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可以帮你重构这篇文章。请问你需要我做什么?🙂

如今,凯伦的梦想已经破灭,她的婚姻名存实亡,原本想要去的远方也没有丹尼斯的陪伴,只能一个人回到自己的家。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一个女人原本幸福的一生因为一场荒诞的婚姻发生了许多不可逆转的变化。当凯伦和非洲告别时,她不得不与自己最美好的青春说再见。也许,整部《走向非洲》就是凯伦的个人成长史,她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女成长为一个谙熟人世的少妇。在这个过程中,她失去了不仅仅是她的庄园、婚姻,还有那个曾在非洲最美好的年华。

走出非洲观后感 2

今天看了两部与非洲相关的电影:《英国病人》和《走出非洲》。总体来说,这两部电影有着相似之处,都发生在非洲,并且涉及到婚外情。只是一部是地下情;一部是公开的恋情。

《英国病人》中的爱更加强烈和炙热,非洲给人的印象是一片黄土漫天的土地,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但是,主题主要集中在战争方面,尤其是主演的身份问题,是一个巨大的讽刺。相比之下,《走出非洲》更多地展示了非洲这片土地的风韵,绿草如茵、郁郁葱葱,人情单纯且善良。爱情戏也更为成熟、理性和平和。我个人更喜欢后者,它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就像是《飘》,一个女人生生不息的奋斗史,但又远超过《飘》给我带来的励志和震撼。

看完之后,我更加喜欢非洲大草原。不知道《狮子王》制作的时候有没有借鉴《走出非洲》,密集的动物群、慵懒的狮子,当水鸟一扑翅膀,那漫天飞舞的场景真的很美。看到这片土地和这些动物,让人有种拼命呼吸的感觉,想要高喊一声:“自由!”然而,究竟是电影美化了这样的场景,还是它真的变了?《血钻》中滴血的非洲;《第九区》中的落后和贫瘠。有时候,我们所想象出来的事物是否太过美好?幸好我们不曾窥探到其真实面貌,否则会失望。还是让它们停留在我们的幻想之中吧。

喜欢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那种不问世事、与世隔绝的生活。每天喝茶、聊天、看书,一种真正贴近心灵契合的感觉。虽然他们的爱情态度让我觉得很唏嘘,好像每个女人都是这样想:我们只是想要一个家,只有当你贴上了我的标签的时候,我才可以理所当然地确定你是属于我的,在我无奈、在我失落、在任何一个时候我都可以依靠你。女人,无论多么坚强、多么勇敢,终究希望有一个人陪。其实男人也是如此。

敬重女主角,独自一人打理庄园;为土著人们服务;即使与丈夫的婚姻只是一种手段,也会坦然接受;即使所爱的人与自己的观念不同,也会静候他回家。其实我想过,他是不是故意死的呢?虽然自己都否决了这个看起来太过于自私的想法。人死了,但是他们的爱情依然保鲜;否则,爱死了,人也会跟着死的。

感触非洲土著仆人,一心一意为主人服务。其实,仆人对待主人的忠心哪里是主人所能理解的,就跟师生关系一样,学生有无数个,老师却只有一个。我所做的都是想要对你好,引起你的注意,只是,我稍微出差错,你就会抛弃我。

走出非洲观后感 3

有人说,《走出非洲》这本书是作者写给非洲人民的一封情书,我觉得这个评价太贴切了。书中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作者那如少女般纯粹、如少妇般浓稠的热情,对东非肯尼亚这方热土的拳拳赤子之情。她的心并没有离开非洲,她的文字可以作证。她分明没有走出那里的天空、山野、植物......

那里,“天空不是浅蓝色,便是紫罗兰色。”、“正午的天空十分活跃,像喷薄而出的滚滚岩浆,又像一池碧水潺潺流动,闪耀着、起伏着、放射着”,如此梦幻而色彩纷呈且充满活力的天空,就在她的恩戈庄园的上空,如此幸福的王国,怎愿走出?

那里,“恩戈山长长的山脊自北而南,绵延伸展。它那四座王冠般庄严的顶峰,像青黑色的波峰凝固在蓝天下。”恩戈山,“当你深入其中——寥廓、神秘,美丽如画”,“有时是一片灌木丛,有时是绿草茵茵的山坡,有时是嶙峋遒劲的巉岩”,山上有清泉有水井,山上有野牛、旋角大羚羊、犀牛,如此伟岸、如此富饶的山野,怎愿走出?

那里,“淡淡的雨雾给地平线涂上一道蓝色的斜线。”、“泥水间的喧闹似乎给褐色的景观打上了绿色的补丁”,多么新奇的雨景,多么欢快的雨水,我喜欢,对于在非洲生活了18年的作者来说,又怎愿走出?

那里,有金合欢树林带,“在早晨的空气里,这些树散发的新鲜、雄浑的松树般的芬芳,甜美的令人雀跃。”;那里有含羞树的林带,“树冠如盖,枝条四展,荆棘如针”;那里,当然还有咖啡园,雨季初始,咖啡花盛开,“细雨霏霏,薄雾蒙蒙,垩白色的花朵,犹如一片白云覆盖在六百英亩土地田,光彩动人。”如此赏心悦目的植物王国,怎愿走出?

东非高原,这片充满原始气息、拥有雄奇瑰丽之景的非洲高原,让人无法抗拒它的魅力。只要你心怀纯粹,这片土地就会成为你的归宿。难怪作者早晨一睁眼就会感觉到自己身处最应该在的地方。这种缘分令人羡慕,令人向往,向往的是一种生活——“自然”。

对于热爱动物的人来说,东非高原是狩猎者的天堂。作者曾见过一群魁伟、铸铁般身躯的野牛在古铜色的天空下从晨雾中走出来;她也曾见过一群大象在阳光洒落的浓密藤蔓间穿行;她还一次次观望过有着古怪、和蔼风度的长颈鹿横穿原野,仿佛在观赏“一组珍奇的长茎、色斑点点的巨大花卉在缓缓移动”;她还在清晨尾随过如石头般在山谷里嬉戏的犀牛;更不能忘却的是在“日出之前,一弯弦月下,见到一头雄姿英发的雄狮,它正横越灰蒙蒙的平原,走在捕猎的归途中,在闪着银辉的草丛间投下浓浓的阴影。”......这些庞大的野生动物群近在咫尺,给作者的生活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和欢愉。

今天看了两部与非洲相关的电影:《英国病人》和《走出非洲》。这两部电影有极其相似之处:发生在非洲,都涉及到婚外情。不过,一部是地下情,另一部则是光明正大的在一起。《英国病人》中的爱更加强烈和炽热,非洲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片漫天的黄土,生存环境恶劣。然而,主题主要集中在战争上,尤其是主演的身份问题,具有讽刺意味。而《走出非洲》则更多地展示了非洲这片热土的风韵:绿草丛生、郁郁葱葱,人情单纯又善良。爱情戏也更为成熟、理性和平淡。我更喜欢后者,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就像《飘》一样,一个女人生生不息的奋斗史,却又远远超出了《飘》所带给我的精神激励和震撼。

看完这两部电影之后,我更加喜欢非洲大草原。不知道《狮子王》制作时是否借鉴了《走出非洲》,密集的动物群、慵懒的狮子、当水鸟扑动翅膀、漫天飞舞的场景真的好美。看到这片土地和这些动物,让人有一种拼命呼吸的感觉,想要高喊一声:“自由!”但是,究竟是片子们美化了这样的场景,还是它真的变了?《血钻》中滴血的非洲、《第九区》中的落后与贫瘠,有时我们所想象出来的美好可能太过于完美。幸好我们不曾窥视到其真实面目,否则会失望。还是让它们停留在我们的幻想之中吧。

喜欢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那种不问世事,与世隔绝的生活。每天喝喝茶、聊聊天、看看书,一种真正贴近心灵契合的感觉。虽然他们的爱情态度让我觉得很唏嘘,好像每个女人都是这样想,我们只是想要一个家,只有当你贴上了我的标签的.时候,我才可以放心理所当然的确定你是属于我的,在我无奈在我失落在任何一个时候我都可以依靠你。

女人,无论多么的坚强多么的勇敢,终究希望有一个人陪,其实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敬重女主角,独自一人打理庄园;为土著人们服务;即使与丈夫的婚姻只是一种手段,也会坦然接受;即使所爱的人与自己的观念不同,也会静候他回家。其实我想过,他是不是故意死的呢?虽然自己都否决了这个看起来太过于自私的想法。人死了,但是他们的爱情依然保鲜;否则,爱死了,人也会跟着死的。

感触非洲土著仆人,一心一意为主人服务。其实,仆人对待主人的忠心哪里是主人所能理解的,就跟师生关系一样,学生有无数个,老师却只有一个。我所做的都是想要对你好,引起你的注意,只是,我稍微出差错,你就会抛弃我。

走出非洲观后感 5

当时是在360浏览器里偶然看到的一个“女人一生必看的20部影片”,而这部正在其中,于是下载了回来。三四个月后的今天,实在无聊才拿出来看。女人确实应该看看。里面的女主角凯伦感觉和《飘》里面的斯嘉丽有一点儿相像,可能都算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吧,她们勇敢、自信、敢于反抗旧有的观念。

凯伦的婚姻和爱情贯穿了整部影片。最初,由于她的情人欺骗了她并拒绝与她结婚,令她感到伤心。于是,她向情人的弟弟、她的朋友波尔?毕斯寻求结婚。她并不爱他,只是想要一段婚姻,想要在非洲的农场有一个男主人。结果显而易见,她和他的关系并不幸福。直到丹尼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他们一起打猎、露营,让凯伦觉得和他在一起很开心。最终,他们走到了一起,并且丹尼斯真心爱她。

然而,新时代的女性通常表现得非常强势,她们习惯于控制和占有一切。在凯伦和丹尼斯相处的过程中,两人曾发生争执。我非常赞同丹尼斯的观点。凯伦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知道丹尼斯每次离开不是为了去打猎,仅仅是为了离开。这违背了爱的真谛,因为在她看来,爱就意味着占有。因此,她希望丹尼斯能和她结婚,这样一来,丹尼斯就成为了她的财产。然而,丹尼斯却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说:“Iwon’tbeclosertoyouandIwon’tloveyoumorebecauseofapieceofpaper.(我不会因为一张纸而和你更亲近或更爱你)”他说,和他在一起是他的自由选择。

是的,爱是美好的,本就不该受到任何束缚。著名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曾经说过:“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我相信最后凯伦一定理解了这个道理!

除了爱情和婚姻之外,凯伦对非洲土着居民生活的关注也是值得一提的。她具有先进的思想,知道学习对于那里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我想这一点不仅她一个人知道,但是只有她为此付出了努力并付诸行动。她对那里的人都很好,最后她一无所有,却依然想为那里的居民争取一块生存的土地。因此当她离去的时候,人们依依不舍,这也算是一种回报吧。

总之,这可以算是一部励志影片。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凯伦那股正直、坦率、善良、果敢和勇于打破旧观念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品质仍值得我们这些新世纪的女性学习和效仿。我们是女人,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像男人一样勇敢、强悍。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也不应该过度依赖一个人,独立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良好品质。如果不能独立自主,就永远不会有所成就。

从现在起,我要努力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独立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表现得强势或者无所畏惧。一个成功的女人能够妥善处理强与弱之间的关系。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这样的女性。这条路还很漫长,但我会一直朝着目标前进。

走出非洲观后感 6

在电影《走出非洲》中,我们可以看到欧洲与非洲对于“公正”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在非洲,弥补已经发生的灾难和不幸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偿损失,而对于背后的动机,他们并不去深究。这表明,非洲朋友在正义过程中的动力机制方面并不太关心。

我们知道,英美法系强调程序正义的同时,非常注重对犯罪动机的考察。在中国,审理案件时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于证实犯罪动机。在英美法系中,没有动机的犯罪是难以想象的。没有动机的犯罪,在英美法系的话语体系下,似乎与精神病同位。当然,英美法系语境下,光有犯罪动机是不能被治罪的。

然而,在非洲,程序和动机似乎在事实面前都显得较为次要。根据《走出非洲》的描述,他们的法律体系更倾向于保护受害者的利益,即只要有人遭受损失,法律机制就必须保证有人作出赔偿和付出代价。

或许,这是一种来自古老部族的最原始智慧。在面临问题时,我们可以选择偏向弱者或偏向程序正义。但问题在于,有时弱者追求程序正义的成本巨大,他们既没有时间精力,也没有财力和人脉来撼动法律体系,使权益得以维护。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强大的公权力保障受损者的利益必然能够得到维护。当然,我们习惯了西方民主自由的论调,但我们是否应该认真思考,究竟是强者的利益更重要,还是受侵犯者更需要保护?当两者发生冲突时,社会伦理机制是否应该介入以确保事情得到妥善解决?或许,这是讲求程序正义的法系无法完全保障的。

毕竟,同情弱者是人类的本性。在利益之争中,我们千万不要失去恻隐之心。

走出非洲观后感 7

这部电影让我深入思考了很多问题。然而,随着观影过程的深入,我越发感到自己在历史知识方面的匮乏。书到用时方恨少,无知害死个人。

丹尼斯这个角色非常非常聪明。在1910年代,能够来到非洲定居的欧洲人并非一般人,而是非富即贵。丹尼斯也不例外,他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然而,他并不喜欢像那些从政经商的同学一样追求权力和金钱的生活。他看轻了一切欲望,不再通过努力去追求和拥有一些东西。相反,他更热爱生活和自然。似乎他已经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远离欧洲来到非洲定居。

丹尼斯的人生境界已经高到了极致。他认为拥有什么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爱非洲,他认为自己与自然是一体的,而离开时自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自己只是个过客,大自然的过客,他只是默默地爱着这片土地。他对非洲的爱已经达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他忘记了自己,这已经是常人无法体会到的境界。这种境界很神奇、很美,超越了人类之间的一切情感。他用每个敏感神经感官触碰和体会蓝天、草地,每一只可爱的动物,那是他最大的快乐......

他独孤,他热爱孤独,他精神是自由的。爱的来临,代价就是改变他最爱的生活轨迹。当然,妥协是件很痛苦的事情。要放弃自己觉得那么美的东西。

相比前夫,一个让妻子染上梅毒的人,一个还在追求性带来的快感的人,丹尼斯的人生境界已经高到了极致。丹尼斯的爱超越了占有,融化在被爱者其中,静静地、用身体的每一个触觉、心灵的感官欣赏他的美丽。无论是凯伦,还是非洲。

凯伦的爱,还停留在占有之上,因为她没有忘记自己,她还渴望留下什么、改变什么、拥有什么,无论是非洲,还是丹尼斯。凯伦也爱非洲,但她绝对没有到达丹尼斯的人生境界,更搞不清丹尼斯爱的方式。因为她没最透彻的领悟人生真谛。但她坚强、执著、善良的品质,还有最后她为黑人争取一片生存土地下跪的勇气打动了丹尼斯。这也同样让对生活一无所求的丹尼斯领悟到了一些东西。

丹尼斯开始尝试改变自己对待生活的方式。他意识到生命中有些东西还是值得付出努力、值得追求的。可造物弄人,他没能逃出死亡的摆布和命运的愚弄。

丹尼斯死后,凯伦才发现,丹尼斯是他自己的,不是她的。就像丹尼斯对凯伦说的灭亡的马赛族人,一旦被囚禁,就立刻死亡,因为他们活的是现在,他们不想未来。然而这不就是丹尼斯吗?

丹尼斯飞走后,那一段非洲美景和骤停的美妙音乐是导演安排的吗?那骤停的音乐似乎预示着幸福的骤停。不知凯伦意识到没有,丹尼斯走得再远也都会回来。一个优质的经得起考验的男人,即使走到天边也走不出与优质女人的感情。人已远、而心未动。就像孙悟空跳来跳去也没逃出如来佛的掌心。

而那个经常和凯伦谈心的女孩一句话问出了电影的主旨:当女人与男人恋爱了,如何保持自我?电影中凯伦怎么回答的并没有交代,其实凯伦自己也迷惑在这个谜题中。这是从古至今、从地球正面反面所有男人和女人都在困扰的问题,在无数争吵中都暴露无遗。own还是taste?我只能说:凡事适度就好。沉溺在幸福的爱情里的时候别忘了你还有个自己。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我猜您在看电影《走出非洲》。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女人凯伦从一个来自丹麦并且爱慕虚荣的富家女蜕变为一个睿智、勇敢的女人故事。因为她贪慕男爵夫人的头衔,所以选择了用金钱交换婚姻,可是她与丈夫并不相爱。她想到要在非洲经营自己的农场,便理性的对待自己的婚姻,拥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这一切被丈夫的不忠破坏了——她被传染了梅毒,并且不再具有生育能力。然而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她没有歇斯底里的抱怨,没有指责,而是默默地承受着。她让丈夫搬到镇上去,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农场中去...... 这时,她在来非洲的路上遇到的一位朋友丹尼斯闯入她的生活。他带着她在飞机上俯瞰美丽富饶的非洲大地,他们在蓝天上随着鸟儿一同翱翔,而辽阔的草原中,有着一群群奔跑着的羚羊。泛着阳光的满面春风上一片片掠起的水鸟,陶醉在这美景中的她向坐在后舱的他伸出了手臂,他们的手在高空中紧紧握在一起。

他喜欢不羁独来独往,质朴原始的生活。他说:“我不会因为那张纸而更爱你。你总是在说,你的农场,你的土著人,其实它们不属于任何人,像狮子本来就不属于任何人。爱需要任何承诺吗?”

她用尽所有积蓄投入咖啡园,三年的艰辛眼看快要丰收了,而这一切却被一场大火给夺走了。当她失去了一切——农尝婚姻——她选择了回国。

丹尼斯对她说过:“我开始理解你的世界。等我回来我飞行回来......”他永远地留在蓝天白云间。在丹尼斯葬礼上,她读了一首诗“明智的你早早离去因为荣耀不能为谁停留月桂树转瞬苍翠却比玫瑰凋零得还快”。她说他不属于我它们也不属于我她返回欧洲却只带走了关于非洲的回忆 。

走出非洲这部电影褒贬不一,看完之后特地看了几句评论。有人评价说这是最糟糕的一部电影,有人说走出非洲情节感不强,但有什么关系呢——它简单。对它的评价,莫如简单二字恰当。意外,相爱,死别,回忆。这就是它的全部内容。

我记得最有意蕴的两次对白:海伦在飞机上兴奋地问丹尼尔,你什么时候学会的飞行?丹尼尔在飞机起飞时侯风里大声喊,昨天。还有一次,丹尼尔在壁炉边凝视着海伦说,你知道吗,你毁了我。海伦抽着烟问一句,毁了你什么?——独处。丹尼尔沉吟一下回答。就在这两处显示了人物的性格与灵魂,在这两次对白中他们更深刻地体味到爱情,而我更深刻地爱上他们骄傲的孤独。

也许它确实简单。当我再次听到书名时,我只是会模糊地记得书中澄蓝的天空,明黄色的飞机和那句张扬的“昨天”。我只会记得他们在篝火旁两个人的舞蹈。故事只是由这两个人造就,而他们的相处也并非轰轰烈烈。在丹尼尔意外坠机死亡后,海伦含泪说,它不属于我们大家,也不属于我。

可是,它简单吗?

除却它的情节之外,它要表现的思想或许并不简单。孤独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它在丹尼尔的世界观是自由独处,没有牵绊,天马行空。而海伦在历经了一个人的奋斗后却比以往更加渴求陪伴。孤独,在丹尼尔和海伦的信仰冲突与纠葛中愈加凸显和升华。

世界观截然相异的人要宣誓寻找同一,无疑是一场明白的悲剧。如果因为爱去寻找这种同一并且把它当作使命,出发点便是错的。爱有一个最重要的要素叫做包容。最初的相爱盲目而不顾一切,他并不将了解彼此考虑在内。

可是除了熟悉,爱还需要很多东西来维系,了解变成为爱最好的巩固丹尼尔并不要去寻找所谓的同一,他只是认为爱情不需要形影不离,而且爱情在他的人生中绝不被允许成为主流。

他奇怪海伦不能接受他的每一次旅行狩猎,他的每一次婉转地分开的提议。他把这些误会和矛盾完全归因于海伦的任性与固执,却从未想过进行一次彻谈以求理解。

而海伦在经过一个人经营非洲农场的千苦万辛后,前所未有的能够依靠和安逸,对于她来说这个渴望实现的方式就是长久的陪伴和爱恋。她认为丹尼尔自私并且没有责任感,认为他大男子主义。她的失望与迷茫也没有允许她尝试了解丹尼尔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彻底的孤独,就是我铭记了你的脸,却看不到你的心。彻底的孤独,就是我们除了熟悉缺少一切。最绝望的孤独,看不到出口也不知道时间,并且将来时路彻底遗忘。

简单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当我们与另一个人相对而立,心灵通透,真诚地了解彼此时,即使沉默也成为一种美好的表达。然而,在海伦意识到丹尼尔的生命和灵魂渴望自由胜过一切,意识到丹尼尔并不属于她的时候,她已经在葬礼上看到了这一切。这不是谁的错,只是一种遗憾。我总是认为,了解人性比了解死亡更为困难。

这种遗憾和错过并不仅仅存在于电影中。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值得人们品味和联想到生活中,也是如此。当我们与久未见面的朋友相聚时,一边聊天一边走很多路。我们的谈话总是离不开自己的生活,说好事时像炫耀,说不好的事情时像抱怨。这并不是故意的,真的。

在分开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各自的世界以对方未知的速度扩展和膨胀,以至于当我们再次相遇并倾诉时,这种渴望已变得迫不及待。我们就这样边说边走,经过许多以前一起默默看过的风景。我知道,当我们终于沉默下来时,我们不再是在看风景,而是在挥手告别。

难道我们不再简单明了,不再了解彼此真正的情感吗?或者我们急切地想了解彼此的内心,用过去的时光去猜测,却不愿意说出来?于是选择继续炫耀、抱怨或不那么认真地聆听,是这样吗?或许我们只是想让对方尽快了解自己,找回过去相知的感觉?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生命中有太多事情你无法全程参与。我们不应该用相逢的时间去追忆在彼此生命中短暂出现的日子,而忽视了本应在沉默中相互温暖的机会。

对于两个陌生人的相遇和交谈来说,这是真实的。因为陌生,我们才能敞开心扉谈论任何事情;因为陌生,我们更容易在第一印象中相互了解。因为你知道,这一次的相遇可能是一生的离别。心意变得如此简单。你告诉我的一切就是我所了解的你的全部,这就是我所知道的你。我没有理由怀疑你,就像你找不到欺骗我的动机一样。我们如此简单,如此心意相通,说再见后一生都不会再有交集。

心意是一种从容的心境。当我再次听到《走出非洲》这个词时,看到天空、飞机,想起那句张扬的“昨天”,忽然觉得人生若只如初见。

观后感:走出非洲 10

在观看了《居里夫人》和《走出非洲》这两部电影之后,不禁思考人们如何生活才能体现出价值?如何在这个广阔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在一次次的思考中,我发现自己对人生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献身于科学的居里夫人和富家女卡伦,两人截然不同的经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映了在不同思想价值观引导下的不同人生。

您好,居里夫人是一部关于居里夫人的电影,由茂文·勒鲁瓦导演,葛丽亚·嘉逊、沃尔特·皮金等主演。这部电影讲述了居里夫人巴黎求学,与皮埃尔居里博士相爱结婚、并肩在艰苦条件下研究发现钋与镭的过程、以及在居里博士于领奖前不幸去世后居里夫人坚强地继续两个人的科研梦想的事迹 。

这部电影获得了第16届奥斯卡金像奖等多个奖项。

布里克森,并和她结婚。然而,卡伦对名分的追求却付出了感情的代价,她并不爱布罗,在感情上她非常失落。有一次她在行猎中,卡伦遇到一头猛狮,险被吞噬,幸好得一位男子丹尼斯的营救。寂寞、空虚的卡伦对他一见倾心,两人迸出了爱的火花。

卡伦在非洲以经营农场来生活,她感到那里的土人十分纯朴,尤其是她的仆人和种植园农工,和他们的感情日益亲密。不幸的是,她惨淡经营的咖啡园遭到火灾,几乎烧成灰烬。因此经济拮据,使她不得不卖出农场。可为了当地的土人能继续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她不顾自己的名份,跪下来向总督求情。与此同时,她心爱的好友丹尼斯也因驾机失事坠入山谷而丧生。

在经济和感情上的双重打击下,卡伦不得不告别度过了她青春岁月的非洲,满怀哀怨怅惘离开了她喜爱的非洲。农场的财富、男爵夫人的地位、与丹尼斯的爱情以及土人的友谊,哪个才是卡伦所追求和渴望的?哪个是她所痛心失去的?哪个是她短暂的非洲生命的真正意义?这部电影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它所阐述的内涵是深刻的,因此只有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然而,生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从卡伦进入非洲到走出非洲,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虽然有了结论,但却无法概括,这个问题太大了,谁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从卡伦来看,她生命的价值是为土人争取到了土地;而从居里夫人来看,她生命的价值是为人类发现了镭。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又怎样确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呢?我们是选择居里夫人的拼搏追求、淡泊名利,还是像卡伦那样跟着感觉走呢?这取决于我们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的栋梁,拥有正确良好的价值观至关重要。那么,我们这些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又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

首先,我们要学习居里夫人的拼搏追求和淡泊名利。有些大学生对金钱极其渴望,为了金钱可以说是不择手段,在他们眼里只有金钱、权力和欲望,他们盲目地追求一切,总认为金钱能使鬼推磨,只要有了钱,就有了一切。然而,居里夫人却淡泊名利,将自己的奖章给孩子当玩具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拥有一颗淡薄名利的心是多么不易,但我们要坚持自我,不要迷失在这灯红酒绿中,唯有一颗淡泊的心才能引领我们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其次,要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时候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以个人为中心。这种认识在大学生范围内扩展得越来越广,由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膨胀,导致集体主义观念淡化。从居里夫人将他发现的第二种元素命名为“钋”,我们便可看出她心中那份浓浓的爱国之情,以及不计较私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从卡伦事事为当地土著居民着想中,我们又怎么看出她有自私自立的个人主义?钱学森抛弃高薪毅然回国,冯志远老师直至患血栓瘫痪在床不能起身,还时时惦记着学生,他们在面对社会大众利益和个人利益时,如同居里夫人一样都同样选择了投身社会教育和科学事业。在他们眼里,只有把个人所得搁置一边,才能清楚认识自己对社会的价值。

再者,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价值观,不仅是对金钱,更是对生命。居里夫人随年薪4万,却依旧生活简朴,连来采访她的记者都感到很惊讶。我们大学生虽不必像她那样,但不乱花一分钱确是应该做到的。不要将自己的人生浪费在挥霍中,这不仅是对金钱的挥霍,更是对生命的挥霍。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新时代的大学生,理应正确分析个人特点,确立属于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社会环境里,只有确立坚定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