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但是您没有提供任何内容供我重构或修改。请提供一些文本或者具体的问题,我会很乐意帮助您。

艋舺清水岩,位于台北市万华区康定路81号,俗称祖师庙。它与艋舺龙山寺、大龙峒保安宫合称为台北市的三大庙门,为第三级古迹。

艋舺清水岩祖师庙建于清朝乾隆25年(公元1787年),55年(公元1790年)落成,是福建安溪的移民从原籍的湖内乡清水本岩分灵而来。早期台北盆地的周围田地,大多都是安溪移民所开垦,清水祖师乃是安溪人的守护神。在清朝中法战争中,由于淡水战况危急,传说民间的百姓就是恭迎清水祖师前去助阵,台北才得以保住。在嘉庆22年、同治6年均曾重修。

庙内存有石柱楹联:“为清水,为蓬莱,此地并分法界;是金身,是铁面,入门便见真容”。

参观艋舺清水岩,可在内殿、中殿和前厅发现三个不同年代的石柱、匾额。这是因为祖师庙曾历经两次大幅翻修。一次是嘉庆年间一场暴风雨造成严重折损,由富商翁有来捐款修缮;而咸丰三年的“顶下郊拼”却使得祖师庙几乎毁于一旦。当年安溪人的聚落,正好介于积怨颇深的三邑人与安溪人之间,械斗发生时,三邑人取得安溪人的同意,烧毁祖师庙冲入同安人居住的八甲庄,寡不敌众的同安人于是将其所信奉的城隍爷带出,举庄逃往北方的大稻埕。这次的破坏,一直到同治六年才由安溪茶商集资重建。

供在艋胛祖师庙的祖师神像共七尊,其中有一尊”落鼻”祖师特别灵异。相传清同治六年(1867),石门(今新北市石门区)庄民迎祖师至地方绕境时,神像在港口“落鼻”,民众闻讯蜂拥而至,岂料当时突然发生地震。所幸民众出门争睹“落鼻”才得以幸免于难。

岛内民间曾传说清水祖师在中法战争中显灵的不同版本。中法甲申沪尾(淡水)之役,清水祖师曾派神兵助战,驱走法军。以此民间信仰来维系与祖国大陆血浓于水的民族意识和乡土情结。另一版本中,清末中法战争,法军进犯淡水,时俗称”西仔反”,战况危急,传说善信迎去清水祖师神像,焚香祝祷,祖师公大显神威,守军居然以劣势击退法军,台北由此才得以保住。

清末中法战争时,淡水民众将艋胛清水祖师像请去助阵,法军败退后,淡水民众感恩戴德,并希望祖师神像留下来永为供奉。但艋胛庙方不同意,后来双方协商祖师神像双月供于淡水、单月供于艋胛。但若逢五月淡水大祭典祖师像则留在淡水,作为补偿四月份则供在艋胛。早期祖师神像出巡均乘轿,后铁路通车后,祖师神像则改乘火车。如今还可搭乘轿车,每个月均往返于艋胛和淡水间,体现出祖师神像出巡方式的时代变迁。

光绪皇帝御赐的“功资拯济”匾额。感谢台北马氏宗亲马志刚提供照片,新柏堂·清水禅风艺术馆汇编。新柏堂·清水禅风艺术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