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你不可能拥有这里,我们只是过客。——《走出非洲》

重构后:

在肯尼亚旅行时,我再次观看了让我对非洲产生浓厚兴趣的经典电影《走出非洲》,并开始阅读作者凯伦(Karen Blicksen)《走出非洲》的原著,跟随她的文字去体验她当年走过的足迹和经历的故事。这部经典作品确实适合一读再读,就像这部电影,大学的时候偶遇,那种非洲草原的辽阔与雄浑,在我年轻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当时就有一个梦想,有朝一日,一定要踏上非洲这片土地,像女主角凯伦一样去体验原始的激情与野性,去拥抱非洲的广袤与多彩。

二十多年后再看,尤其是在参观了凯伦的故居以及切身体验了小说中提到的很多场景时,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这次我不仅体验到了凯伦面对失去不屈的生命力,也体验到了在无常的命运之前,人的渺小与伟大,我们在大自然面前需要的谦卑与敬畏。

当凯伦当时坐着一辆火车驶入非洲,那时带着她的丰厚财产,尤其是她那些精致的瓷器,带着她的伯爵夫人的头衔,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走进了这片未知的非洲土地。那个时候的她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她带着野心,欲望还有年轻的活力,渴望征服这片土地,在这里书写她的财富传奇。而归去时,她可以说两手空空,种植园已经卖掉,家具和瓷器都已经卖掉,风流自私的丈夫除了带给她身心伤害,并且让她终生不能生育外,最后也选择了离婚,而挚爱的情人丹尼斯飞机失事后,永远葬在了非洲,和他挚爱的非洲元素融为一体......

然而凯伦一无所有离开非洲,曾经的拥有都已失去,她终于明白了丹尼斯和她说的,“你不可能拥有这里,我们只是过客”的真实含义。但是,你却不为她觉得悲伤,因为她深爱过,投入过,生活过,抗争过,最后选择了与命运优雅的和解,她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完成了蜕变与升华,让自己活成了一个传奇——因为她完成了三个层面的灵魂蜕变,这恰恰也是我们人生走向心智成熟的过程。

1. 从世俗之爱到灵魂之爱

不得不说,凯伦最初的婚恋观是非常世俗的,作为丹麦的中产家庭,她家里有钱,但她并不满足,而是渴望挤入到贵族阶层。这个时候的她有点虚荣,野心不小,自以为能够驾驭生活,带着一份无知的傲慢和残忍的坦诚。

她渴望嫁给拥有伯爵头衔的伯若的弟弟,但很快发现对方只有和她上床的兴趣,却并没有和她结婚的打算。得知真相后,她还是很愤怒的,忍不住和好友伯若抱怨。"花心大萝卜"伯若的贴心安慰忽然让她灵机一动,既然伯若也有贵族头衔,又因为浪荡不羁的行为整得快要破产,那为何不选择这个浪子作为婚姻的交易对象呢?

于是她非常坦率地向伯若发起了这项交易邀约(与其说求婚,其实说交易更合适),而伯若也觉得这桩交易很合算,于是凯伦开启了她走进非洲的旅程。

她带着丰厚嫁妆乘载火车走进非洲,在路上偶遇丹尼斯(这个毕业于牛津大学的英国绅士,后来成为她灵魂伴侣的人)。当她骄傲地宣称她是伯爵夫人时,丹尼斯并没有太正眼瞧她,那个时候的她在丹尼斯的眼里,只是一个虚荣俗气的富太太而已。而凯伦以为自己要追求的也是这种生活,直到后来的一系列变故让她重新认识自己。

凯伦遭受的第一个考验来自于浪子丈夫伯若。她以为自己不会动真情,也不会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两个人只是理性公平的交易而已,但是她很快发现自己想错了。

当她来到肯尼亚,发现丈夫并没有来接她,而只是派了自己的当地仆人来;而婚礼比她想象的要敷衍太多,没有准备,没有婚纱,没有宣誓,甚至连牧师都叫不出她的名字,只是一个草草的仪式而已,而丈夫却公然在她的婚礼上开始和其他女性调情!

更可气的是,当她结束婚礼和丈夫来到他们的住处,她发现丈夫根本没有按照约定用她提供的钱来购买牛羊,而是全部买了咖啡种子!她气愤地说:“下次请你做这个决定时,用你自己的钱!”而伯若也毫不客气地回敬道:“你花钱买的只是我的头衔,并不是我这个人!”然后,第二天伯若就消失了,并让仆人转告他要到下雨的时候才回来。而当凯伦问什么时候下雨时,仆人答道很可能是半年以后。凯伦无语......

好在凯伦不是那种怨天尤人的弱女子。她很快接受现实,投入到当下的危机处理中来了。一方面,通过拜访酋长,她知道其实当地海拔并不适合种植咖啡。因此,她只用一半的土地来种植咖啡,另一半种植其他农作物以平衡风险。另一方面,她开始关心起身边黑人的衣食住行和职业培训,也乐于利用自己的知识给他们排忧解难,比如看病等。慢慢地,她赢得了周围人的尊重与跟随。

在这个过程中,她又与丹尼斯相遇了。

她一次外出打猎中遭遇了一头狮子,而马惊慌地逃走,也带走了猎枪。正在她六神无主的时候,丹尼斯端着猎枪出现在她面前,但他似乎并没有要打死狮子的打算,而只是等狮子慢慢走开。这个时候,凯伦的心早已提到嗓子眼,她一方面觉得丹尼斯很不地道,不顾她的死活放走狮子,另一方面却对这个与众不同的男人真的产生了兴趣。

有幸邀请到丹尼斯和他朋友伯克利一起共进晚餐,晚餐中,凯伦得知丹尼斯喜欢听故事,知道自己大放异彩的时刻到了。她很拽地让丹尼斯随便说个开头,她就可以即兴编一个美妙的故事。丹尼斯照做了,而她也真的不负所望,用一个娓娓道来曲折离奇的故事彻底征服了两位男士,更是俘获了丹尼斯这颗桀骜不驯的心。

丹尼斯看向凯伦的眼光开始变得温柔,他意识到眼前的女人并不仅仅是那个虚荣的富太太,而是有着丰富想象力的有趣灵魂。而喜欢听故事的他也感觉生命中忽然照进了一束光,让他心动。

第二天,丹尼斯送给凯伦一支钢笔,希望她能把自己的精彩故事写下来。这可能成为了她写出《走出非洲》的缘起。终于,下雨了,凯伦也得到了浪子丈夫的回归。孤独的非洲生活让凯伦知道自己还是渴望有一个情感的依靠和寄托的,这个时候,她把这份期待投射给了丈夫伯若。而擅长拈花惹草的伯若至少在当时也回报了一份温柔,让凯伦真的以为这个男人可以托付终身,甚至还幻想过要和这个男人生小孩,只是后面的遭遇让她看清了残酷的现实。

英德为争夺肯尼亚爆发了战争,她丈夫伯若不顾她的挽留,毅然去参战了。而她则为爱做了一次勇敢的冒险,带着仆人赶着牲畜一路翻山越岭,甚至不惜与狮子搏斗。最后终于把补给物资成功送到了伯若的军营。看着披头散发、衣衫褴褛的凯伦,所有的男人都投来了惊异的目光,连伯若看待凯伦的眼光也变得不一样。这一晚,他们似乎真正开始了深情相拥和缠绵,凯伦也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然而命运再次给了凯伦重重一击——她感染了梅毒!而且是被丈夫伯若传染的。这种病很可能要了凯伦的命。凯伦只能暂别心爱的非洲回到丹麦治病。通过与命运之神殊死搏斗,她终于活过来了,但同时也失去了生育能力。这一切让她对丈夫燃起的爱情之火逐渐熄灭。当后来又发现丈夫寻欢作乐的证据后,她提出了分居并让丈夫搬离了自己的住处。这就是凯伦——一旦做出决定就会异常坚决,宁肯面对一个人的孤寂也不愿意再忍受无爱的婚姻。

这个时候的她,已经不再是那个认为婚姻是交易的富家女,而已经成长为开始真正懂得为自己内心而活的奇女子。后来,她与丹尼斯展开了一段灵魂之爱。丹尼斯邀请她一起打猎,一起体验击毙狮子的惊心动魄。丹尼斯更带她在蓝天上翱翔,一起领略非洲动人心魄的美。

丹尼斯是真的欣赏凯伦,欣赏她的大气,独立,不羁与野性,他渴望心有灵犀的灵魂之爱,但是他不喜欢婚姻,他讨厌被束缚,他也不认为一纸婚约能够增加爱的分量。他喜欢独来独往的不羁生活,不希望被任何一个人一段关系束缚......

但凯伦不是,她还是渴望婚姻,渴望与一个人长厢厮守,渴望一种被特别对待的专属感觉。他们因为这个根本分歧而选择了分开,但丹尼斯终于还是妥协了,他发现没有了凯伦,他已经不再享受那份独来独往的不羁生活,他告诉凯伦,等他回来,他愿意和凯伦一起回欧洲。

然而,凯伦没有等到丹尼斯。丹尼斯因为飞机事故永远留在了非洲,留在了他向往的蓝天白云之间。凯伦把丹尼斯葬在了她渴望的墓地里,那里可以眺望非洲的旖旎风光,并且有两头狮子经常出没,给他作伴。在葬礼上,凯伦给丹尼斯诵读了“明智的你早早离去,因为荣耀不能为谁停留”的诗句,她哀而不伤,尽管她留不住丹尼斯的人,但她明白他们的爱情却真正让彼此灵魂升华,不会枯萎。

2. 从占有者到给予者

最初的凯伦野心勃勃,像个男人一样渴望占有一切。然而事与愿违,她的占有的期待一次次落空,她并没有气馁,而像个斗士一次次用新的目标来替代。就像她失去了生养孩子的可能后,她想到了给非洲的孩子提供教育。

在一次新年舞会上,凯伦和丹尼斯讨论给非洲孩子提供教育的问题,凯伦非常自信地说,一定要让非洲孩子接受欧洲的文明,让他们读狄更斯。但丹尼斯却问道,凯伦凭什么认为这样的教育是非洲孩子需要的呢?当凯伦说:“我拥有农场、财富、学校......”的时候,丹尼斯提醒她,我们可能什么都不曾拥有,我们只是过客而已,我们并不曾真正拥有这里。

这句话其实还是给了凯伦很大的冲击,也让她开始思考自己在非洲的位置。无疑,最初的凯伦是占有者,她渴望占有甚至征服。她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升财富与名望,甚至最终成为某个人物。但和丹尼斯在一起的日子以及和非洲这片土地更深的融合让她意识到其实自己无法真正占有,只能体验。而提升体验的关键不是占有,反而是给予。完成了从占有者到给予者的转变的凯伦变得更加魅力十足。

当她的农场和工厂都在一场大火中化为乌有,当她确定要返回欧洲的时候,她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她放不下跟随自己多年的仆人和工人,已经破产的她已经无力再雇佣他们,但她要拼尽全力为他们争取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

为了能为安置他们找一块地,她几乎找遍了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权势人物,甚至在见到新上任的总督面前直接下跪,恳求总督能够给这些黑人解决问题。总督说尽力而为,但凯伦却坚定地说,她需要总督明确的承诺,不然她就长跪不起。她的决心打动了一直在旁边观察的总督夫人,总督夫人坚定地回应:“我可以保证!”两个女人的相视无言,但那种无声的力量却穿透时空。这一幕恰巧被丹尼斯撞见,他扶起了凯伦,对她的尊重与爱意更加深入骨髓。

作为给予者的凯伦尽管失去了很多,尤其是物质与财富,但她却收获了黑人的喜爱与友谊,收获了当地白人男性的尊重与接纳,收获了丹尼斯的共情与欣赏,更收获了那份尽人事听天命的自由与洒脱......

3.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走出非洲》的小说记录了非洲很多的人和事,包括很多看似不那么重要的人,包括她的仆人和她帮助过的人。然后在她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凯伦的那份真正放下小我的自我觉察与成长。

当然,这份看见,首先是从看见自己开始的。最初的凯伦其实并不那么了解自己,她以为自己可以驾驭一段纯粹出于交易的无爱婚姻。但她后面发现自己错了,她需要爱情,也需要被伴侣真正地尊重与理解。随着她在非洲土地上不断的深耕,她明白她爱的不再是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表象风光,她更需要那种踏实的意义感和归属感,当然,还有那份内心的自由与洒脱。

于是,她选择了平静地放手那段带给她太多伤害与冲击的无爱婚姻,她也选择了与自由不羁的丹尼斯相知相爱到放手,她更选择了尊重和敬畏这片神秘的非洲土地,以一颗更为平等与好奇的心去拥抱它,而不是一种深藏骨子里的欧洲至上的优越感去改造它。因为这份平等、开放与好奇之心,凯伦看见了广阔的天地,看到草原的壮美与雄浑。

跟随丹尼斯的滑翔机翱翔的那一幕,壮美如画。他们在飞机上俯瞰美丽富饶的非洲大地,欣赏辽阔草原上一群群奔跑着的羚羊与角马,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片片掠起的水鸟。陶醉在这美景中的她向坐在后舱的他伸出了手臂,他们的手在空中紧紧握在一起。这个时候,她忽然懂得了丹尼斯对非洲这片土地的深情与尊重,理解了丹尼斯告诉她的“我们只是过客,并不曾真正拥有这里”的深意。

丹尼斯热爱非洲的方式不是改变它的一切,而是尊重它的本质。这种平等、开放与好奇的心态让凯伦看见了广阔的天地,也让她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

他深知自己对这片神秘的土地无能为力,唯一能够且愿意狂热地去做的就是,用他短暂的生命尽情领略这片神秘的土地的风光与神奇。

见天地的过程让原本就聪慧大气的凯伦变得更加谦卑与开放,她开始放下自己对占有的执着,而学会远远地欣赏。她也学会脱下黑人仆人的白手套,不再傲慢地认为这种方式才是唯一的教养。随着她越发谦卑与包容,她也越发真切看见了众生。

她理解了丹尼斯不愿意被束缚的梦想,理解他对非洲那份保持尊重与距离的远远的爱;她也理解了非洲土著人用怎样的一种自然心态来面对命运的无常,他们看似消极逃避,其实恰恰是一种对无常命运的谦卑与臣服。

她更理解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彼此,就像她对丹尼斯和对非洲的爱,热烈、深沉但却渴望渗透与融合,渴望对等与回报。而丹尼斯的爱则是渴望独立与距离,渴望远远地欣赏,彼此不渗透不融合。她也理解了非洲仆人对她的尊敬与爱,从最初的敬畏到后面的信任与交付,她感受到了更深的平等与懂得。

通过看见每一个具体的人,她见到了众生相,她也实现了与自己的终极和解。尽管走出非洲的时候,她看似一无所有,但是她却眼神清澈坚定,让我们感受到一份真正的心安。因为在非洲的经历她收获了最珍贵的体验:全然地爱过、痛过、奋斗过、挣扎过、执着过、给予过,最后选择了和命运优雅地和解。

她洗尽了铅华,放下了执着,拥抱了爱情,留下了传奇。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感恩凯伦,用她传奇的一生和细腻的笔触让我们明白:不管在什么年代,不论财富、性别、年龄、生命,还可以如此优雅、自在和无憾地度过一生。但愿我们也能活出这份洒脱奔放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