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周星驰编剧、徐克导演的《西游伏妖篇》,我走出电影院,由于日落早的缘故,天上挂了半枚月亮。看到这月亮,我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了一个词组:烟熏月光,然后发现它跟刚看完的电影异常相配。既有这么一个有趣的词组,不以此为标题写一篇文章有点可惜,于是就有了为《西游伏妖篇》下笔的理由。

什么是对周星驰的期待?至今仍会常常用周星驰上世纪90年代的片子作为消遣的我,对这位现下已被封神的喜剧之王其实只有非常简单的期待:搞笑、无厘头。在我看来,周星驰的闪光点在于他的表演、桥段,和台词能够把我逗笑。至于他执导或责编的电影有什么高大上的主题思想,我很少去追究,因为我觉得他的主题来来去去不过都是表达小人物的辛酸,讽刺位高权重者的虚伪,以及歌颂底层人士终于出人头地的理想罢了。这些表达虽然真实又真诚,但可以说是几十年来如一日,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挖掘或者称颂的。

所以总体上,就21世纪周星驰的作品而言:《功夫》我极其满意,因为我笑得差点背过气去;《长江7号》我也很满意,因为我笑得前仰后合;《西游降魔篇》我还算满意,因为我也笑了,尤其是空虚公子出场和某个角色脖子喷血那两段,笑得我妈都忍不住问我“有那么好笑吗”。至于《美人鱼》则可以说是让我比较失望的一部,因为我没怎么笑,而且觉得桥段好旧。

到了《西游伏妖篇》,我的反应跟之前所有的电影都有所区别,从前都是哈哈大笑,这次倒是有了很多忍俊不禁。令人惊喜的是,虽然在剪辑和分镜上有好几处我认为不该出现的断裂,剧情有些地方也走得略显勉强,但这部电影对师徒四人的人物塑造却立体得很,即便在如此大量的特技当中,人物个性依旧没有被喧宾夺主。人物的个性立得越鲜明,嘲讽的力度就破得越强,从而有了笑料。唐僧的油滑虚伪、孙悟空的火爆冲动、猪八戒的小人色心、沙悟净的蠢钝木讷,都各自撑起了不少笑点。

例如在唐僧对九宫真人说“我想问你一个非常不成熟的问题”时,我就忍不住“噗嗤”了一声,因为猛地想到了90年代那个装模作样的周星驰,这句显然是他饰演的人物会说的台词,油腔滑调的同时又自曝其短。

《西游伏妖篇》是一部由华谊兄弟出品的古装魔幻喜剧片,由周星驰监制,徐克执导,林更新、姚晨、林允领衔主演。这部电影讲述了唐三藏在上集感化了杀死段小姐的齐天大圣,并收其为徒后,带着孙悟空、猪八戒及沙僧,一行四人踏上西天取经之旅,路途凶险,除魔卫道的故事。

影片的色调以灰蒙蒙或者干脆暗黑到底的色调为主,比较亮眼的色彩集中在比丘国的情节里。同时比丘国场景里那种过度夸张的孩童化又时时透出一股子诡异。

在暗黑氛围中,我对片中多次出现的月光印象深刻,这也是为什么我看完电影出门后会留意天上的月亮并想到“烟熏月光”的原因。周星驰执笔,对人物进行不遗余力的嘲讽和自嘲;徐克执导,为电影支起波云诡谲的怪异形态——二者结合,使得周氏电影中落魄悲情的味道减弱,又为徐的搞怪风格添上了更加文气的黑色幽默。我感觉到的是周“毫无办法却仍然不妥协”的苦笑,和徐“管你干嘛反正我玩得过瘾”的任性,于是就有了“凄凉月光被冲天的浓烟熏得变了色,幻化成徐老怪一个又老又皱的鬼脸”的奇异画面。

当然,这部电影还是有不少缺点的,比如前文提过的部分分镜剪辑不顺,某些情节推进略显牵强,台词配音和演员对嘴脱节明显,概括说来就是不够细心不够精致,在特效上费了大功夫,在基本要素上却有点掉漆的感觉。

总的来说,在爱丁堡看的普通话版《西游伏妖篇》,既满足了我怀旧的小心思,又让我惊喜于徐周组合带来的突破。私以为周星驰这次找徐克跟他一起合作《西游》的续集是一个很明智的举措,《美人鱼》的陈旧感让我不得不怀疑周的创作已经到了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而《西游伏妖篇》无疑为这种陈旧感翻了身。

网上很流行用谁谁谁“跌下神坛”来形容对经典大导的新作感到失望的心情,王家卫的《摆渡人》让文艺青年大跌眼镜,周星驰和徐克的《西游伏妖篇》也让不少人又一次拿“大神不再”来说事儿。我觉得吧,把王家卫这种走文艺唯美路线的导演说得“神”起“神”又落尚且不算太别扭,对周星驰说什么“欠电影票”、“不再封神”就有点无厘头了,毕竟他本就不是什么“神”,最多是个不得志又不甘心的草莽英雄罢了,也拍过不少无甚营养的商业片(也许还有人把那些片子奉为“神作”呢),何必把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投射到他的身上呢?

二刷有感

看第一遍的时候是2D,因为特效蛮有趣,所以我又买了一场3D版的。二刷后又多看出来了一点意思:

1. 虽然我不在意主题,但这部电影看仔细点就可以发现还是有主题的,而且个人认为其表现手法比之前周星驰自己执导的电影都要好一些(好在哪儿详见第四点关于人物塑造的看法)。随心随性vs.无痛苦无牵挂,二者相互对立拉扯,最后如来一如既往地是最具压倒性力量的答案——这个主题跟《西游降魔篇》呼应,而且比前篇要深刻了一层,体现了周星驰在思想上的转变,我觉得创作者的话语声在这部片子里还是很突出的,并不是一味为炫技而炫技。

电影《西游降魔篇》中,师徒四人的关系与以往香港黑社会电影的风格相仿,让人联想到如果这部作品由杜琪峰执导,可能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然而,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对这一点进行深入挖掘。

过去的周星驰电影,我坚决只观看粤语版,因为国语配音会让我出戏。而且从上世纪90年代周星驰的大量电影来看,粤语台词本身就是笑点,而这些笑点并不容易被国语完全还原。这一次我看的是国语版,一方面是因为爱丁堡只有国语版,另一方面是因为演员们基本上都说国语,这样就不存在出戏的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在第一次观看这部电影时就对其产生了亲切感和怀旧感,这让我感到有些奇怪。在二刷之后,我明白了原因:因为这部电影的整体风格以及其中的许多桥段都与1996年的《大内密探零零发》相互呼应。

总的来说,这两部电影都采用了暗黑怪异的风格,并以现有的嫌隙为“离间计”的可能性提供了基础,而“离间计”最终又落入“反间计”来体现主题思想。在细节上,我还记得以下几点:首先,唐僧在小人国的梦里被颁发“终身成就奖”,这个与《大内密探》片尾的颁奖典礼相呼应;而前者获得“终身成就奖”时的虚荣心被剧情狠狠嘲弄了一番,这也与后者中零零发未能获得“最佳男主角”相呼应;其次,在介绍出品方和创作人时,唐僧拼命逃跑,猪八戒大字型转圈圈、沙悟净半人半鱼诡异游泳、孙悟空到处乱窜,这与《大内密探》片头特工剪影做出的各种黄暴搞笑动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接着,孙悟空对抗红孩儿时背后的旗帜组成的大风扇与《大内密探》中的手动“机翼”相对应;最后,比丘国国王的后宫有“佳丽三千”,而《大内密探》中的皇上也有类似的烦恼。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恶评如潮,但有些恶评让我感到困惑。有人认为故事讲得糟糕,但我认为通顺,只是采用了章回体和非线性叙述方式,而章回体的连贯性关键在于主题一直贯穿其中。比丘国部分体现了师徒四人之间的“恶”,比丘国开始是“随心随性”的诱惑,小善的出现是对“恶”的引导和进一步扩散(如九宫自己所说),到最后的反间计实际上是否定随心随性,追求无痛苦无牵挂境界的体现,而结尾那个看似戏谑的“到底有没有动心”,其实暗示的是“恶”始终在人心。中间插播的回忆桥段可能是为了照顾没有看过第一部的观众,而且插的方式和点都很通顺,不会让人感到不适。

另一种批评是人物塑造扁平,但我觉得周星驰在这部电影中在很多角色的塑造上下了功夫,与他之前的作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以前的电影中,角色的性格往往只靠“二缺”来制造笑点。而在这部电影中,唐僧师徒四人的性格非常鲜明(如前文所述),笑点是紧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建立起来的;此外,四人之间的纠结、不耐、怒火也能够与九宫真人那种“随心随性”的平和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为前面提到的主题增加张力。平心而论,我觉得在人物塑造上,周星驰比他自己是有了不少进步的。

在特效方面,也有很多人批评太多太频繁,看起来累。然而,我却觉得那些特效非常炫酷,尤其是孙悟空与红孩儿大战的那一段,震撼无比;还有最后战胜九头金雕,佛祖现身的那一段,宇宙感很强,画面非常漂亮。此外,筋斗云的造型我也很喜欢;在3D版中,看到孙悟空踩着筋斗云飞来飞去躲避九头金雕召唤的“如来”,我心里忍不住嘀咕了一声:这真的很徐克。

写了很多字,这是我真心觉得这部电影拍得不错的原因。至少我感觉到徐周二人是用心制作的,并非仅仅为了圈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