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沛公 军 霸上,未 得 与 项羽 相见。沛公 左司马 曹无伤 使 人 言 于 项羽 曰:

沛公驻军于霸上,没能和项羽见面。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宰相,珍宝全都据为己有。”项羽大怒说:“明天犒劳士兵们,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替我攻破沛公的军队!正当这个时候,项羽有四十万士兵,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有十万士兵,驻扎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不仁义者不可不告诉也。张良乃入告沛公。沛公大惊曰:“怎么办?”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

秦地可以尽王也。”所以听从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部队能跟项王抗衡吗?”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沉默不语的样子,说:‘本来就比不上他啊。将要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您不敢背叛项王。’沛公说:‘您怎么会跟项伯有交情呢?’张良说:‘秦朝的时候,他跟我交往,

项伯杀了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如今有紧急的事情,所以特地来告诉我。’沛公说:‘(项伯)和您谁大谁小?’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

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登记官吏和平民,查封官府和财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是为了防备其他的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日日夜夜盼望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详细地说明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来向项王道歉。‛沛公说:‘好的。’ 于是项伯又在夜里离开了,到达军营里, 把沛公的话全部告诉了项王。

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报告给项王。趁机说∶‘沛公如果不先攻破关中地区的话,您怎么敢进来呢?如今别人有很大的功劳而攻击他,这是不仁义的啊。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第二天使一百多人马跟从他来见项王,到达鸿门,道歉说:‘我与将军您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合力攻打秦,将军您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天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攻破秦军,能在这里再次见到将军您。现在由于小人的谗言,让将军跟我之间产生了隔阂。”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项王说:“这是沛公您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这样的话,我怎么能到达这种地步呢?”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当天就留下沛公和他一起喝酒。 项王、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是范增;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沛公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曾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又接连三次举起佩戴的玉玦示意项王,

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酒食者,具以告。”项庄奉卮酒为寿。范曾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又接连三次举起佩戴的玉玦示意项王。

于是项庄拔剑起舞。项王曰:“赐酒。”则与斗卮酒。张良祝曰:“君长与沛公饮矣!”项王曰:“诺。”则与沛公饮。项王、项伯约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拜告张良,说:“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张良具白之。”张良问:“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当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人战,遂斩之柬水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张良请入军门,与樊哙同命。

当时,项庄拔剑起舞,意图在于沛公。张良见状,立刻前往军营门口见樊哙。樊哙见状,立即带着剑和盾牌进入军营大门,与卫兵交涉。卫兵欲拦住不让他进去,但樊哙侧着盾牌一撞,卫兵们倒在地上。樊哙于是进去,揭开帷幕面向西站定,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上指,眼眶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张良回答:“沛公之参乘樊哙也。”项王说:“壮士,赐之卮酒。”张良说:“这是沛公的警卫樊哙。”项王说:“壮士!赐给他一杯酒。”于是给了樊哙一大杯酒。樊哙拜谢,起身立而饮之。项王又说:“赐给他猪腿。”于是给了他一根生猪腿。

樊哙将盾牌放在地上,把猪腿放在上面,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樊哙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就像害怕不能杀尽一样,对人用刑就像害怕不能用尽酷刑,天下的人们都背叛了他。怀王和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各路将领约定说:‘首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做关中王。’ 现在沛公首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像毫毛一样细小的人不敢有所靠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备他盗出入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是为了防止其他的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这么辛苦,功劳这么大,没有给他封侯的奖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却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是已经灭亡的秦国的后继者啊。私下里认为大王不应该这样做!“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现在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别人正是刀和菜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告辞呢?于是从良而去。就让张良留下来辞谢。

好的,以下是重构后的内容:

当是时,项王的部队驻扎在鸿门下,沛公的部队驻扎在霸上,相距四十里。沛公就丢下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行,从郦山下,取道芷阳从小路走。沛公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军的军营,不过二十里而已。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估计我到了军营中以后,你才进去。‛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我捧着一双白璧,拜两次献给大王,一双玉斗,拜两次献给大将军。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说:‚沛公在哪儿?‛ 张良说:‚听说大王您有责备他的意思,已抽身离开,(现在)已到达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下矣!” 这小子不值得跟他谋划大事!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马上就会成为他的俘虏!‛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沛公回到军营,立即杀死曹无伤。

第二篇:谷雨原文及翻译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进一步了解请参考相关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的到来标志着春季播种和耕作的开始,同时也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时期。谷雨的名称源于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在春季播种之际,雨水滋润着大地,促使百谷生长。因此,谷雨象征着雨水充足、作物生长的黄金时期。

《谷雨》是一首描写春季最后一个“节气”的七言绝句诗。作品开头第一句“雨频霜断气清和”,用短短七个字描述了进入谷雨节气后江南一带天气的基本特征,表达了此时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的情形。第二句“柳绿茶香燕弄梭”,描写了大地在谷雨节气里的动、植物变化情况:柳树从3月发芽到进入谷雨节已经碧绿依依。历经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又经过今年温度适中、雨量充沛的春季,处处茶树已经色泽翠绿,叶质柔软,滋味鲜活,香气怡人。同时,从海岛回归农家的燕子,不断穿梭于桃柳之间,捕捉昆虫,衔泥营巢。

“布谷啼播春暮日”中的布谷指布谷鸟(杜鹃鸟),相传远古时蜀国国王杜宇很爱他的百姓,禅位后隐居修道,死了便化为子规鸟(布谷鸟),每当春季就飞来唤醒老百姓“快快布谷!”催人播种。此诗句通过描写布谷鸟具象地细化“暮春”时节的特征为诗的结束句进行了铺垫。 “栽插种管事诸多”这一句紧紧承接上句表达在春季末尾阶段即暮春期间农业生产活动十分繁忙全国各方南北各地虽因气候不同所忙农事不尽统一但乡村无闲人情形相同有的移栽蔬菜或苗木有的插秧有的进行耘禾、施肥等田间管理方面工作总之农事项目繁多 。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所以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

人的自然禀赋被称为“性”,顺应本性行事则为“道”,遵循“道”的原则进行修养则称为“教”。所谓“道”,并非可以片刻离开,否则便不再是真正的“道”。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会谨慎行事,在无人听见的地方也会有所戒惧。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即使独处时也是如此谨慎。当喜怒哀乐未表现出来时,称之为“中”;表现出来后符合节度,称之为“和”。人人都有“中”的本性,而遵循“和”的原则则是大家共同的目标。当达到“中和”的境界时,天地各安其所,万物繁衍生息。

【译文】

《中庸》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人的自然禀赋、道德行为以及如何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文章首先指出,人的本性即为“性”,顺应本性行事即为“道”,遵循道的原则进行修养则称为“教”。接着强调,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否则就不再是真正的道。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无人看见和听见的地方也会表现出谨慎和戒惧之心。文章还指出,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即使独处时也是如此谨慎。当喜怒哀乐未表现出来时,称之为“中”;表现出来后符合节度,称之为“和”。人人都有“中”的本性,而遵循“和”的原则则是大家共同的目标。当达到“中和”的境界时,天地各安其所,万物繁衍生息。

【读解】

《中庸》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中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十章(2-11)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

《江南》是汉乐府诗中的一首相和歌。这是一首歌唱江南劳动人民采莲时愉快情景的民歌。此诗前三句点明采莲季节和地点,呈现出生动、秀美的江南景致;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并列,描述鱼儿嬉戏的情景。

下面是《江南》原文: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

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多么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嬉戏。

鱼在莲叶的东边游戏,鱼在莲叶的西边游戏,鱼在莲叶的的南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北边游戏。

这首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虽然没有一字一句直接描绘采莲人采莲时的愉快心情,但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诗中仿佛亲耳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采莲男女的歌声和笑语声融成一片,许多小伙子和采莲姑娘们还在调情求爱。

首先,这首诗起句“江南可采莲”,其中的“可”字已透露出消息。莲花本来是大江南北湖泽沟塘中常见的人工栽培植物,但这位歌者却偏要说“江南可采莲”,这是因为莲花栽培的地区虽然很广,但以江南最盛;而江南采莲人大都是青年男女,尤以青年妇女为主;同时江南民风柔靡,青年男女在采莲时调情求爱之事极为常见,故盛行于南朝时期的民间情歌,在汉代的江南实际上就很流行。

其次,紧承上句而来的第二句“莲叶何田田”,显然也是明写莲叶茂美,暗喻采莲姑娘们人数众多,姿态丰美的。而第三句“鱼戏莲叶间”和后四句“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则是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间暗喻采莲男女调情求爱的欢乐情景。这也是民间情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由此可见,这首采莲歌实际上乃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

这首歌辞只有七句,明白如话,而后四句又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复。它的妙处究主要在于运用民歌中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把男女之间调情求爱的欢乐之情写得极其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而无轻佻、庸俗之弊。全诗一气呵成,但在结构上又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句揭示题旨;后四句进一步展示采莲时的欢乐情景和广阔场面。而诗中第三句又在全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下相连,不着痕迹。诗的意境清新、开朗,寓情于景,景中寓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到美景如画,心旷神怡,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这首诗在乐府分类中属于《相和歌辞》,“相和歌”原本是指两人唱和,或者一个人唱、众人和的歌曲。因此,诗中的“鱼戏莲叶东”四句可能为和声,男歌者可能是前两句的主唱,第三句是众男女合唱,后四句则是男女分组的和唱。这样一来,采莲时的情景更加活泼有趣,也更能够体现这首歌表现手法的高妙之处。

虽然“东”、“西”、“南”、“北”等词在同一诗中并列时很容易显得呆板,但这首诗采用如此铺陈的方式,却使得整体文情显得恣肆生动,充分展现了歌曲反复咏唱、余味无穷的魅力。

第五篇:小池原文及翻译

导读:《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绘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池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泉眼:泉水的出口。

2惜:爱惜。

3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4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5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

6头:上方

译文 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说明 要突出“惜”、“晴柔”、“尖尖”、“立”等词。其中“惜”、“爱”、“尖尖”在读的时候应拉长一点声,体现出那种意境来;最后“立上头”应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使听者回味无穷。

鉴赏 这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杨万里的《小池》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其中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描绘了荷叶刚刚露出尖尖的角儿,就有一只蜻蜓停歇在上面。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