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听力损失被称为失聪视力损失我们称为失明,而听力损失我们则称为失聪,这是为什么?耳聪目明,古语聪指的是听力,没有听力,就是失去听力,所以叫失聪。因为耳聋的人总是象失去耳朵似的,古代称“总失耳”,后来文字改革了,变成两个字“失聪”。        现实生活中,工作、学习、生活中会碰到种种不便,影响到您的正常生活:

1.领导、同事的谈话听不清楚,怕别人有误会,或影响工作,总是忧心忡忡。

2.家人与你说话,常常“不理不睬”,答非所问,影响家中的和谐气氛。

3.打电话、看电视常听不清楚,把音量开的较大,吵闹家人与邻居。

4.老人听不到,声音信息输入到大脑的内容减少,大脑分辨声音信息的能力下降,进一步加重了听力的障碍,表现为讲话语速加快,大脑对声音信息来不及分辨、处理,常听到声音,不理解意思。这样老人更不愿与人交流,听得就更少,常造成老人孤独、情绪低落或脾气暴躁,生活质量下降,有的还易患老年性痴呆。

放任听力损失不处理,躲避问题,长久以往听力有损失的患者除了存在听力问题之外,还存在交流问题、社会问题、社会关系问题、心理问题等。这些问题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听力及交流问题是引起社会、社会关系及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而心理问题又可使社会、社会关系问题进一步恶化。此外,由于存在听力障碍,就业范围及工作机会相对减少,受教育的机会也减少了。因为在公共场合及噪音环境中存在着交流困难,限制了他们的社会活动及交往,他们的娱乐生活,比如朋友聚会、看电影和音乐会等也就随之减少,使他们感到自己离主流生活越来越远。

听障者往往存在以下几种心理问题:

一、多疑

由于听不清别人在讲什么,听障者总是怀疑别人在谈论他,而不是和他交流,他甚至怀疑别人是否真的愿意和他在一起,单纯靠听力得来的信息已经不那么可靠,所以他会试者去寻找其他的获取准确信息的途径。

二、逃避

避免继续受伤害的最简单方法就是逃避,远离那些可能伤害自己的环境,主要表现为: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甚至那些在以前是以他为核心人物的场合,更愿意独处。

三、敌意

家庭成员会注意到听障者的性格变化,抱怨听障者“喜欢发牢骚”或者“难于相处”。家庭渐渐的习惯大声对他说话,可当家人大声说话时,常常会让他感觉家人是在生气,所以听障者会以为家人是带着敌意在和他交流。

由于以上几种心理问题导致成年听力障碍听障者孤独、沮丧、焦虑、缺乏自信心、自我封闭等,甚至可能出现早期成年痴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因此,老年人听觉康复是十分必要,十分迫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