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报告,长沙至2020年将建成为一个能承载千万级人口规模的大都市。2016年长沙市常住人口764.52万人,占全省6822万总人口的11.2%。男女人口比例102.1%,城镇化率75.99%。其中市区总人口411.6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3.8%。芙蓉区57.58万人、天心区64.34万人、岳麓区83.79万人、开福区62.16万人、雨花区83.64万人、望城区60.13万人;三县(市)总人口352.88万人,为全市总人口的46.2%。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长沙市常住人口为**10047914人**,相比2010年的7040952人增加了**3006962 人**,增长率为42.71 %,年平均增长率为3.62%。

此外,2016年末,长沙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131.53万人,比2010年的96.09万人增加35.44万人,年均增加5.91万人。老年人口占比提高到17.2%,超过城市人口老龄化标准7.2个百分点。

、长沙市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在逐年老化。15-34岁人口由1990年的58.6%降至2010年的47.3%;35-44岁人口由1990年的21.4%升至2010年的25.3%;45-54岁人口由1990年的13.9%升至2010年的19.2%;55-59岁人口由1990年的6.2%升至2010年的8.2%。15-34岁最年轻年龄段的劳动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其他年龄组的比重均在上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100个劳动力中有6个处于退休年龄,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100个劳动力中已经有8个处于退休年龄。2010年-2016年外来青壮年劳动力规模虽有所扩大,但从相关资料看,劳动力年龄走高的趋势仍在继续。

4、长沙市是湖南唯一的人口净流入城市。长沙作为湖南的省会城市,具有较强的人口吸引和承载功能,是湖南省唯一的人口净流入城市,且净流入规模呈持续扩大之势。2011-2016年年均净流入人口量(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大于2001-2010年水平。2001-2010年长沙市年均增加净流入人口2.33万人,2011-2016年年均增加净流入人口2.43万人,比前十年多0.1万人。

5、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长沙总流入人口197.83万人,占常住人口(704.1万)的28.1%。其中省内流入人口占流入人口的88.3%,省外流入人口占流入人口的11.7%。省内流入人口一方面是由于劳动力受城镇经济的吸引,从其他市州或本市偏远地区而来,但也有一部分是市区内跨街道流动人口【1】。如果剔除“市区内人户分离人口”31.01万人,长沙实际发生的外来人口为143.7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0.4%。省外流入长沙人口主要是中南地区以及相邻省份,其中湖北占比最高,达18.0%。其他依次为江西(8.9%)、河南(7.6%)、广东(7.1%)、浙江(5.7%)、四川(5.6%)、福建(5.5%)、安徽(4.9%),以上八个省份共占到省外流入人口的六成以上,达63.3%。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16年末,长沙市户籍人口为696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49.47万人,女性人口346.53万人,男女比例为100.8%。 2014-2016年户籍人口增长量明显增多,特别是2016年户籍人口增量为15.64万人,增速达2.3%,增量和增速为近年来最高。

根据以上信息可知:

- 长沙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

- 长沙市在国家中心城市竞争中处于中等水平;

- 长沙市的城市面积居中部第一;

- 长沙市的人均GDP、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

- 长沙市的经济实力雄厚。

长沙市人口发展呈平稳态势,但也存在老龄化程度加快、劳动力人口减少和人口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此外,长沙的城乡差距最小,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是唯一一个在2万元以下的城市,只相差1.78万元。

长沙的人口发展瓶颈主要包括:长沙人口规模基数较小,周边聚集的农村劳动力较少,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高校吸引力不足等等。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长沙人口规模与已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武汉、郑州,以及目前参与国家中心城市竞争的“相关城市”(沈阳、南京、西安、杭州、青岛、厦门)比较,在这9个城市中一直居第8位。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自然增长,二是机械增长(迁入)。尽管近六年长沙人口规模发展较快,但由于本身的人口规模不大,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测算,2020年长沙市人口规模将达850万人左右,与千万目标相差150万人。要实现2020年达千万人口规模,2017-2020年年均增加量需59万人,相当于2020年前需要增加4个望城区目前的常住人口总量。

此外,长沙周边“卫星”城市较多,吸收了较多的农村劳动力。与人口发展速度较快的郑州比较,长沙周边聚集的农业人口也相对较少。2008年湖南省提出长株潭“3+5”城市群建设,促进了长沙周边“卫星”城市快速发展,对省内其他市州农业人口产生了巨大的分流作用。2010年人普数据显示,跨县市流动人口中,流入长沙的只占全省跨县市流动人口的39.2%,除了长沙外,衡阳、株洲等城市的跨县市流动人口也比较多。

根据你提供的信息,以下是长沙人口因素分析的相关信息:

1. 部分吸引人口因素影响相对减弱。从经济发展和相关统计资料看,2001-2010年是农民工进城、高校扩招、房地产销售带动等常住人口流动的高峰期,2010年后此类因素引起的人口流动相对变弱。

2. 产业聚集人口效应不明显。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来看,排在第一位的是“务工经商”。一个地区对人口的吸引首先体现的是就业机会。近年郑州引进了的知名企业富士康,其员工达30万人。武汉东风汽车公司员工数也在19万以上,长沙最大的企业员工仅在7万左右。

3. 高校吸引力不足。

根据《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2014年修订版),长沙至2020年将建成为一个能承载千万级人口规模的大都市。城市人口规模对一座城市的吸纳、承载和辐射能力来说十分重要。

目前,长沙的高校学生数量排名靠后,与中部城市武汉、郑州相比,长沙高校学生数量分别为51所和56所,在校学生分别为59.0万和88.9万人。

为了扩大长沙人口规模,政府需要承担成本931亿元,平均分摊到每年为186亿元。从医疗卫生来看,若维持目前每千人拥有医疗病床位9.46张、每千人拥有医生3.62人的平均水平,四年内(2017年-2020年)至少需增加床位9.5万张、医生3.6万人,相当于近五年的床位增量和近六年的医生增量;从教育来看,目前幼儿园平均30人左右一个班,若实现千万人口将增加幼儿9.26万人左右,四年内需扩招3165个班级,相当于近六年的班级增长量;四年内需增加小学学位17万个左右,相当于近八年的学位增量;从城市绿化来看,若维持2016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公顷的平均水平,预计四年内需增加1221公顷的公共绿地面积,相当于近六年的增量。

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更需要重视人口质量。一是年龄结构上,多引进年轻人,让人口年龄结构更加合理。2010年老年抚养比(老年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18.8%,即100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9位老年人,近年来老年抚养比逐年提高,若2020年长沙实现千万人口规模,其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至少要达到727万才能恢复到2010年的劳动力供应水平。二是扩大中心城区建设,根据人口迁移流动规律,外来人口通常更倾向于流入繁华的市区。2016年长沙中心城区(含芙蓉区、天心区、开福区、雨花区)人口密度为2929人/平方公里,是全市人口密度的4.5倍,高出目前广州市的人口密度(1889人/平方公里),其中芙蓉区人口密度已达到13491人/平方公里。而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和浏阳市相对而言人口密度较小,均在全市人口密度平均水平(647人/平方公里)以下。从近六年的人口密度发展趋势来看,主要是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在明显提高。若2020年人口达到千万规模,预计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将达到3832人/平方公里。具体到经济水平较高的行政区域人口将会更加拥挤。要解决人口密度过高带来的各种城市问题,建议扩大中心城区范围,均衡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让人口空间分布更加优化合理。

(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要扩大人口规模,根据人口迁移规律,最重要的是加强产业聚集效应,提供足够多的就业机会。湖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近年来一直是劳动力输出大省,人口之所以外流,主要是由于本地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来看,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相比第一、二产业较大,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也最大。从9个城市(武汉、郑州、青岛、杭州、西安、沈阳、南京、厦门、长沙)综合对比来看,长沙经济总量与其他城市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沈阳暂未公布数据)。长沙第一产业增加值绝对额排在第3位,仅次于武汉和青岛;第二产业增加值绝对额排在第2位,仅次于武汉;而第三产业增加值绝对额排在第5位,杭州、武汉、南京、青岛第三产业增加值绝对额均大于长沙。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就需要加快发展和做大第三产业,补齐现代服务业短板。同时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包括政策环境、生活环境、休闲环境、管理环境等,吸引省内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和省外各类人才来长沙就业创业。

(三)留住吸引各类高校人才。

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资料分析,近三年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留长就业的占比都有所下降,本科生毕业留在长沙的占比由2014年的36.9%下降至2016年的35.7%,下降了0.8个百分点;硕士毕业生留长就业的比重由2014年的37.9%下降到2016年的36.9%,下降了1个百分点;博士毕业生留长就业的比重由2014年的56.4%下降到2016年的45.3%,下降了11个百分点。建议进一步落实高校毕业生留长政策措施,重点选择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进行点对点的落户政策和就业选择的宣传,吸引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留在长沙工作生活。制定符合长沙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青年人才专项规划,细化人才激励机制,为紧缺人才解决住房安置、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技术人才,目前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长沙春季用工调查结果显示,66.7%的企业需要招聘专业技术人才,较2015年提高13.7个百分点。长沙职业院校有130所,但职业教育在整个社会中处于弱势教育,传统观念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其生源数量日益减少。建议结合长沙产业布局和长沙职业院校的品牌特色,加强职业院校的专业和师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大力开展产教研合作,为长沙培养产业转型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也吸引更多的求学者来长沙学习培训。

(五)强化城市人口承载功能。

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因素。一方面,城市人口的增加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政府在提供相应福利待遇和均等化公共服务时的各种投入成本也会相应增加。这将导致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服务与市政设施等方面的成本增加,甚至可能带来交通拥挤、污染、高房价和资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

为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城市问题,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在2015年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均明确了2020年的人口控制目标,以满足解决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在吸引人才、扩大人口规模的同时,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功能,将人口规划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起来,顺应人口流动迁移的客观规律,加强城市人口规划与城市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等规划之间的协调。

此外,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加强环境配套措施、医疗卫生水平、教育资源建设等,既要避免因为人口大规模流入给原有城镇居民生活带来影响,也要保证流入人口真正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这样才能释放出巨大的产业发展机遇和新兴服务需求,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为了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城市问题,我们需要在吸引人才、扩大人口规模的同时,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功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