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佰》中的历史事实与真实历史不符,例如钓鱼台列屿主权问题本是1972年开始的;曾母暗沙是1947年命名的;定远回国是在《中法新约》签订之后。 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塑造也存在错误,例如坪井航三在1894年甲午海战时仍是大佐,而在历史上,他在1890年时已是海军少将,甲午海战后因功晋升为海军中将。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是清末著名电影作品,但其中存在一些与历史事实不符的内容。以下是对这些内容的重构:

1.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北洋舰队在黄海海域发现日舰时,各舰管带聚在“定远”上会商。然而,当时的通讯手段是旗语,因此实际上不可能发生见敌之后各军舰舰长脱离本舰到旗舰开会的情况。

2.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黄海海战前,北洋舰队由致远舰首先发现日舰。但事实上,日本舰队先发现北洋舰队,七分钟后才由北洋舰队镇远舰桅楼上的哨兵发现日本舰队。

3.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北洋舰队在接获平壤陷落消息后出发。但在历史上,平壤是在北洋舰队出发后当日下午才陷落。

4.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有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桥段。但在历史上,慈禧的60岁生日未举办庆典,只是在宁寿宫中黯然渡过的。

5.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影片旁白在片尾处说了这么一句话:“60年后,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三千五百万人的牺牲战胜日本,......”事实上,从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间隔时间只有50年。

6.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东乡平八郎与刘步蟾、林泰曾、方伯谦、叶祖圭等人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Royal Naval College, Greenwich)获得优等成绩。实际上,东乡平八郎留英时就读的是训练商船驾驶人员的泰晤士航海训练学院(Thames Nautical Training College),故与刘步蟾等非同学。实际上林泰曾也从未进入任何英国海事院校就学,仅在舰上实习。曾就读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仅有方伯谦及叶祖圭。在历史上,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批中国留英学生十二人中仅严复、方伯谦、何心川、林永升、叶祖圭、萨镇冰六人通过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入学考试并进入就读,后上舰见习。而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三人未参加入学考试,黄建勋、林颖启、江懋祉三人虽有参加入学考试,但未获入学资格,此六人仅上舰见习。

7.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的毕业典礼上,英国教官唱名领取毕业证时将“东乡平八郎”的名字按现代汉语普通话读成“Dong Xiang Ping Ba Lang”(东乡的名字在日语中发音为"Togo Heihachiro")。日语汉字和中文汉字发音完全不同,英语对中日语言的名字翻译都是译音,英国教官不可能把东乡的名字按现代汉语普通话发音读出(尽管此情节本身乃虚构,参见上文13条和下文15条)。

您好,感谢您的提问。根据我的搜索结果,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有一些历史错误。以下是我找到的一些相关信息:

1.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东乡平八郎、伊东祐亨、坪井航三三位日本人出现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但在历史上,东乡平八郎未就读此校,伊东祐亨亦未就读此校。此外,坪井航三曾留学于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在片中为接军舰而前往英国,却穿着和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就读的学员们一样的制服。

2.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天演论》在一八九四年甲午海战前已被邓世昌获得。但在历史上,此书是一八九五年才由严复译成,一八九八年方出版。

3.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日本天皇御前会议所用地图,竟以中国为地图中心,而日本却连自己的国名都没有标示(但朝鲜KOREA却有标示),中国领土上标示之“清国”字体竟然为简体字,而英文却为“CHINESE EMPIRE”,而且,地图上库页岛附近的地方居然是清朝领土。(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划归俄国;1858年,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国领土。电影中出现地图的时间大约在1885年,此时库页岛等领土已被沙俄强占)。

4.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李鸿章于1886年在烟台检阅北洋水师,各舰军官报名时出现了“致远舰管带”、“经远舰管带”、“靖远舰管带”、“广甲舰管带”、“广丙舰大副”等职称。事实上,“致远”、“经远”、“靖远”、“广甲”、“广丙”等舰在1886年时均未建成,更未被编入北洋水师序列。

5.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1886年伊藤博文接待北洋水师的场景在史料中并无记载。

6.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中日海军军官前往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参观军舰。事实上片中不管是伊东祐亨还是邓世昌都未曾到过伏尔铿造船厂。而伊东与德方船厂人员对话使用英语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英语要迟至二战后才随着美国的影响力成为全球通用语。在此之前,西欧国际交流通用法语,非西欧国家交往一般使用当地语言。外国客户和德方船厂人员交流使用德语更接近真实情形。

7.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女主角可自由登舰进出。但事实上在那个时代的海内外,除客运船只外女性登船是禁忌尤其是军舰。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有一些虚构的情节。例如,定远和镇远两艘舰艇是由北洋海军军官开回来的,而历史上记载的是它们是由德国水兵驾驶,悬挂德国商船旗,经苏伊士运河、新加坡、香港,于10月抵达天津大沽。此外,黄海海战中扬威号被日舰击伤后,在撤离战场时被正在逃命的济远号一头撞上,随后济远号倒车离开,扬威号才沉没的。杨用霖自杀时实际上是以手枪从口内自击而死。丁汝昌说“日舰44艘舰船封锁了出口......”实际上当时的日本只有41艘舰船。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的描述中存在一些历史错误,以下是重新组织的内容:

1. 清廷与日本曾争购一艘英国刚完工的新式快速巡洋舰,然而最终被日本购得并命名为“吉野”。实际上,这艘军舰在开工建造前便已被日本预定。而清廷购买失败的那艘军舰则是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为智利海军建造的巡洋舰“Blance Encalada”。

2.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中的松岛号被误印为鬆岛号。

3. 关于长崎事件中国海军访日时,日本军演奏的军乐是在甲午战后才出现的〈做勇敢的水兵〉,内容是歌颂黄海海战时战死的水兵。这一情节在史实上并不成立。

4.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有描述定远水兵以人力装填主炮的305mm高爆弹,但事实上,305mm高爆弹的重量近400公斤,不可能以人力完成装填。

5. 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有描述定远主炮305mm高爆弹击中松岛号,引发松岛甲板上堆积弹药殉爆,死伤甚众。但实际上,这一炮是由镇远号发出的。