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左传》庄公十年记载了灭息服蔡之战。在这场战争中,息侯因为一次言语不和而派兵讨伐郑国,结果被楚国打得怀疑人生。后来,楚国出兵北上,在莘地生擒了蔡侯姬献舞,随后在庄公十四年消灭了息国并在此打残蔡国。
至于您提到的三方选手,我会尽力回答您的问题。请问您有什么具体的问题吗?
楚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与大自然和南方苗蛮集团搏击的历史,他们的生存壮大的同时也孕育着“观中国之政”的宏大梦想。西周时期,楚国已经很强大了,甚至到了威胁西周统治的地步,于是招来王师三番五次的讨伐。第一次遇到犀牛感觉不吉利,第二次全军覆没,第三次索性淹死在汉水里,连周昭王的尸体都没找到,西周也自此“王道微衰”,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下坡路。而到了西周末年,楚国的强大已经不可抑制了。郑桓公纠结于郑国的前途而考虑搬迁事宜,太史伯准确地预言了楚国的强盛,前者为避其锋芒而选择了雒东(洛水东部)。
息妫是春秋四大美人之一,即赫赫有名的桃花夫人。蔡国则是陈息之间的必经之路,于是有了蔡侯强留美人吃饭的事情。
按说这是不合“礼”的,但蔡侯的理由是“吾姨也”,姐夫请小姨子吃饭倒也无可厚非,这也是一个展现地主之谊(男性魅力)的大好时机。但吃饭的过程却不够和谐,甚至发生了“弗宾”的情况。想来姬献舞搞了不少上下其手之类的小动作,大有姐夫调戏小姨子也是天经地义的意思。
想来蔡侯也不敢来真的,过把瘾就放行了,但他显然低估了息侯的玻璃心。当息妫哭哭啼啼地达到息国并告了蔡侯一状之后,息侯怒了。
蔡国虽矮,但毕竟高出息国一筹,想来那位连襟也不敢说什么。但蔡侯还是低估(高估)了息侯的智商。
第一回合:息侯一怒为红颜
随后,楚文王一脸懵逼地收到了一份特别的邀请——“请认真揍我”。
息侯闻之,怒,使谓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楚子从之。——《左传·庄公十年》
原来这就是息侯思来想去的“上策”,既然自己报不了仇,那不如请楚国帮忙,反正他们想收拾蔡国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基于家族基因遗传的缺陷性,他们终于是超水平发挥了一次,楚文王自然也顺势笑纳了这个建议。
▲痞子蔡毕竟不是吕奉先
借着被楚国进攻的理由,息国向连襟蔡国求救,痞子蔡则本着不看僧面看佛面的想法派兵拯救小姨子,也许他还想在庆功宴上再见一次美丽动人的小姨子吧。
当然,庆功宴吃不上,牢饭倒是准备好了。兴冲冲的痞子蔡在莘地中了楚军的埋伏,本来就技不如人,仓皇之下更是结结实实地当了一回厨子楚的案板鱼肉,本人也光荣地成为了俘虏。
息侯虽然演技精湛,但他显然忘记了两个成语:引狼入室和唇亡齿寒,更低估了痞子蔡的反应速度。
第二回合:痞子蔡的“投名状”
蔡侯姬献舞躺在楚国冰冷的囚室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第二天则直接傻了眼,息侯居然带着酒肉去慰劳所谓的“侵略者”楚军!
一瞬间,所有的回忆场景都涌入了他的脑海,并顺利脑补出整个事件的前后。好你个戏子息,居然为了个人恩怨动用国家信义来构陷盟友!楚军班师的路上,痞子蔡一路骂骂咧咧,楚文王三番五次想用大鼎煮了他,还好被大臣们拦了下来:“迄今为止我们的举动都是连孔子都挑不出毛病的合法合理行为。杀人的话就画蛇添足了。”
在沸腾的大鼎面前,痞子蔡终于冷静了下来。他选择性地遗忘了调戏小姨子的往事,与日俱增地是对于息侯的仇恨。对于他而言,现在的问题不是如何逃跑,而是复仇。
蔡哀侯为了莘国的缘故,将息妫绑起来并告诉楚文王,他会犯错误是因为息妫太漂亮了。聪明的楚文王听后立即前往息国,并在酒席上反客为主拿下了息侯。息国的国祚至此断绝,生于演技,死于愚蠢,在优胜劣汰的春秋倒也算是求仁得仁吧。
楚文王的行为等同于与绿林好汉强抢民女当压寨夫人。后来桃花夫人三年之间生了两个猴子并被封为了楚国的正室,这在当年可谓奇葩一朵,足见楚人当年不拘一格的气质,同时也有楚文王用情颇深的因素。
然而,从侯爵夫人变成王后的息妫并不快乐,几乎就没怎么说过话。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左传.庄公十四年》
听到这里,楚文王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还好不是嫌弃我长得猥琐,只是气没顺而已,既然如此那就替她出口恶气就好了。
于是倒霉的蔡国再次成为了楚国的攻击目标。《左传》记载“楚子以蔡侯灭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楚国将息国覆灭的黑锅原原本本地甩给了他,并结结实实地揍了蔡国一顿,虽然没有被消灭,却也沦为了附庸。
总之,戏子息的“借刀杀人”和痞子蔡的“性贿赂”行为都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笑柄,二者一死一伤的结局成就了厨子楚问鼎中原的注脚。
这段文本可以重构如下:
不服规不服,来自南方的威胁却不可以忽视。中原诸侯们很快拿出了同仇敌忾的态度,同年冬天,鲁、齐、宋、陈、卫、郑、许、滑、滕等九国在幽地结盟,齐郑两国讲和,郑厉公也低下了他高贵的头颅——楚国我对付不了,还是大家一起上吧。此时的齐桓公离正式称霸尚有很长一段距离,借此机会他顺利召开了几次诸侯大会,楚国则意外地成为了齐国霸业的助推剂。
南北对峙:春秋走向的逐渐清晰。楚文王是一位英明的君主,虽然有毛病,但从不耽误正事。这一点在后裔楚成王和楚庄王身上也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楚国得以保持向上的势头,春秋大戏因此更加精彩纷呈。中原诸侯和楚国的矛盾看似一触即发,实际却长期处于一种“你瞅谁,瞅你咋地”的状态。双方后来在昭陵互怼,却没有擦枪走火。真正的战争要到60年后的城濮了。
但隐约可见的是中原诸侯和秦楚集团两大势力的初步出现,晋楚争霸的春秋基调在此刻已然成型。只是没想到一场荒唐的战争居然带来如此复杂的连锁反应而已。孟子所言之“春秋无义战”,堪称一语中的。
PS:用厨子、戏子和痞子来形容楚、息、蔡三方各自扮演的角色,笔者自认为很合适。各位看官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