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前两天我去电影院看了《血战钢锯岭》,电影很好看,无论是战争的场面还是人性的光辉,这些电影上所表现的内容很丰富。尽管电影中存在着很多不真实的战争场景,但这些不真实并没有妨碍观众对于电影的理解。只是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讲,电影中主角的宗教情结可能让很多人不能够接受。

于是,在当天看完电影之后,我回到家不由自主躺在床上开始胡思乱想。道斯这个人的宗教背景让我莫名的回忆起了自己在教会学校读书的日子,想起了自己那一年很难忘的经历。

Through it all, my eyes are on you.

我是2010年的时候通过交换生来到美国的教会学校的。那时交换生可以选择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当时的自己也许是因为看多了奇怪的美国电影,总觉得公立学校里面充满了校园欺凌,于是就选了私立学校。只不过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个The King's Academy 的私立学校竟然是一个教会学校。

和绝大多数接受无产阶级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横行政治课的同学一样,我从小就对于宗教没什么概念,甚至一度中二认为世界上根本没什么牛鬼蛇神这都是西方那些人自己搞出来的假东西。以这种教育背景进入教会学校的我一开始就有着诸多的不适应。

接待我的Shrom一家是个典型的基督教家庭,和电影《血战钢锯岭》里面的道斯一样,他们虔诚地相信着上帝。他们对我很好,并希望将上帝的福音传于我。可惜刚到美国的我,对这些东西有着非常强的抵触心理,对于神的存在也总抱着一种“这不过就是一种心理安慰”这样的想法。

如果说我住的HomeStay每天饭前都要手拉手祈祷这种事情,因为家里小萝莉的小手很软我尚且能接受;每周上一堂宗教课我还能当成看乐子看故事挺过去的话,难得的周日早上我还要爬起来去教堂参加什么礼拜这种事情,我真的是完全受不了的。

于是在大部分的时候,那些礼拜日我要不就是和Homestay百般央求不想去,要不就是去教堂之后偷偷溜到后面的草坪上躺着晒太阳睡觉。有一次我在教堂里面听上面的演讲的时候,还不小心睡着了打起了呼噜,结果全场人都在看我,简直是尴尬。

当时的我并不理解宗教对于这些基督教家庭的意义。于是在一次又一次Shrom家女主人Jane的批评下,我也是嬉皮笑脸地去插科打诨去努力逃避礼拜。

当时我刚到美国,正忙着准备托福和SAT的双重考试。幸运的是,我的私立学校老师比较开明,他们决定只要我的成绩达到合格标准,就会给我颁发高中毕业证书。这对于那些选择高三交换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为大部分人都无法在国内获得毕业证书,而交换学校也不提供这样的证明。然而,无论是美国的大学还是中国的大学,都要求学生提供高中毕业证书。因此,许多人无奈地选择了复读一年。

能够拿到毕业证书意味着我可以免去那一年的等待,所以我当时非常努力地准备托福和SAT。在巨大的压力下,我与接待家庭之间的关系也时常出现冲突。这些冲突通常发生在与教会有关的活动中,我当时认为这些活动既无意义又浪费了我正常的复习时间。然而,Shrom家庭则认为我有义务参与这些家庭活动,这样才更像一家人。

这种价值观让我感到很不适应。在中国,如果有个孩子说“我沉迷于学习”,家长肯定会很高兴。但在美国,学习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与接待家庭的交流同样重要。因此,在一次冲突后,我决定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我和Shrom家庭坐下来好好谈了谈关于上帝的问题。

我问道:“你所说的神其实是不存在的,你怎么证明他的存在?既然不存在,为什么我要相信他?”Shrom回答:“你不需要相信他的存在,耶稣是存在于你的内心之中的。”我又问:“那我换一个说法好了,信神对我有什么好处吗?我为什么要信?”Shrom说:“并没有什么好处,相信耶稣对我来说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启发。”我再问:“你觉得信了神之后有什么不一样了吗?”Shrom回答:“你会感觉到一种平衡,当你伤悲的时候不会特别伤心,当你快乐的时候你也不会过分快乐,你会感觉很平静。”

说实话,这个对话对当时的我来说没有实际意义。我还是不相信神的存在,也不相信耶稣基督。但是,我认为没有必要与接待家庭起冲突,所以开始尽量顺从他们的意见,多参加一些活动,尽管我自己也不清楚这些活动的意义。

渐渐地,我发现神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虽然宗教中总有人喊着信仰神的口号,但实际上信仰的存在并不一定依赖于神。更多的时候,它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帮助和互相安慰之上的。这才是宗教真正给予我们的价值所在。

宗教被认为是一种教导人们向善的力量,那么它究竟有什么不好呢?在接触教会的过程中,我逐渐接受并尝试去理解这些事物。虽然我并不完全相信神的存在,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内心变得平静,并且充满了快乐。

以道斯为例,他在战场上不断呼喊着“One More, One More.”的口号,祈祷上帝能让他多救一个人。然而,实际上拯救他们的并不是上帝,而是道斯自己。正是他努力前进、不放弃地拯救战友,给予他们勇气和力量。这种信仰让他敢于面对一切质疑和困难。

从小道斯就受到上帝十诫的影响,从此不再使用武器、不再伤害他人。宗教的真正作用或许在于激发人们的爱心,让人们勇敢地面对挑战。神爱世人,关爱彼此,通过福音传播和帮助他人,实现这一目标。

在我就读的学校里,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汇集了许多杰出的人才。政治学老师曾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物理老师是一位70多岁的附近大学教授,英语老师则是一位英国剑桥毕业的英语系硕士。尽管我和英语老师的关系并不是特别融洽,但她在课堂上的严谨态度让我受益匪浅。有次我交作业出了问题,她严肃地与我交谈,让我认识到了对待学业的态度至关重要。当时我已经获得了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对她的课程并不是特别重视。然而,她的问题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信仰和对神的理解。

总结来说,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可能并非总是完美的。但是,它对于个人成长和道德修养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信仰,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勇敢面对挑战、坚定信念。正是这些品质让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她告诉我,年轻时曾是一个热衷于派对的女孩,整日沉浸在夜店的欢乐中,私生活相当混乱。尽管她来自基督教家庭,但在反叛时期,她从未信仰过任何东西。直到有一次她怀孕了,原本想要堕胎,却被自己的基督徒父母阻止。

后来,她逐渐接受了自己成为母亲的事实,并决定生下这个孩子抚养长大。然而,孩子还是流产了。在那段时间里,她陷入了怀疑之中:如果神真的存在,为什么会在她最想要孩子的时候阻止她,让她承受这样的痛苦?

最终,她在痛苦中找到了答案。从那以后,她不再盲目地信仰神,而是将更多的情感寄托在神身上。她将自己的感情托付给神,给自己一个归宿,让自己有勇气面对困难和依靠。人们在失意时往往会将过错归咎于虚无缥缈之物,却不愿反思自己的错误;而在得意时,又会强调自己的努力,忘记了冥冥之中那双无形的手在帮助着自己。

“即使你不相信神,我也希望你能感受到神的爱,接受那些真正想帮助你的人。”她这样说。

在那门课上,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英语的知识,但最重要的是学会了一个价值观:世间万物都有其固定的规律。每当我取得一些成就时,我总觉得背后有一些看不见的力量在默默支持着我。虽然理性告诉我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但正是这种信念让我心安。

2014年,我得知学校失火的消息。曾经上课的那栋楼几乎被烧毁殆尽,幸好当时是在半夜,起火原因是因为电器故障。由于学校的学费不高,烧毁后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维修,学校也因此停课了。

在这个困难时刻,曾经在这所学校就读过的校友及其家长纷纷捐款帮助学校度过难关。我也捐出了100美元。去年回国之前,我再次去见了Shrom一家,作为感谢和告别。这次他们没有再问我任何关于信仰的问题,也没有提及神的事情。他只是说我已经比4年前长大了许多。

我始终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信仰过上帝。上大学后,因为觉得早上去教会太远,我便再也没去过。此后,我的生活与神越来越远。

我承认,我有着和其他人一样的罪孽,有些甚至比普通人还要多。我无法像虔诚的教徒那样面对信仰,但即使在艰难的时刻,我也从未感到孤独。总觉得有某种力量在帮助我,我对它心存感激。

这种力量有人说是天意,有人说是运气,还有人说是神。但究竟是什么,谁又能说清楚呢?

在现实生活中,戴斯蒙德·道斯的圣经是他妻子送给他的礼物。在战场上,他始终守护着这本圣经,上面写着他妻子给他的话:“亲爱的,每当你阅读圣经,遵从信仰,上帝就会赐给你力量。我祈愿上帝会照顾你,不管你的路多么黑暗,你也不会悲伤或孤独。假如有一天你不在这个世界上了,我们会在天堂里重聚,上帝会赐给我们一个美丽的地方。”

然而,这本圣经差点就在战场上丢失了。幸好,他的战友捡回了它。

所以,当有人问我是否真的相信这本圣经时,我会回答:“我不知道。” 因为我相信那种力量,它曾帮助过我,让我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刻。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