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来,像贝多芬那样的大师,作曲已经在心里,经常无需在实际去听,因为他已太熟了;二来,贝多芬所用叼着木棍接触钢琴的做法,也是可以弥补听力的,按现在的说法,这叫“骨传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不发声的话,能不能在心里默默哼一首曲子?

贝多芬作曲,也是如此。他对相关的东西实在太熟悉了,以至于不必非得依靠实时去听演奏,这就是音乐家的功力。

而且,对于某些旋律的把握,贝多芬还可以利用骨传导的方法。病理性失聪只是影响到外界声音对听觉神经的刺激,但是脑神经接收的功能并没有完全损坏。贝多芬虽耳聋,但大脑这部分的功能仍在,于是可以通过振动来感觉旋律。声音产生的振动可以不通过鼓膜,直接刺激内耳与脑的神经,这也是现在“骨传导助听器”的原理。在这方面有了听力补偿,再加上贝多芬原本对音乐高超的把握能力,所以还能作出曲来。

1. 贝多芬对音乐创作有着特有的灵感和天赋,而且音乐的创作也是有它自己的规律可循的。他的耳朵不是一下子聋的,是有一个过程,凭着他对音乐的执著和以往的写作经验是可以持续创作的。

2. 对于一个音乐创作人来说,耳朵无疑是最重要的,纵然你心中有多么好的旋律,都要通过乐器表现出来,实实在在的听到,才能做进一步的修改润色。所以贝多芬在耳朵失聪的过程中,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把另一端插入钢琴的共鸣箱内,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

3. 贝多芬具有顽强的毅力,沉醉在用心的音乐世界里,与命运抗争。就好比一个失去双手的人,有些人只能靠别人来帮助自己,而有些人会想尽各种办法,可以学会用脚、用嘴来达到生活自理。

4. 荷兰三位科学家解析了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发表在《英国医学与杂志》的文章中:“贝多芬每个四重奏第一章节的小提琴部分的音符数为G6,相当于1568赫兹。而为了弥补日渐下降的听力,贝多芬不得不使用更多的中低频音符,以便他能更好的听清楚音乐。而在后期的四重奏里,贝多芬已经完全丧失了听力能力,于是他又运用了较高频的音符。”

5. 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向贝多芬致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