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帝国》是一本由中国青年经济学者徐瑾所著的书籍,该书梳理了白银成为本位货币的艰难历程,从白银货币化到银本位,从纸币的失败到中国对白银的依赖,从中国参与创建世界市场到受制于西方经济体系等角度。此外,作者将更多目光投向了中国早于西方几百年开始的纸币试验,以及中国在全球金本位大势之下对白银的固守,探讨中西大分流和中国银本位对后世带来的影响。

这本书在豆瓣读书上有很高的评分:9.0/10。

徐瑾女史的《白银帝国》以独特的视角,将中国货币史中的白银作为主题,生动地勾画出中国千年经济史的演变路径。这本书不仅涉及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更深入国家政治、财政、金融制度等领域,对中西大分流这样的重大议题有精彩的讨论。

目录:

朱嘉明序 中国货币史和“白银纠缠” // V

总 论 白银的诅咒 // 001

第一章 东西:白银的不同命运

货币起源 // 042

白银的东西命运 // 049

金银博弈 // 055

金银复本位的失败 // 058

金银复本位不是乌托邦 // 063

第二章 宋元:纸币试验

唐宋变革中的纸币试验 // 072

北宋交子与纸币的诞生 // 077

南宋钱荒与疯狂的会子 // 085

钞票的没落与马可·波罗的局限 // 096

通胀的教训与白银的崛起 // 102

1262年:贾似道买公田与威尼斯卖债券 // 108

第三章 明代:银本位与全球化

洪武体制的建立与突破 // 118

发钞救不了明朝 // 121

禁不住的白银 // 125

白银货币化与西门庆们 // 133

李约瑟之谜在明朝 // 137

白银流入与明朝灭亡 // 144

中国钱与丰臣秀吉 // 153

第四章 晚清:混乱中崩塌

币制混乱的清朝 // 162

“黄宗羲定律”遭遇“马尔萨斯陷阱” // 170

朝贡生意经与天朝心态 // 178

从朝贡到条约 // 184

入超、热钱、世界失衡 // 190

1840年:鸦片战争还是白银战争? // 194

复盘:帝国银荒因何而起? // 203

外国银洋在中国 // 211

用白银丧失货币主权? // 216

甲午战争:中日金本位的迥异命运 // 221

江户时代中日的不同传统 // 225

从磅亏到币制改革:中国货币史的转折 233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是1929年。这一年,美国股市崩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开始进行货币改革。这场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货币的稳定,以支持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本文将回顾这一时期的货币史,探讨中国如何从磅亏走向币制改革。

币制改革大热潮:民国时期货币变革的故事 237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时期,货币制度也经历了多次改革。从袁世凯时期的大洋钱庄、金本位制度,到北洋政府时期的法币政策,再到国民政府时期的废两改元,民国时期的货币变革充满了波折和挑战。

白银为何再次胜出:民国时期白银地位的恢复 240

尽管在民国时期,法币政策一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政府为了稳定国内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行银本位制度。这使得白银在中国的地位再次得到恢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第五章 民国:告别白银,迎接通胀 248

在民国时期,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国内战争、政治动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物价水平逐渐上升,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发行新币、改革税收制度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胀压力,但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困境。

洋银行来到中国 // 252

在民国时期,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银行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这些洋银行的到来,不仅为中国带来了新的金融服务,也对中国的货币制度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钱庄在20世纪的兴衰 // 256

与洋银行相伴随的是传统金融机构——钱庄的发展与衰落。在民国时期,钱庄曾是中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现代金融机构的发展,钱庄逐渐失去了市场份额,最终走向衰落。

“京钞风潮”中的中国银行 // 256

在民国时期,中国银行曾一度陷入了“京钞风潮”。这场风潮起因于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严重。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中国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暂停兑换纸币等。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中国银行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

天时地利的“废两改元” // 269

1935年,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废除两角、五角两种面值的铜币和银元,改行纸币和金属币并行的货币制度。这一改革被称为“废两改元”,被认为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然而,由于战乱不断、经济困境重重,这次改革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从《白银收购法案》中走出的法币 // 276

1933年,国民党政府颁布了《白银收购法案》,规定以白银为担保发行法币。这一法案的实施,使得法币逐渐取代了银元和纸币的地位,成为中国的主要货币。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中间还发生了许多波折和争议。

通胀的尾声与启示 // 286

在民国时期末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依然严重。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国的物价水平逐渐趋于稳定,通货膨胀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为我们今天思考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