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第一章总则规定了该指引的目的、适用范围、评级方法、评级标准、评级程序、信息保密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第一章总则的第二条规定了该指引适用于对各商业银行2005年度的评级,仍然沿用原来的风险评级办法。

您好!您的问题是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监管体系的。银监会已经发布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该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其中,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

此外,银保监会还发布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该办法适用于对开业满一个完整会计年度以上的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的法人机构的监管评级,监管机构可依据本办法对当年新设立的银行进行试评级。

银行监管评级体系是指银保监会对中国境内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进行监管评级,以便于银保监会对其进行风险控制和监管。根据《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2018年修订),银行监管评级分为1-6级和S级,其中1级至3级为优秀,4级至5级为较好,6级为较差。

具体的评级要素包括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管理质量、盈利状况、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方面 。这些要素的评估结果会影响到银行的监管评级结果。

根据《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商业银行监管评级要素包括九项,分别为:资本充足、资产质量、公司治理与管理质量、盈利状况、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数据治理、信息科技风险和机构差异化要素。其中,商业银行监管评级要素由定量和定性两类评级指标组成。

这些要素的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详见附件二《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定量和定性评价标准》。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是指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流程中,监管人员在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工作结束后,对商业银行进行评级,或者对上一次评级结果进行修订和更新。监管人员须充分了解和熟悉监管评级的所有要素和评级原理方法,依据规范的评级步骤和程序进行评级工作,并充分利用评级结果对商业银行的不同风险状况进行比较,在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间隙进行及时的监控,确定不同的监管措施和重点。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应依循以下程序和职责分工来进行:

一、收集信息

(一)收集基本信息。在对商业银行进行评级之前,主监管员应充分收集以下信息:非现场监管信息,现场检查报告,银行的内外部审计报告,银行向公众披露的信息,银行提交的年度经营计划、经营状况报告和市场准入申请等,其他监管机构的监管信息,跨境监管信息,国内外评级机构对银行的商业评级结果,各种媒体报道的银行信息等。

(二)筛选分析和深入收集信息。主监管员在收集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仔细的整理、筛选和初步分析,确定商业银行的关键问题和风险以及需要进一步了解的评级信息。在评级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主监管员可以通过与现场检查人员、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和银行的外部审计人员举行会谈等途径进一步收集评级信息。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的基础是评级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这个评级步骤应当由被评级银行的主监管员完成,现场检查人员须向主监管员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主监管员应力求全面广泛地掌握评级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二、初评

(一)综合分析。主监管员对于收集到的所有评级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分析。综合分析应严格遵循本指引确定的评级方法和评级标准进行,充分考虑定量因素和定性因素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综合分析过程中,对于银行不愿意提供的信息,应视其为不利于银行的信息;对于不能确定有利于银行的情况,应视其为不利于银行的情况;对于可能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甚至发生流动性问题的明显迹象,主监管员应当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审慎的预测。(二)确定初步的评级结果。主监管员依据本指引规定的评级标准和方法,在综合分析评级信息的基础上,合理、准确判断被评级银行的风险状况,确定各个单项要素和综合评级的初步结果,并依据其他因素(O)的性质和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程度,对综合评级结果做出更加细微的正向或负向调整。

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工作流程包括以下步骤:1. 主监管员完成被评级银行的评级步骤,并对每一项评级内容的分析、判断、预测和评价应当力求理由充分、分析深入、判断预测合理,准确反映银行经营管理各方面的状况,并填制完成相关的评级工作底稿。

2. 复评是复评人员在初评基础上对被评级银行的风险与经营状况进行再评价。对于各项评级内容,复评人员不同意初评人员意见的,应当阐明理由,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复评人员可以形成不同于初评结果的监管评级级别。

3. 审核是银监会监管部门及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的负责人审定最终的监管评级结果。审核会议应当力求统一评级尺度,保证评级结果的客观准确和公平公正,各监管部门和各级派出机构的负责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结果承担最终责任。

4. 评级结果反馈是向商业银行通报监管评级结果,并要求商业银行在一定时限内对监管评级结果提出反馈意见。同时,监管机构还应要求商业银行提供新的信息资料支持更加合理准确的评级结果;如果对监管评级结果没有异议,应当在一个月内向监管机构提供回应报告和确认书,确认评级结果并报告对问题和缺陷的整改措施。

5. 评级档案整理是指主监管员应当做好评级信息、评级工作底稿、评级结果、评级审核会议纪要、评级结果反馈座谈纪要等文件、材料的存档工作。

银行监管评级结果分为1-6级和S级,其中,1级进一步细分为A、B两个档次,2-4级进一步细分为A、B、C三个档次。

监管评级结果是实施差异化监管的基础。 监管人员应当针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评级结果,深入分析风险及其成因,并结合单项要素和综合评级的结果,制定每家银行的综合监管计划和监管政策,确定监管重点,以及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的频率和范围。

根据我所查到的信息,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公布时间可能会因机构而异。例如,人民银行在2023年6月30日发布了对436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央行评级。此外,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分为1-6级和S级,其中,1级进一步细分为A、B两个档次,2-4级进一步细分为A、B、C三个档次。

您好!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简表和商业银行监管评级结果一览表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评级表格。其中,资本充足状况(CapitalAdequacy)是其中一个指标。资本充足率是指银行的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是衡量银行资本充足程度的重要指标。资本充足率为10%以上为100分,8%至10%为60分至100分,6%至8%为50分至60分,4%至6%为0分至50分,4%以下为0分。评分原则:对资本充足率低于8%的银行,其综合评级结果不应高于3级;如果资本充足率低于8%且呈下降趋势,对该银行的综合评级结果不应高于4级。

定性因素包括银行资本的构成和质量、管理水平、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体系等方面。

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析评分标准如下:

1. 核心资本在资本中的比重越高,资本构成越稳定,评分应越高。分析核心资本构成的稳定性,如果存在资本未足额到位或资本抽逃等问题,不得分。分析附属资本构成的稳定性,稳定性越高,市场价值越大,评分应越高。

2. 银行整体财务状况及其对资本的影响(6分)主要分析财务状况对资本的影响。重点考察银行的盈利状况,是否有税后利润可供资本积累,以及银行提取盈余公积的比例,判断银行进行资本积累的力度。好的盈利状况能增强或保持银行的竞争能力,利于银行扩充资本,评分应越高。银行财务状况不佳(出现亏损)并可能对银行资本充足状况形成不良影响的,得分应低于3分。累计亏损严重以致净资产出现负数的银行,不得分。

3. 资产质量及其对资本的影响(6分)主要分析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的趋势和方向,构成其表外项目的主要业务种类,以及对银行资本的(潜在)影响。重点考察银行资产损失程度、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况及其对银行资本构成的影响。不良资产呈现恶化趋势,并可能对银行资本构成不利影响的,得分应低于3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不足的,得分应低于3分;不足程度越高,得分越低。对贷款以外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银行得分应高于没有计提减值准备的银行。

4. 进入资本市场或通过其他渠道增加资本的能力(8分)主要考察银行筹集核心资本、发行次级债,保持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要求的能力。当银行在资本不足时是否可以从多种渠道及时增加核心资本,并且能够充分抵御风险时得满分。否则得分应低于2分。

银行是否能够发行次级债,次级债募集的情况如何,银行是否能够按照约定,履行次级债(本息)的偿还责任,银行次级债的发行和偿还对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如何。评分原则:不具备发行次级债发行资格的,或次级债募集不成功的,均不得分。向社会公开募集资本没有成功的,不得分。主要考察银行资本的管理政策、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资本管理意识、资本管理水平。重点分析银行制定和实施资本规划的情况,包括规划制定的程序和依据、规划实施的有效性。是否建立完善的资本管理制度,是否根据其董事会审定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本行的资本充足率管理目标合理制定并有效实施资本规划等。

以上是关于银行资产质量状况中不良贷款率/不良资产率定量指标的具体内容。

根据提供的内容,这是一份关于银行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可疑类贷款迁徒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等指标的评估标准。此外,还有一些定性因素,如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及其对银行整体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这些标准和评估因素将有助于评估银行的风险和信用状况。

以下是重构后的内容:

银行贷款行业的风险管理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其中包括贷款行业的集中程度、信用风险管理、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等。

2. 贷款行业集中度以及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5分)

主要考察贷款行业的集中程度,分析贷款集中行业的风险状况,包括行业当前整体状况、国内外情况对比,国家对该行业的政策和指导意见,行业的发展趋势预测及依据等,以及风险状况对银行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3. 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1O分)

主要评价信贷决策程序和制度的完善性、科学性,包括贷款“三查"制度、审贷分离的贷款审查审核程序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等能否有效遏制不良贷款的发生。通过不良贷款增量的原因分析,判断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评分原则:(1)银行未建立贷前调查制度、贷中审查制度和贷后检查制度的,得分应低于5分。(2)存在违规贷款或逆程序发放贷款行为的,视具体情况酌情扣分,情节严重并造成重大损失的,不得分。

4. 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完善和有效(10分)

主要考察银行是否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制定分类的具体标准以及五级分类的内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包括贷款分类的操作、认定和审核等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分类工作是否全面涵盖各项授信业务;是否严格执行了有关监管规定以及内部管理规定;银行是否配备了经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从事分类工作;分类标准在操作过程中是否保持一致;五级分类结果是否准确;是否对各类贷款的风险变化情况进行适时监控并及时调整贷款质量类别归属;贷款分类工作是否定期接受检查监督,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被及时发现和纠正;是否建立了与分类工作相配套的信息系统,保证管理层能够及时获知有关贷款分类的重要信息;银行是否按照监管要求及时报送贷款分类数据和相关分析报告。

根据我所查到的信息,银行五级分类制度是指根据内在风险程度将商业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这种分类方法是银行主要依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其中后三类称为不良贷款 。

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及其管理状况包括制定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的管理规定,对保证人资格、保证责任和保证合同、抵(质)押品、抵(质)押权和抵(质)押率、抵(质)押品的登记与评估、抵(质)押期限、抵(质)押品的保管和处置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严格执行了上述规定,确保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贷款以外其他资产的风险管理状况包括针对贷款以外其他资产,特别是信用风险资产和表外项目建立了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措施,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建立了贷款以外其他资产的风险分类制度,并对其进行了完善,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除贷款以外,对造成其他资产损失的违法违规违纪人员进行了追究责任。

您好,根据您提供的内容,银行公司治理的评分细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股东资格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股东是否履行诚信义务;银行是否能够保护股东合法权益,公平对待所有股东,是否存在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情况;银行股东是否有占用银行资产行为,是否有关联交易,关联交易对银行的影响。(3分)

2. 股东大会能否按照章程的规定有效发挥其职能。(2分)

3. 董事是否具备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素质;是否勤勉诚信;董事的选任是否符合规定程序。(2分)

4. 董事会的结构是否合理;下设专门委员会是否具备独立性;董事会及其下设委员会能否按照章程的规定履行职责并发挥决策和监督作用;董事会是否制定银行的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董事会是否具备足够的控制力、调度力和风险管理能力。(3分)

5. 从股东大会到董事会再到经营管理层的决策传导机制是否通畅、高效。(2分)

6. 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高级管理人员资格是否符合监管机构规定;高级管理人员是否具备必要的业务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3分)

7. 高级管理人员履职情况:高级管理人员是否按董事会制定的战略规划开展工作;高级管理人员工作的实效性;是否存在内部人控制情况。(3分)

8. 高级管理层是否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职责分工是否合理适当;经营上是否稳健并能及时识别和管理风险。(2分)

9. 独立董事是否具备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素质;是否勤勉诚信;独立董事的选任是否符合规定程序。(2分)

10. 独立董事是否具备独立性,独立董事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是否明确;独立董事是否尽责。(2分)

11. 监事是否具备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素质;是否勤勉诚信;监事的选任是否符合规定程序;监事会的结构是否合理;下设专门委员会是否具备独立性;监事会及其下设委员会能否按照章程的规定有效发挥其监督作用。(4分)

12. 外部监事是否具备独立性,是否尽责。(2分)

13. 是否建立薪酬与银行效益和个人业绩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制定的激励政策及其制定程序是否合理。(2分)

14. 是否建立长、中、短期相结合的激励机制。(2分)

以下是重构后的段落结构:

一、外部审计报告中需要关注的内容(3分)

1.是否建立公正、公开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层成员绩效评价的标准和程序。(3分)

2.是否按照《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披露公司治理信息,有关薪酬激励的情况是否作适当披露。(3分)

二、内部控制状况(50分)

1.内部控制环境(10分)

(1)良好的治理机制:董事会是否审批银行整体经营战略和重大政策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董事会是否了解银行的主要风险并采取必要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董事会是否负责审定组织结构和高级管理层;董事会是否及时审查高级管理层、内外审计机构和监管部门提供的内部控制评估报告并及时整改;高级管理层是否严格执行董事会批准的各项战略、政策、制度和程序;监事会是否负责监管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3分)

(2)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银行的组织结构设置是否符合自身的特点;是否明确了内部控制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权限和信息报告路线;是否专门设立了履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职能的部门,该部门是否能够对银行的各级部门和各项业务实施有效的管理控制。(2分)

(3)内部控制文化:董事会与高级管理部门是否通过其言行来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银行的合规文化建设情况如何,是否存在良好的培训、宣传机制使得员工能够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参与到控制活动之中;激励约束机制是否存在缺陷,特别是由于绩效考评政策不当鼓励或诱发不审慎的经营行为等。(3分)

(4)员工职业操守和诚信意识:员工是否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违法违规问题、与经营指导方针不一致的情况及其他违反政策规定的情况;商业银行是否存在较高的发案率和案件损失率。(2分)

2.风险识别与评估(10分)

主要考察银行是否对所从事的业务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对风险持续监控和管理,包括风险定价和风险转移等。

(1)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全面性: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否覆盖各主要风险,是否能够对信用风险、国家及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及信誉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控。(3分)

银行风险管理制度是指银行为规范风险管理行为,防范和控制风险,保障资产安全、维护金融稳定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程序和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银行应当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控制或缓释所承担的各类风险。

这些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

您好,我不太明白您的问题。您能否告诉我您需要什么样的重构?是需要将这段文字分成几个部分吗?或者是需要修改其中的一些内容吗?如果您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我会尽力帮助您完成重构。谢谢!

您好,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定量指标、定性指标和综合评价等。在您的问题中,您提到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盈利水平、利润分配政策、盈利的质量以及流动性状况。

对于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的分析,可以从成本费用和收入的构成及变动趋势如何、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的结构是否良好、生息资产占比是否合适、利差区间是否稳定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于盈利水平的分析,可以从盈利水平是否稳定、利润来源是否多元化、银行是否对未来盈利前景进行过压力测试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于利润分配政策的分析,可以从利润分配政策是否与银行的盈利水平相适应、是否对银行资本金造成不利影响、银行是否面临利润分配压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于盈利的质量,可以从资产质量和贷款呆账准备金和其他资产减值准备的充足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最后对于流动性状况进行定量指标(60分)上的分析,主要包括流动性比例。

你好,我可以帮你理解这些数字的意思。但是,我不确定你想要了解什么方面的内容。如果你能告诉我更多信息,我会尽力回答你的问题。

以下是重构后的内容,保持段落结构:

一、流动性管理情况

1.日常管理:是否有明确的流动性管理的职责,包括流动性管理的权限、职责与汇报制度等;是否建立流动性的监测、预警机制;是否制定流动性应急预案,以确保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有足够的流动性资产应付风险。该预案是否至少每年更新一次。(4分)

2.独立检查:是否对流动性管理情况定期进行独立的检查,以确保流动性管理策略和程序是稳健、准确和合理的。(4分)

3.主动负债能力:以主动负债形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主要考察银行在流动性不足时从外部获得资金的能力,重点分析银行通过同业拆入、证券回购、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从国际金融市场借入资金等方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分析银行同业拆借业务状况,同业拆借利率水平;分析银行在证券回购市场交易状况,证券回购业务的资金规模、收益状况,证券资产构成及其变现能力等。(5分)

4.有效识别、监测和调控银行头寸的能力:

(1)管理层是否能够及时获得关于银行头寸状况的信息,对银行的头寸状况是否有清楚的认识。(2分)

(2)管理层是否对银行资金需求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做出决策。(3分)

二、市场风险状况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

1.定量指标(60分)

(一)利率风险敏感度(50%)

5%以下:l00分

15%至5%:75分至100分

100%至15%:0分至75分

100%以上:0分

注:此项指标以“利率风险敏感度”的绝对值进行衡量。

(二)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50%)

5%以下:100分

20%至5%:75分至1OO分

100%至20%:O分至75分

100%以上:O分

2.定性因素(40分)

(一)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控(10分)

1.董事会是否承担对市场风险管理实施监控的最终责任,是否负责审批市场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和程序,确定银行可以承受的市场风险水平;是否督促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并定期获得关于市场风险性质和水平的报告,监控和评价市场风险管理的全面性、有效性以及高级管理层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2分)

高级管理层是否负责制定、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以及具体的操作规程,是否及时了解市场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并确保银行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水平来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监事会是否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是否指定专门的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工作,该部门的职责是否明确,是否与承担风险的业务经营部门保持相对独立,并且具备履行市场风险管理职责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负责市场风险管理部门是否认真履行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规定的各项职能。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人员是否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充分了解本行与市场风险有关的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以及相应的风险识别、计量、控制方法和技术。承担市场风险的业务经营部门是否充分了解并在业务决策中充分考虑所从事业务所包含的各类市场风险,是否为这些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承担责任。

是否制定了适用于整个银行机构的、正式文本化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这些政策和程序是否与银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特征相适应,是否与其总体业务发展战略、管理能力、资本实力和能够承担的总体风险水平相一致,是否在并表基础上应用,是否符合银监会关于市场风险管理的有关要求。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是否涵盖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规定的各项内容。是否针对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如利率风险)和不同业务种类(如衍生产品交易)的市场风险制定更详细和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保持相互之间的一致性;商业银行是否根据本行市场风险状况和外部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在开展新产品和开展新业务之前是否充分识别和评估其中包含的市场风险,是否建立相应的内部审批、操作和风险管理程序,并获得董事会或其授权的专门委员会/部门的批准。

以上是您需要填写的内容吗?如果是,请告诉我您需要我帮忙查找什么信息。谢谢!

根据《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应当对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选择适当的、普遍接受的计量方法,基于合理的假设前提和参数,计量承担的所有市场风险。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当对市场风险计量系统的假设前提和参数定期进行评估,制定修改假设前提和参数的内部程序,以确保假设前提、参数、数据来源和计量程序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关于报告方面,商业银行应当将市场风险情况的报告定期、及时向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其他管理人员提供;报告是否分为不同层次和种类以及是否遵循规定的发送范围、程序和频率;报告内容是否符合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相关规定。

你好,我可以帮你完成内容重构。以下是我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3)内部审计部门是否至少每年一次独立审查和评价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审计内容是否符合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规定的内容。内部审计力量不足的银行是否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其市场风险的性质、水平及市场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审计。

(4)内部审计报告是否直接提交给董事会,内部审计部门是否跟踪检查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向董事会提交有关报告。

其他因素主要是指对于银行风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监管评级人员将依据这些事项的性质和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程度,对综合评级结果做出更加细微的正向或负向调整,以增强风险评级结果的准确性。一般情况下,其他要素不可以改变综合评级结果,但可以通过“+”、“一”符号标识出评级结果正向或负向的趋势。

(一)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主要考察银行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的稳健性和波动性、社会文化习俗等情况,对银行识别不同地理区域所固有的外在风险和系统风险的能力进行评价。重点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和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对银行经营的潜在影响,如经济危机、罢工等,其他重大事件的影响,如自然灾害等。如果被评级银行对于不同地区所固有的外在风险和系统风险具有很强的识别和管理控制能力,则评级结果可以向正向调整。

(二)银行的控股股东主要分析银行控股股东在财务、经营、管理、道德、合规等方面,是否存在对银行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问题。股东控制银行是作为战略性投资还是财务性投资,如果控股股东是财务性的投资者时,则评级结果可以向负向调整。

(三)银行目前的客户群体和市场份额情况重点分析银行客户群体是零售类还是大客户类,客户群体是否多样化,客户群体是否相对稳定,银行吸引和留住客户的能力如何,产品服务的竞争力如何,在其主要业务种类上是产品的开创者还是跟进者,银行的市场份额和市场波动的状况。

(四)银行及其关联方涉及国家机关行政调查、法律诉讼、制裁等情况重点分析银行违法违规行为发生的次数、频率,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后果,包括对银行造成的声誉风险和不良影响及其程度;银行对违规违法行为的认识,是否主动接受并执行处罚、是否按要求进行整改,整改成效如何。

(五)国际、国内评级机构对银行的评级情况主要考察权威性的商业评级机构对于银行评级结果的变动趋势和程度,以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六)新闻媒体对商业银行的报道

新闻媒体的报道对于银行声誉的影响情况是一个重要的考察方向。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所报道事件本身的性质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报道事件的性质。这包括事件的严重性、涉及的利益方、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通过对事件性质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判断媒体报道对银行声誉的影响程度。

2. 媒体的受众情况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媒体报道的受众情况。不同类型的媒体吸引的受众群体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媒体的受众情况对报道事件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例如,财经类媒体可能会更关注银行业务和金融市场的相关报道,而社会新闻类媒体则可能更多地关注银行与社会的互动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因此,在评估媒体报道对银行声誉的影响时,需要考虑媒体的受众特点。

3. 对银行的影响程度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媒体报道对银行声誉的具体影响。这包括媒体报道对银行客户、投资者、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影响程度。通过对这些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新闻媒体报道对银行声誉的实际影响。

综上所述,要评估新闻媒体报道对银行声誉的影响情况,我们需要从事件性质、媒体报道的受众情况以及对银行的影响程度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评估新闻媒体报道对银行声誉的影响,为银行制定有效的公关策略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