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驰的《西游记》系列电影作品在剧情内核与精神价值上几乎与原作互不相干,在当时的电影市场也未见轰动效应,还一度受到媒体舆论的批评。从《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到《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这两部《大话西游》系列电影作品在剧情内核与精神价值上几乎与原作互不相干,在当时的电影市场也未见轰动效应,还一度受到媒体舆论的批评,直到影片经由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方式的传播,才在大学生与草根青年中赢得了口碑。

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再一次将《西游记》搬上了银幕,这一次,在特有的周氏喜剧的风格上,中国最“老少咸宜”的神魔传说以一连串充斥着戏仿、拼贴、恶搞和无厘头的闹剧形式被表现出来。尽管影片中“少儿不宜”桥段设计的讨论不绝于耳,甚至引发了中国电影分级制度的呼吁,但是影片本身却获得了极为惊人的票房成绩。

如果说从《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开启了周星驰对《西游记》重新解读与诠释的道路,那么《西游伏妖篇》则依旧是对传统经典故事在当下持续性的颠覆改编。

徐克和周星驰合作的电影有很多,其中包括《西游伏妖篇》 ,《功夫》,《西游降魔篇》,《小刀会序曲》,《梁祝》等等。他们两人的合作被称为“王终见王”式。

《大话西游》系列电影的出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也迎合了70后、80后生人对新兴文化消费的需求。与此同时,消费主义、草根文化也逐渐占据了大众文化的主流空间。到现在,消费主义已然成为了最为主要的时代特色,从周星驰开始的这种开创性的颠覆改写一直延续至今,单单是2016年广电总局官网上公示的新片备案就有近26部。

不难看出,这些改编都或多或少采取了周星驰的相关套路,一改央视版《西游记》的传统,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以及戏剧冲突上也都与原作相去甚远。这确实反映出中国电影行业的问题,那就是优秀原创故事的短缺 。

随着电影市场的繁荣,许多改编自《西游记》的影片赚得盆满钵满,有利可图,因此不断投入拍摄。然而,这也暴露出国产片原创能力低下的现象。由于创作上的缺失,从经典小说到网络文学,各类IP被翻拍无数次。尽管如此,《西游记》在IP市场中的地位依然无可撼动,几乎没有哪一个IP能与之相提并论。这个在民间流传了上百年的传奇神魔故事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再加上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使得改编呈现出不同的创作层面,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度。

在不同时代背景和社会氛围中,经典改编如何折射出文化传承的变迁和社会症候的转型,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些经典故事是古人留给现代人的文化瑰宝,不仅历久弥新,而且成为了当下市场被不断挖掘并呈现的故事原型。随着科技的发展,86版《西游记》中那些粗略的视觉效果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市场的需求。然而,老一代影视创作者在当时艰难的环境中,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创作出了属于几个时代记忆的经典之作。虽然当下的科技手段能够超越之前,但却无法复制之前的经典与辉煌。

尤其在资本源源不断地注入电影产业的当下,面对消费主义的喧嚣与盛行,电影人需要直接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到来的“娱乐至死”的现实。这也是有人诟病周星驰一直在消费西游情怀的原因所在。人类有追逐娱乐的天性,但不能一味追求娱乐,影视创作者也需要保持警醒:不要用不断复制的景观刺激消费大众;不要沦为金钱的附庸,让作品成为贩卖情怀后稍纵即逝的视觉消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