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我们感知世界、与他人建立联系的重要桥梁,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然而,对于听力受损者来说,这个充满声音的世界却如同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纱幕,变得模糊不清。幸运的是,科技的飞速发展已经为这些患者带来了希望之光。

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提醒我们关注听力健康。今年全国爱耳日的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近年来,人工耳蜗和助听器成为了听力受损者的两大得力助手,而对这两个耳熟能详的听力辅助工具,你了解多少呢?

人工耳蜗,一种通过手术植入体内的电子装置,能够神奇地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而刺激听神经,为那些极重度听力损失的患者带来了近乎正常的听觉体验。而助听器,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声音放大工具,为中度到重度听力损失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无需手术。

选择哪种设备更适合自己?这成为了许多听力受损者面临的问题。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符秋养表示,选择人工耳蜗还是助听器,需要根据患者的听力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抉择。对于听力损失严重而助听器效果不佳的患者,需要选择人工耳蜗。而那些听力损失程度较轻的患者,则可以选择助听器。但无论选择哪种设备,都需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适应和训练。

听力辅助设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也是至关重要的,符秋养医生强调,助听器需要定期清洁以防止灰尘和污垢的积累,并根据听力损失的变化进行调整。人工耳蜗虽然植入体内的部分不需要日常维护,但体外的部分也需要定期清洁和保养,同时避免外部碰撞。此外,无论是助听器还是人工耳蜗,都应避免暴露在过度潮湿或过热的环境中以防损坏。

关于网上流传的助听器会越戴越聋的说法,符秋养医生明确表示,这是不科学的。助听器是根据听力损失情况来配置的,只要进行科学的验配,并遵医嘱,就不会对听力造成损伤。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只要他们还能听到声音,就不必急于配备助听器,可以等到听力完全丧失时再考虑。然而,符秋养医生对这种观点并不认同。他说:“一旦听力损失影响到日常生活,应当尽早选配助听器为宜。听力损失时间越久,所导致的伤害越大。”

对于预防听力损伤,符秋养医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首先,要控制并尽可能消除噪声源,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在嘈杂环境下工作的人。如果无法避免噪声环境,个人应做好防护措施,并定期接受听力检查。此外,减少使用耳机,并控制耳机音量的大小也是关键。在洗澡或游泳后,特别要注意保持耳道的清洁与干燥,以防止中耳炎等耳部疾病的发生。

除此之外,家庭中的老年人听力健康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老年人是听力问题的高发群体,听力损失不加以干预不仅会影响他们的社交和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孤独、抑郁等情感问题。这部分老年人可能会逐渐回避与人交往,害怕参与社会活动,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和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可能增加老年性痴呆的风险。

对于老年人来说,听力损失不仅仅是听觉的问题。它与身体的其他功能密切相关,如行走速度、反应能力和警觉性。听力损失可能导致老年人行走缓慢、步态不稳、容易摔倒,并增加住院率和死亡率。因此,老年人的听力问题需要特别加以重视。

【指导专家】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 符秋养

【通讯员】魏星 吴丽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