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由江西财经大学主办的2020第九届传统音乐高端论坛在抚州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成功举办。当天的高端论坛共设有三个分会场,分别以传统音乐和非遗保护、戏曲研究以及艺术管理为主题。来自国内高校和业界的十位学者精英为我校师生和来宾做了精彩纷呈的讲座分享。

在传统音乐和非遗保护分会场中,郑州大学音乐考古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艳教授以《从近年音乐考古发现看汉唐乐悬》为主题,向大家展示了江西南昌海昏侯墓、江苏扬州曹庄隋炀帝墓和江苏盱眙大云山1号墓中出土的乐器文物。她指出,音乐考古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对于记录人类生活演变以及音乐发展历史具有重要作用。广西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刘玲玲教授则以《区域性民族音乐教学模式探究》为主题,介绍了广西艺术学院的音乐教学模式。该模式根据少数民族音乐区域性的特点,制定了特有的招生模块以及明确的培养目标,设置了独特的技能课排演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报告中,刘玲玲教授还展示了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以及民俗活动珍贵的图片、影像资料,并呼吁大家加入到传统音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队伍中来。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倩博士则以《曲艺音乐研究的几点思考》为主题,从曲艺的概念、曲艺音乐的特征和分类、曲艺的传承与创新三个层次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她提出,曲艺的传承创新不能盲目追求新潮,而要在保持曲艺原有历史风貌、尊重曲艺艺术本身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在戏曲研究分会场中,浙江省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黄大同教授以《中国戏曲的当下生存与发展趋势》为讲座主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描述了当下中国戏曲的消费现状。他指出,衰微的“自付自享”型商业消费、兴旺的“请客共享”型民俗消费、新兴的“公付民享”型公益消费这三种消费现状共同组成一种非对称性的三元戏曲消费结构。黄教授提出传统戏曲的三条工作路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编辑部主任王静波博士以《赣南采茶戏的变迁与多元传承——兼及对地方小戏发展与思考》为主题,介绍了采茶戏的定义、艺术形态、传统剧目和其代表剧目,探讨了采茶戏传承的制约因素,对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对策性的建议等。

梅兰芳纪念馆副研究员柯琦博士后分阶段讲述了梅兰芳与昆曲的关系,即梅兰芳传承昆曲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方式以及昆曲的整体性与多面性。柯琦副研究员介绍的昆曲流派和对《牡丹亭》的理论探索为本次报告的听众学者们提供了很多研究昆曲的思路。浙江传媒大学王平教授围绕花雅之争与“弋阳腔”,讲述了弋阳腔的缘起与发展,举例说明了弋阳腔的特点。

在艺术管理分会场中,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化产业委员会崔兴亮会长以《中国旅游演艺项目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为主题,从旅游演艺的发展脉络和发展现状出发,佐以近年来旅游演艺的相关数据,总结并指出旅游演艺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后在未来将呈现出大投入、大制作、大场面的“三大”新趋势。他指出当前旅游演艺项目制作团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董峰教授以长三角乌镇、静安、昆山的戏剧节为例,从看戏时间、看戏空间、观演人群、观演方式、演出剧目、城乡功能、城市文化、主导力量八个方面比较三个戏剧节的观演方式,总结指出长三角戏剧节的成功之处和创新点。

在讲座提问环节,董峰教授与抚州市文广新旅局党委书记谭玉英女士将讲座主题再度延伸,共同探讨了抚州戏剧节未来的发展之路。作为音乐艺术管理的学科先行者,董峰教授在最后鼓励同学们要争做有理论修养的实践者,有艺术修养的理论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姚慧博士选取了在学术界一直颇有争论的“何以原生态”问题,深刻阐述了从民歌到原生态唱法、从乡间田野到荧屏舞台、从学者愿景到表演者诉求的见解,并对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前工作进行了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