这个家里就有了保护伞,只要联合妈妈对付爸爸,就能战无不胜。
这段文字讲述了一个关于父爱和童年的故事,以及如何正确地陪伴孩子成长。爸爸为了讨好文力,买来冲锋枪,但未能如愿。爸爸在文力眼中太严厉,太能说教,太照本宣科教育孩子,但他从未食言过对文力的承诺,周末回家看奶奶。电影《别碰我的童年》中的镜头是晚上发高烧的文力被爸爸抱起,一路狂奔至医院挂针并陪床,醒来后的文力叫出了“爸爸”。这部电影主题直指从小缺失父爱母爱的留守儿童,在隔辈亲的爷爷奶奶的溺爱中成长,回到自己父母身边后磨合困难,甚至难以管教至家长措手不及。孩子幼小时缺失的父爱母爱及管教,后来是很难弥补的,因为成长是有保质期的。所以孩子尽量放在自己身边生活及教育,不要为了自由和省事直接扔给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陪伴才是最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