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根据您的描述,第3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揭晓,许鞍华的《黄金时代》成为大赢家,而提名不少的陈果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仅仅是赢得了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的安慰奖;而在金像奖前一天,由香港杂志主办的第十届金话梅电影选举揭晓,张敏执导的《唐伯虎冲上云霄》顺利赢得了最烂电影与最烂导演,而《尸城》、《爱·寻·迷》等港片则也赢得了不少的票数。

此外,香港电影产业面临着内地电影市场的崛起和香港本土文化的衰退等问题。

或许有人认为,去年的纯港片质量并不高。但如果多关注近年来的纯港片作品,会发现整体质量同样令人担忧。2010年上半年,《志明与春娇》、《打擂台》等纯港片问世,曾被媒体誉为纯港片的小阳春,甚至影评人也给予了“特区新浪潮”的赞誉。然而,这股“浪潮”很快消退,新导演群体的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其中,郭子健的《救火英雄》质量较高,而麦曦茵的《暧昧不明关系研究学会》等作品叙事混乱,自然难以持续赢得观众喜爱。

此外,以情色为卖点吸引眼球已经成为纯港片的一种潮流。今年春节档期,《鸭王》《12金鸭》轮番上映,缺乏当年《金鸡》系列的情怀,更多地追求眼球效应,还有吃老本的《澳门风云2》。如果一位香港电影人只能以低俗、情色或者所谓的“坚守香港情怀”赶工创作,那么他们也需要做好被业界人士(如金像奖评委)或普罗大众(包括金话梅投票人)抛弃的心理准备。

总之,近年来纯港片的质量和市场表现均不尽如人意。如果要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需要电影人在剧本、导演技巧、演员表演等方面下功夫,提高作品的整体质量。同时,也要摒弃过于追求眼球效应和低俗内容的倾向,回归电影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纯港片才能真正焕发新的活力,为观众带来更多优质的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