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静静的嘛呢石》之后,万玛才旦导演第二部纯藏语对白的剧情长片《寻找智美更登》问世了。很多人或许对“智美更登”这个名字很陌生。“智美更登”是八大藏戏之一《智美更登》中的主要人物。这部藏戏取自佛经故事,塑造了智美更登王子乐善好施的形象,宣扬了慈悲与宽容的精神,智美更登也由此成为藏族精神世界的某种象征。

本片延续了导演朴实、冷静、自然的风格,不追求电影表现技巧的多元,而是用最简洁的镜头语言,记录下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呈现出藏区生活的真实面貌。以前关于*的影像多少都有点神秘色彩,万玛导演用最真诚的心揭去了这层面纱,解除历史的误读与遮蔽,还原了藏区生活的质感。影片一开始的画面近乎凝固,只有逐渐传来行驶的汽车声和渐强的藏族音乐标识影片的进行。汽车在蜿蜒的公路上盘旋,高原民族的生活画卷由此展开。炊烟袅袅,村落在巍峨的群山间铺开;河水潺潺,流淌着岁月的安稳。门前的小孩热情地朝陌生的汽车挥手,老人虔诚地转经不停。出于真实表达的目的,彻底摆脱汉族人视角和对藏族猎奇的心态,全片采用实景拍摄和纯藏语对白。如同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般的写实风格,带我们走进了原汁原味的藏族生活世界。

认真观片后,就知道我的标题并非悖论。影片的情节和表达看似简单,却意蕴深邃。在平淡无奇的镜头下,呈现了一个“戏中戏”的结构;在波澜不惊的记录下,多条线索已悄然展开,充满着叙事张力;在对最日常的生活表现中,悄然完成了对宏大主题的思考。

关于爱情:刻骨铭心的华丽转身

影片最易为观众感知的就是关于爱情的叙述,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汽车一路行驶,导演们在寻找智美更登演员的途中,从另一面读解了这个古老的故事。王子智美更登和妃子曼达桑姆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年,他们的爱情在王子施舍妻儿与眼睛的过程中展示了宽容与大爱的美。

作为剧中的主要人物,老板的初恋故事贯穿了整个寻找过程。影片取材于生活原型,非职业演员的表现自然真实,没有过多的雕琢,让人感觉亲切。导演尊重讲述人和故事本身,用朴素的镜头语言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虽然讲述看似平淡无奇,但却能让人想象当初的撕心裂肺。

用老板自己的话说:“这个女孩儿带走了我一生全部的爱,到现在也忘不了她。”老板曾经是一个僧人,还俗后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女孩儿,两人相爱并许下了海誓山盟。然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当老板赚到足够的钱去提亲时,女孩已经嫁给了别人。在讲述中,既有两人相识、相恋的甜蜜,也有相爱却不能厮守的心碎,感染着每一个听故事的人,同时也让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反观自己的感情态度。

当一行人到达女主人公现家门时,老板、导演、摄影师和蒙面女孩都伫立不动,没有多余的语言,只是抬头静望她的家门,有一种仪式般的庄严感。每个人都在这个仪式中完成了对爱情认知的一个转变或者升华,这是一次特殊的“成人礼”。

老板华丽地转身宣告仪式结束,把大家从无限的回忆中拉回现实。谁都清楚,他早已心碎满地。这个转身的震撼一直持续到影片结束。蒙面女孩对于爱情态度的转变也正是受老板初恋故事的影响。即使结局有时并不完美,老板和他的初恋情人最终并未走到一起,但相信谁都不会后悔有这样一段铭心刻骨的经历。

正如老板自己所说:“爱情有时候就是一种神秘的感觉。”所以在歌舞厅里,他会为了维护蒙面女孩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而与不相信有真爱的醉酒歌手发生激烈冲突。接近尾声时,老板接到了妻子的电话,言语间充满了对妻儿的关心和爱护。这时流淌着温暖的感觉,他收获了新的幸福。

这是美好的希望。对于每个人来说,爱情都会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选择宽容与放手未必不是真爱。

《曼达桑姆》是一部讲述爱情的电影,其中蒙面女孩儿卓贝成为了表达这一主题的重要线索。尽管我们最终未能见到她的真容,但从剧团负责人口中得知她是村里最漂亮的女孩子,也是附近一带演曼达桑姆最好的一个,能把曼达桑姆演活了。她虽然言语不多,但蒙面带给我们的神秘感以及执着寻找前男友的结果成为了影片的悬念,使得影片吸引力大增。

在老板讲述初恋故事的过程中,卓贝只是安静地倚着车窗,眼睛望向窗外的风景。然而从她变换的眼神中可以读到她的心思,她已沉浸于老板讲述的故事中,清楚地记得发生的每个细节。这一路上,车窗外的风光无限,但导演拿捏有度,不会因为过多的风光渲染而削弱对现实思考的深度。卓贝的心理在悄悄变化。自她出现就在不断猜想女孩见到前男友的场面种种,最后蒙面女孩儿终于见到昔日的情人,但两人在学校操场嘈杂的环境中交谈不久即离去。追寻了一路,卓贝却最终选择坐上回村的汽车,放手离去,留给男孩一脸的迷茫和那条蒙面的头巾。她再也不需要这头巾了,一如老板的转身,她领悟了爱情的真谛。她做了一次真正的曼达桑姆,用最大的宽容去成全爱人,放开手,阳光灿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片中的导演也不例外。电影里,导演的手机多次响起,虽然每次铃声都是:“阿爸,阿妈来电话了。”但几次通话,却显示出导演情感变化轨迹。第一次铃声响起是在到达的第一个村子,虽然此行的目的是寻找智美更登的演员,但这时老板等人与村里演员的对话成为背景,镜头对准导演通话时来回的踱步,显出他些许的焦躁。并不能听清谈话的内容,但这无疑又构成爱情叙事的另一线索,导演家里出现了什么情况?第二次铃声响起,因为通讯信号不好,通话未成功。从车上人的谈话中我们知道,导演一路上电话不断,可能有一些家庭内部的事情需要处理。在纳隆村的小学校外,导演的手机铃声第三次响起...

影片《寻找智美更登》展现了导演出色的叙事技巧,他巧妙地将戏剧冲突融入到安静的画面中,设置的悬念足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尽管有人可能会觉得影片平淡无奇,但仔细品味每个细节,就会发现在低调的镜头下,几条线索紧张地展开,观众会被贯穿始终的线索深深吸引,跟随内部紧张的叙事一起前行,如同隐形的角色一般加入他们的群体,关注他们的寻找。

这部电影可以看作是一部返璞归真的执着追寻。它讲述了一位导演、一位摄影师、一个带路的老板和一个司机组成的寻找团队。这无疑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展示了拍摄过程中的各种艰辛,如寻找演员、导演对主题的把握以及拍摄前的材料积累等。《寻找智美更登》为了保持藏区生活的本真,全部采用非职业演员,表现了创作态度上的真诚。虽然有的演员演出稍显生硬,但不影响因亲近而产生的喜欢。

选择非职业演员对于影片的朴素表达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角色选取和拍摄的难度显然远远大于运用职业演员。在后来与万玛导演的谈话中了解到,正如电影中表现的对智美更登角色的找寻一样,影片中每个角色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走遍了各个村庄。例如,影片中的蒙面女孩,虽然她始终未露芳容,但眼神传递的信息很重要,所以她的出现也是千里挑一。由于非职业演员并未受过专业训练,要把他们的日常生活搬上银幕反而会有点紧张,尤其是对于片中出现的一些老人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记不住台词,拍摄不得不一遍遍重复。原本计划不到一个月就可以完成的拍摄任务,持续了54天之久。万玛导演不乏幽默地表示:“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不知道每天的开支有多大。”影片最后能呈现出如此完整统一的风格,人物塑造逼真而不事雕琢,我们可以想象电影人付出了多少艰辛。

影片中的场景选择也很有代表性。村落、城镇、寺院、学校、一望无际的草原,以点带面,白描般的呈现了整个藏区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并非神秘莫测、与世隔绝的;相反,人情的温暖、慈悲宽容的处世智慧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流淌,唤起人性的美好。

本片的镜头语言或许会被很多人诟病,没有太多修饰性的电影话语,大量采用中远景、长镜头,很少特写;节奏舒缓,没有太多切碎的画面,完整得像是一幅移动的风物图。全片没有特别强烈的戏剧冲突,将一些冲突与融合内化在画面的深层表达中。

其实,这种返璞归真的表现手法是和电影表现的主题密切相关的,导演用一颗赤子之心要呈现藏区生活的质感,不是技巧的稚嫩,而是刻意为之,引导人们静心去读解一个质朴的民族,理解一种纯净的生活方式。对于被现代文明干扰最少的这片净土来说,任何复杂、变幻多姿的电影表达技巧都是多余的。电影的叙述如同罗兰·巴特提出的零度写作一样,真实得让每个观众能进出藏区生活的世界,仿佛都置身其中的一个角落,静静地参与了剧中的每个情节。

这种返璞归真也是通过一种形式引导人们的思考。有时候机位并无改变,但画面的内容却非常丰富。以导演和卓贝商量演出的片段为例:摄影机就像我们每个人一样站在角落里,记录下最真实的状态。镜头没有移动,但每个人都在思考自己的问题。离镜头最近的导演,在质疑卓贝不揭面纱是不是因为相貌丑陋的缘故;第二个层次是静静伫立在门后的卓贝,她在想什么?由演唱智美更登的片段而更加思念她的前男友?第三个层次是围墙后的老板等人,在继续着他们的讨论。负责人作为导演和卓贝的沟通者,在两人间传递信息,他走进去询问卓贝是否有意愿出演电影中的曼达桑姆,导演站在门前不停地打火,抽烟,动作中毫不掩饰地流露出焦急的心理。所以,简单近乎于静态的镜头下,内在的层次却十分鲜明,充满着叙事的张力,表达着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